楠木軒

會展+互聯網上雲是必然 真正虛擬會展新業態還需時間

由 郎文芬 發佈於 科技

互聯網的發展在我國已經有了二十餘年的歷史進程,可謂風雨飄搖,波折不斷,最終成就了今日的市場格局,曾經的O2O概念在過去時間內得到了爆炸式的火熱發展,伴隨着“AR/VR”、“數字經濟”、“共享經濟”、“人工智能”等新一輪資本市場擁護概念潮流出現,逐漸回落沉寂。

在互聯網上看到了這樣的一種説法:“國內會務市場每年大概以10%的增長率在增長,互聯網份額年增長率超過100%,但目前互聯網會議大概佔整個產業的5%-6%。”而會議市場只是構成整個會展業態的一部分,縱觀整個會展業那麼可想而知互聯網化滲透率將更加不樂觀了。

為什麼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搜索引擎的出現,顛覆了信息獲取的渠道和方式;網購的出現,顛覆和改變了購物的習慣;滴滴出行和共享單車的出現,顛覆了人們出行的方式和習慣;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的出現,顛覆了人們的支付行為….互聯網技術在市場經濟下顛覆的例子不勝枚舉。

可是又是為什麼,在會展業,隨着時間的遷移,並未出現互聯網化的“顛覆性”的公司亦或者商業產品形態?是因為會展業市場規模太大?太複雜?並非如此,出行市場、消費市場、支付市場哪一個不是規模巨大的,哪一個要實現顛覆性的又不是複雜的。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會展業互聯網化滲透率這麼緩慢,而一直未出現行業內巨頭型或者獨角獸性的互聯網化公司呢?

一、行業自身的“侷限性”

這裏提到的“侷限性”主要表現在:

1.會展業市場規模短期內本身天花板可見。為什麼説天花板可見,因為會展業在當前的情形下,離不開場地因素的制約,國內的場館數量、會議酒店數量這些都是有實質數量的,能夠在時間範圍開具和使用的活動是有限的,而新增的場館、場地、酒店絕非一朝一夕便可。

2.人。我國會展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無論是組織者、管理者、施工人員還是為會展提供其他服務的人員的素質總體來看不是很高,其觀念更新較慢,甚至固守已經成型的商業市場模式,缺乏積極進取的創新精神。更多的是承襲前人的經驗或簡單地引進國外會展業的經驗。

3.灰色客觀因素。當前的會展業從審批、策劃、到宣傳、招展、搭建、出行等各環節均無可避免的存在着市場灰色客觀因素存在,價格的不透明化,背光交易現,大欺小現象等大幅度壓縮利潤空間,致使在探索和嘗試創新方面時制約性明顯,維持現有狀態成為了首選。

二、局部服務創新、而非全局

無可厚非,在最近幾年的會展業市場出現了不少順應趨勢的互聯網技術企業和平台,但是無可避免的大家切入的領域均是某個或某些領域。無論是利用互聯網手段實現推廣宣傳曝光、活動管理平台、現場各種互動技術,還是場地預定,設施搭建等其他領域,可謂都是立足站在整個會展業服務鏈上的局部環節上,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來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而非是增長延伸價值,切入和解決的問題只是某個點或者某一小塊問題,遠非全局,那麼這其中的市場經濟價值和利潤空間必然會進一步受到限制,畢竟在整體蛋糕可見的情況下,創新切入的又僅僅只是這其中非常小一部分,而局部的服務創新或者説互聯網化更貼切,力量必然有限,效果和效率也自然隨之要緩慢得多了。

三、資本市場關注度低

會展業在國內屬於專業性極強、較為偏冷門的行業,產業組成和結構相對十分複雜,而會展業內的資本機構更加少之又少,行業的閉塞使得資本市場對會展業的關注度、熟悉度、認可度不高,老話説得好,隔行如隔山,在當前,要快速和規模性創新是離不開資本的前期推動的,會展業市場資本的低關注度,畢竟資本要承擔風險,對不熟悉或者瞭解的市場實施的資本投入規模,也就可想而知了。

隨着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在中國的進一步普及和深化,以及中國傳統會展業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深一步應用,更加有着政策力量的背後推動,信息技術必然成為會展業創新發展的驅動力,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而就當前來看,會展+互聯網顯然只能是稱之為第一步也是必由之路。

中國的會展業目前正處在一個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我相信會看到更多的傳統會展業在網絡化方向的延伸、電子商務的跨界融合,以及通過移動客户端和專業化會展服務SaaS平台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線上線下的資源和服務融合,會展管理與服務都會呈現出更加信息化、人性化的特徵,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方便參展商和觀眾實時掌握動態化展會信息,實現參展商對布展、展會進行中的展位動向的全過程監控,實時提供的參觀者數量數據,科學監測展區參觀人數、交通、安保狀況,利用科技技術打造現場演示、觸摸體驗、信息交流、網上預約等多個鏈接交換平台和特色化參展、觀展方案制定…這些可謂都是在進一步的優化和提升會展業的效率和成本,這是產業的內在優化,而非顛覆。會展業整體想破局,需要的是會展+,讓整個行業來加上可以打破現有局面的生態或者模式。

一)會展+數據管理生態平台

現在其實市面上已經具備了較為多的科技技術公司,這些技術企業公司分佈在整個會展業服務產業鏈上的不同的環節上,他們當中的某些產品已經較為成熟,比如:LBS技術、手機定位技術、DSP技術、H5技術、場地預定、互動技術、簽到技術、3D打印技術、VR/AR、數據分析可視化技術、在線設計等等,但是缺乏的是一種合理的數據管理生態平台(商業模式),能夠來整合這些平台和技術,並實現其彼此的“打通”,打造依靠數據挖掘處理和分析技術為核心的平台,現在是資源整合的時代,不再是單兵作戰的傳統年代,抱團取暖,共贏將是接下來的趨勢,所以一個合理的針對會展業的數據管理生態平台的出現,讓會展業產業鏈環節閉環打通,實現全棧式的數據驅動運營和管理來實現人性化的服務,這樣的數據生態平台出現的一天,智慧會展時代也許便真正的來臨了。

二)會展+雲上虛擬平台

我們可以有這樣的一種設想,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構建一個專業服務會展業的線上技術平台,在平台上“真實”展現展會的全場景,整個場地空間,每一個參與展覽的品牌等等一切都以線下實際的進行技術展現,而線上的瀏覽者能夠進入虛擬的空間“逛展會”,對每一個感興趣的參展品牌,通過技術交互實現訪問、諮詢、下單、成交。而對每一個瀏覽者只要你進入平台展示空間,那麼你的所有行為軌跡數據,你看了哪些展台,你對什麼展品進行了關注,你的一切行為軌跡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並通過平台提供給相對應的展會組織者和參展商,我想這將會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這時候時空等因素制約將不再存在,當把虛擬現實技術深入應用到會展領域,那麼不但能夠放大更多的關注,一場展會的存在時間將得到無限的放大,其影響力也將無限的延長,而通過平台化,對數據進行針對性的分析,甚至能夠就不同的受眾羣體進行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展館形態展現,進一步提升體驗。

雖然虛擬展廳,在線虛擬展會這類實際例子早些年就具備了,但是均是根據某一場定向打造,而且技術成本非常巨大,很少有人願意為此買單,而過去,對體驗者除了形式新穎外不再有其他,無法完成深度的行為數據統計和挖掘分析,無法實現在虛擬空間的交互諮詢和下單成交,到今天雖然一些問題依然存在,但是可以預見的是很多的點已經在得到優化和改善,當這些已經成為可以在會展業真正商業化應用的時候,虛擬現實技術對會展業帶來的才是一場顛覆性的變革,它改變了會展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線的放大了作用和價值。

三)會展+產業生態

會展是短時間內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資源的高度聚合形態,傳統形態的會展過於受限在場地展館的制約,同時往往是因為某一個主題、某一個主旨而組建一場會議或者一場展會,這種為了會展而開展會展活動例子,比比皆是。這便形成了會展的個體性和離散性。會展業應挖掘自身的具備屬性探索與現有的其他產業生態的融合的可能性,諸如:會展+特色小鎮,會展+產業園區,會展+旅遊,會展+體育…將會展與其他的產業生態組合在一起進行碰撞,我們常常將會展業具備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拉動作用,為什麼不可以倒過來思考,讓其他產業生態的建設和發展來拉動會展業的創新和新形態出現。

會展業在發生着變化,只是速度沒那麼快而已,一個顛覆性的商業形態產生,過程磕磕絆絆,阻力存在是必然無可避免的,新的形態的產生也必將是對傳統已有形態的衝擊,是挑釁,是直面衝擊,是打破,我相信也許在3年,也許5年,也許是10年,甚至更遠,在當數據管理生態平台或者虛擬現實平台,亦或者與產業生態結合的探索有實際成果時,會展業的顛覆局面也會隨之來臨,在這之前,+互聯網實現的也僅僅只是效率的優化和成本的降低,是行業顛覆破局路上的必然要經歷的選擇而已。

袁帥,會展業信息化、數字化領域專家 ,微會動平台創始人兼首席營銷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