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的殘酷,是一個我們不能避免去談論的話題。職場中的我們,每天都面臨着沉重的壓力,因為太疲憊,當今的年輕人崇尚“佛系”,尋找生活中的“小確幸”,然而卻不能避免焦慮。
社會的發展永不停歇,如奔流的大海,一直推着我們不斷地向前。如何協調個人理想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如何讓自己的個性更適合當今的這個殘酷的社會環境,成為了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中,每個年輕人都特別關注的問題。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幾千年、幾萬年來都是如此。你不努力就會被淘汰,你特立獨行,就可能面臨着被孤立,甚至滅絕的風險。
當然,這一切的發展,都有一個特定的過程。有時候,我們可能太過於看重跟隨社會的潮流,卻因此忽視了寶貴的個性,使自己成為了隨波逐流的那一個。就我們的一生來説,生存下去還是可以做到的,但如何快樂地生存下去,並且創造出有益於後代發展的各種條件,這,才是一個挑戰。
不僅僅是人類,所有動物,在生存上,都會考慮自己的後代。
長頸鹿的脖子,並不是天生都那麼長。在很久以前,長頸鹿生活在非洲的稀樹大草原上。它們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啃食着樹上鮮嫩的枝葉。
然而不幸的是,一場嚴重的乾旱給長頸鹿的生活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因為乾旱,可以被食用的植被變少。而大樹上只有高處的葉子才能長出來,所以,擁有長脖子的長頸鹿能夠吃得更飽、更健康,也能夠繁育出更多的後代。
久而久之,脖子長長的長頸鹿得到了更好的發展,而脖子短小的長頸鹿卻變得越來越少,直到今天,我們能看到的長頸鹿的脖子都是長長的。那些短脖子的,最後都滅絕了。長脖子作為它的優勢基因,已經根深蒂固到骨子裏,努力地與自然界達成和諧共贏。
“物競天擇,適合生存”,這一法則,早在161年前,就被一個叫做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的所發現了。1859年11月24日,《論藉助自然選擇(即在生存鬥爭中保存優良族)的方法的物種起源》一書面世了。《物種起源》這本書,簡直讓人歎服。它不僅改變了一個學科,而且改變了全人類的思維方式、認識方式和行為方式。所以,這本書被譽為“科學界至今為止最重要的書籍”。
其實早在《物種起源》發表的20年前,達爾文便已經得出了物種起源的理論。但他非常謹慎,沒有立即把自己的發現公佈於世。哪怕是他的妻子,都一時無法完全接受他的理論成果。
達爾文這樣做是對的,這20年間,他用自己的多項科學實驗繼續去論證這一理論,同時又觀察着科學界的各種反應。直到年輕的植物學家,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在物種起源這個問題上得出了相同的結論,他才把自己的《物種起源》發表出來。
《物種起源》的出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本書不僅改變了那個時代的人們,同時也影響着今天的我們。以至於每次提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觀念的時候,都感到不足為奇,是因為這一觀念,已經深入到我們的內心,成為了我們大家不自覺的底層思維邏輯。
但這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説,簡直是驚天的發現。尤其是在當時那個極度缺乏古生物化石的年代,達爾文沒有條件去研究實物,更沒有DNA的研究方法,但是他卻從各種紛亂的蛛絲馬跡中推測出了未來即將看到的事物。
從一個又一個的疑問中,達爾文找到了最終的答案。他以嚴謹的邏輯思維去推導,直到構建出了完善的進化論體系。他進一步闡述了地球是如何的古老,物種是如何的消亡和進化,我們現代生物的祖先源於同一類,而生物的多樣性源頭又在何處。達爾文通通給出了預言家般的答案。
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想要了解一個偉人的一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閲讀他的傳記。可是科學家的傳記並不是好理解的。裏面有太多的專業術語,這常常會毀掉一個人對該領域的積極性。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對科學感興趣,完全沒有必要先去讀《物種起源》這樣的大部頭,反而,有一些繪本可以提供更好的選擇。
《科學家如何思考:達爾文與物種起源》就是一本非常優秀的書籍。
達爾文是如何成為偉大的科學家的呢?這本書是一部真正展現科學家思維方式的達爾文傳記。它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揭示了達爾文能有如此成就的科學奧秘。
這本漂亮的書籍,記錄了達爾文的一生,和他最著名的科學理論。我們能夠通過書籍內容,瞭解到他的旅行故事,他的各種實驗以及他的思考方式,而不僅僅是他思考的結果。這一點,非常地關鍵。不是所有的書籍,都能夠向我們展示過程的。這讓我們所有人,都有了一個更為明確的學習方向。
這本書又不僅僅是達爾文的傳記。它更像是一個引子,向我們揭開科學界的神秘面紗。讓所有對於科學感到好奇的小朋友們,能夠近距離地接觸科學家們的日常生活。
科學的種子種在孩子的心間,想要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閲讀《科學家如何思考》這類書籍,有利於他們認清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目標之間的差距。
為什麼我們的人口沒有無節制地增長,而是始終保持一個平衡的狀態;為什麼同一地區的同一物種會有千姿百態的形態;為什麼有些物種悄無聲息地滅亡了,直到如今,成為不為人知的存在。這一系列的問題,都能在《科學家如何思考》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在達爾文很小的時候,他就顯露出了對於細節觀察的天賦。這是一切實驗的基礎,每一個科學家在生活中都應該是一個很好的觀察家,他要在我們的習以為常中,找到不尋常之處。這尤其難,但其實也簡單。
達爾文在很小的時候,就喜歡在花園裏探險了。他出生於倫敦,家境優渥,有5個兄弟姐妹。很小的時候,他對大自然就很着迷,不管是觀察什麼,他都要做非常詳細的筆記,並且收集樣本。跟同齡人相比,達爾文顯得很不上進,每天流連於花草,沉醉於垂釣。
儘管他的父親很着急,希望他能夠學醫,但最終還是因為達爾文的執着,而放鬆了對他的要求,於是達爾文轉到一所頂尖的大學去學習宗教,因為當時宗教課程裏面,包含着幾何學、化學,還有達爾文最為熱愛的自然科學,正因為這一點,達爾文才欣然接受父親的安排。
達爾文在大學裏學習也是非常認真,他接觸到了地質學,便結合自己之前的各種筆記,得出了生物多樣性的看法。在他學習宗教期間,他的植物學老師,也就是著名的約翰·史蒂文斯·亨斯洛,他向達爾文提出了一個偉大的建議:建議他乘坐“貝格爾”號艦,進行環球航行。這一航行下來就是5年,達爾文積累了非常多動植物和地質結構方面相關的觀察和採樣。這些寶貴的經歷,為隨後的20多年的實驗和思考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因為有着優越的家庭環境,所以達爾文能夠始終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上不會有什麼短缺,這為他的科學研究提供了物質保障。
收集足夠多的樣本,認真地進行實地考察,是重要的科學態度。我們未必能夠成為一個科學家,但是這種科學精神,卻依然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運用。
凡是想要在某一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他都要下苦功夫去進行研究,去比較區分,去得出自己的結論。
達爾文很享受這樣的一個過程。當我們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總會進入到一種心流的狀態。這種狀態特別有助於我們深入地沉澱,它有助於我們取得更大的成就。
小孩子其實天生就有這樣的能力,他們看螞蟻搬家就可以看很久,只不過我們大人因為自己的原因,總去打斷孩子的這種專注。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法則的殘酷,讓我們認識到,唯有適應環境,我們才能夠有發展。
剩下的物種都是最適合當下環境的選擇,這既有人工參與的成分,又有自然的因素。
達爾文身上,有非常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寶貴品質。
首先,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很小的時候,他就發現自己的志趣所在。他沒有因為他人的想法,而改變自己的追求,這是他取得如此成就的前提。
並且他能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保持專注。在外漂泊5年,到各地採集樣本,這豐富了達爾文,同時也開拓了他的視野。
達爾文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創造慾望。正是因為他對周圍世界感到好奇,所以他才能夠沉下心來,去研究,去推論,去發現。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已經沒有好奇心了,他們只是想得到答案,而不想去探索。
達爾文有強烈的求知慾,他關注細節,認真思考,並把自己的思考所得,寫成了著作。他一生著作頗豐,很多書籍,對當下的科學研究,都還有着非常深遠的指導意義。
總之,如果我們想了解一個科學家,不僅僅要了解這個科學家都取得了哪些傑出的成就,我們還應該去探尋科學家背後的底層思維,他們到底是如何思考的。
《科學家如何思考:達爾文與物種起源》就是一個最棒的引子,我們通過對達爾文的瞭解,瞭解他對於萬事萬物的解讀和分析方法,進而瞭解到了物種起源的由來。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放在當下,依然是真理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