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貢獻有目共睹,按照大家的理解,他值得所有的榮譽,但是袁隆平沒有想到,很多的科技工作者也沒有想到,袁隆平三次評選院士竟然被拒,而且每一次被拒,上面都振振有詞……
袁隆平36歲那年,也就是1966年2月28日,他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時隔7年,袁隆平在1973年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當眾宣讀了《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論文,這篇論文也標誌着我國秈型水稻三系已經配套成功。
1977年,袁隆平十年磨一劍,接連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驗和理論》與《雜交水稻制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兩篇重要的論文。這兩篇論文對我國的水稻增產,起到了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袁隆平隨後又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和《超級雜交稻育種》兩篇論文。這兩篇論文也奠定了中國雜交水稻在世界上領先的地位。
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里;泰山不辭抔土,故能成其偉岸。如今雜交水稻育種界羣星閃耀,袁隆平便是星斗中最亮的一顆。
1985年,袁隆平首獲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的“發明和創造”獎。接着又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頒發的1986—1987年科學獎。2001年,被視為亞洲諾貝爾獎的麥格賽賽政府服務獎也被他收入囊中。2004年袁隆平獲得了糧食領域最高的大獎——世界糧食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湖南省人民政府曾三次為袁隆平申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卻都遭到失敗。
中國科學院是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是中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
中國工程院成立於1994年,是我國工程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諮詢性的學術機構。兩院的院士為終身榮譽,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增選院士時,寧缺毋濫,並按照統一的標準、嚴格的程序進行,選舉時,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獲得贊同票超過投票院士人數二分之一的候選人,按名額依次當選,滿額為止。
1991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首次推薦袁隆平,參選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院學部委員。可是第二年新增選的210位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科學院院士前身)中,生物學部新增選了34名委員,袁隆平榜上無名。
1993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第二次鄭重提名推薦袁隆平,繼續參選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院學部委員,可是這一次的結果仍然出人意料,袁隆平又一次榜上無名。
袁隆平早已是世界聞名的科學家,他不僅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也為世界的水稻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屈指算來,他得到的國際大獎就有十多個。當年袁隆平參選兩院院士落選,新聞界有記者稱,袁隆平未被評上學部委員比評上的震動都大。
有人説兩院評選有門户之見,有人説這是學術問題,後來中國科學院院長表示,袁隆平當年完全有資格當選中科院院士,之所以沒有當選,完全“是一個歷史的誤會”。
袁隆平本人當聽到“歷史的誤會”這句話時,他憨厚地笑了起來:“院長講得很幽默。”
對於袁隆平參選院士落選的原因,曾流行過各種版本的説法。
版本一:袁隆平英語不成。可是袁隆平的英語口語流利,他在出國的時候,完全可以不依靠翻譯,便能和外國友人直接交流。
版本二:袁隆平的論文份量不夠。袁隆平的論文不多,但篇篇都是精華之作,《水稻雄性不孕性》《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構想》等論文不僅多次得獎,而且無一不是意義非凡、對雜交水稻研究具有提綱挈領作用的重要論文。袁隆平寫的《雜交水稻栽培學》一書,更是開創雜交水稻這門新學科的奠基之作。該書曾經獲得國家圖書一等獎,還被列為“推動中國科技進步十大著作”之一,是20世紀世界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大學術專著。袁隆平學術論文不達標,“缺少過硬的學術著作”一説的根據顯然不充分。
版本三:袁隆平的學歷不夠。參評院士最起碼也得有個留洋博士的學位,即使沒有博士頭銜,那麼最少也得是受教於名師,畢業於名校。這些袁隆平真的沒有。雖然袁隆平在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但他最初的身份卻是安江農校一名普通的中專教師。 就是這名普通的中專教師,卻開創了雜交水稻學。看到袁隆平參評院士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很容易讓我們想起了居里夫人參評院士的經歷。
居里夫人(MarieCurie,1867—1934)是法國籍波蘭科學家,因為研究放射性現象,最終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
1911年1月,年僅44歲的居里夫人接受友人建議,競選法蘭西科學院院士。一開始,便獲得了許多正派的科學家、公正的社會人士的熱烈支持。巴黎《求精報》於1月9日學院審查資格之日,以頭版顯著版面,發表居里夫人的照片和手跡,表達了公眾的熱切願望。可是院內一些頑固派先説居里夫人是法蘭西血統的波蘭人,後來又説她是女人,不能加入科學院。最後居里夫人竟以一票之差落選。
居里夫人落選科學院的消息在報紙上披露後,世界輿論一片譁然。各地媒體都在為居里夫人鳴不平。法國科學院面對輿論攻擊,實在抵擋不住了,便一反常態,急忙宣佈居里夫人無須履行任何手續,全院無條件接受她為法蘭西科學院的院士。 如此可見,當時的法蘭西科學院門户之見、嫉妒傾軋等作風是何等的嚴重。
1994年的時候,湖南省人民政府第三次隆重提名推薦袁隆平參加院士評選,這一年正好發生了“玉米稻”事件,袁隆平一邊參加“玉米稻”的鑑定會,一邊發文反對“玉米稻”的推廣種植。有些“善於推理”的人便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袁隆平一定是怕遺傳工程稻超過了他的雜交稻,故此才發文“拆了農學院的台”,這可是典型的“學閥”作風。不用想,這一年袁隆平參評院士又成了泡影。
雖然幾經波折,但是院士的頭銜最終還是落在了袁隆平的頭上。其實袁隆平作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成績,已經不需要用頭銜或者是獎勵來證明了。
袁隆平在自己的書房中,曾經寫下了一首詩,看罷了這首詩,也許你就能找到袁隆平人生的座右銘,以及他努力育種,不懼艱辛,不怕失敗的答案。 袁隆平對是否評選上院士,反應非常平靜:沒有被選上,説明我的水平不夠,因此今後我要努力工作,努力學習。但是我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的目標,不是為了當院士。
袁隆平參選院士接連失利,許多媒體都大篇幅報道,也有不少為他鳴不平的。對此,袁隆平澄清説:自己從來沒有申請過要當院士……我並沒有追求當什麼院士,美國科學院的院士我也從來沒有申請過,是人家推薦我的,而且是全票當選……我是搞研究的,能出新成果,能為糧食安全作貢獻,這就是我最大的安慰了。現在國際上給我的獎勵是14個,估計在農業方面我是最多的,但我並不以此為傲。
袁隆平説:“你儘管放心,命運註定我這一生就是要腳踏實地,因為我這一雙腳啊,已經離不開土地了!”
袁隆平講的是實話,也是説出了他肩膀上的責任。他離不開腳下的這片土地,他離不開令他魂牽夢繞的實驗田。當上院士,他是這樣幹;當不上院士,他還是一樣幹。
院士頭銜雖然在中國科學界是無上的榮耀,是對他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的肯定。可是,那些金燦燦的稻子,那些稻農豐收後歡天喜地的笑臉,不更是對他最好的肯定嗎?
莎士比亞就曾經説過,那些已經過去的美績,一轉眼,就會在人們的記憶裏消失。只有繼續不斷的前進,才可以使榮名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