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需全社會形成合力

  【把脈】 

作者:李麗、餘寧(均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研究員)

網絡遊戲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絕不能等閒視之。隨着信息化、數字化的快速發展,網絡遊戲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未成年人佔據了相當的用户比例,根據《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達到1.83億人,其中62.5%的未成年網民利用互聯網玩遊戲。在這個龐大的羣體中,沉迷網絡遊戲的情況不在少數。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普遍性的社會問題並將長期存在。發揮網絡遊戲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積極作用,尋找有效途徑實現良性互動,避免和克服網絡遊戲對未成年人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成為不可迴避的社會和政策關切。

不可否認,適度的玩網絡遊戲能夠起鬆弛與釋放作用,特別是一些運動類遊戲以及編程、象棋、圍棋等遊戲形式,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隨着產業和技術的發展,網絡遊戲在情節、玩法、畫面、特效等方面對未成年人的吸引力有增無減,射擊、競技、角色扮演等強感官刺激和沉浸式的遊戲進一步增強了未成年人沉迷的風險,遊戲企業為了增加“用户黏性”,還聘請專家研究玩家心理,針對人性弱點進行專業化設計,讓遊戲產品儘可能多的吸引用户投入時間、精力和財力,給未成年人網絡遊戲沉迷治理帶來巨大挑戰。遊戲容易對未成年人產生不良影響已成為社會的普遍共識。

沉迷網絡遊戲對青少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日常作息產生影響,進而影響身體的成長髮育。首先是對大腦發育的影響。當前,未成年人接觸網絡遊戲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主要集中在6至14歲,有的甚至更年幼,長時間沉溺於網絡遊戲可能會導致他們的神經細胞和腦組織退化,多項感官功能減弱,這種影響對正處於早期智力開發的兒童更為明顯。長時間、近距離觀看屏幕引發的視力損害也不容忽視,國家衞健委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其次,過度的網絡遊戲會直接擠佔户外活動和體育運動的時間。數據顯示,13.2%未成年手機遊戲用户,在工作日玩手機遊戲日均超過2小時,長時間專注於遊戲當中,體育鍛煉的時間得不到充分保證,可能會誘發頸椎問題和肥胖症,對身體發育產生不良影響。此外,沉迷網絡遊戲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睡眠時間不足和睡眠質量下降。熬夜玩遊戲,長時間處於疲勞狀態,對日常精神狀態、身體免疫力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可能還會導致情緒焦慮等問題。

更重要的是,沉迷網絡遊戲還會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產生嚴重影響。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量的課程由線下搬上了網絡,帶來了不少便利,不少家長對待互聯網和網絡設備的態度由“嚴控”轉為“放鬆”,認為是孩子學習所必須,疏於管理,這也間接導致了我國上網玩遊戲的未成年網民數量增長。一方面,導致未成年人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的錯位。受限於自身成長階段的特點,未成年人容易被網絡遊戲吸引;同時自律性差,一旦沉迷則難以自拔,部分遊戲崇尚暴力、漠視生命的情節設計,極易模糊、扭曲未成年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嚴重的甚至可能誘發違法犯罪。另一方面,使未成年人自控能力下降。沉迷網絡遊戲必然會導致未成年人對網絡生理心理的雙重依賴。網絡遊戲中極容易獲得即時反饋,遊戲“組隊”“交友”中的無所顧忌,所帶來的刺激感和滿足感,都使得未成年人容易沉浸在虛擬的遊戲世界中,享受在遊戲中“掌控一切”的感覺。一旦回到實際生活中,往往感到無所適從,現實中的自控力下降、缺乏毅力,遇到困難選擇逃避。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面對沉迷風險,應當通過多方協同的方式進行,構建政府、學校、平台、家庭共同發力、齊抓共管的多方聯動格局,完善工作體制,創新教育管理模式,形成完備的防護體系,為未成年織牢防沉迷的保護網。

  首先,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頂層設計,促進防沉迷的各項制度更加完善,依據法律規定,出台明晰的、可執行的標準細則,明確政府部門、平台、學校等主體的責任。要依法、持續對網絡遊戲平台進行強監管,加大相關法規、制度的監督執行力度,加強防沉迷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對遊戲企業限制註冊年齡、實名註冊、規範付費、固定時間、固定時長等方面要求的落實情況進行持續監管,嚴格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堅決清理互聯網平台中涉及低俗暴力、恐怖等的不良遊戲。

  其次,要落實網絡遊戲平台責任。網絡平台要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加強自律,主動配合接受監管,不能單純追逐經濟效益。把牢未成年人的網絡入口關,嚴格身份驗證系統,通過“限玩、限充”、實名認證、人臉識別等技術措施為未成年人構建綠色屏障。完善未成年人遊戲防沉迷系統,及時修補漏洞,防止各項保護措施形同虛設。完善平台審核機制,健全平台內部舉報機制,減少不良信息進入未成年人視野。

  再次,要建立完善的網絡素養教育體系。學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主要途徑,也是最為基礎和重要的環節。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了學校對防範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宣傳教育和干預義務。根據未成年人對新鮮事物興趣濃厚、精力旺盛等特點,通過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內容安排,引導未成年人平衡學習娛樂的關係,合理分配精力和時間,積極開展各類文化體育活動,發掘更多自身興趣點。發揮教師的積極作用,加強對學生的關懷,關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構建良好的師生、同學關係,幫助未成年人跳脱對虛擬遊戲空間的依賴。

  最後,要發揮家長的第一責任人作用。對個體而言,家長是孩子接觸網絡、形成良好上網習慣的第一道關口,家長在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是政府、學校以及任何社會組織和個人都無法替代的。當前,仍有不少家長對孩子玩網絡遊戲採取放任態度,不瞭解孩子玩什麼遊戲、玩多長時間、跟誰一起玩,或者雖然知道,但是不懂得如何教育引導。家長要以身作則,提升自身素養,積極主動履行監護職責,營造舒適的家庭教育和網絡使用環境,既不能談遊戲色變,也不能聽之任之,以有效的溝通和引導方式,經常與孩子進行交流,提高孩子對網絡遊戲的科學認知,培育積極健康的興趣愛好,杜絕沉迷。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05日 06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01 字。

轉載請註明: 防沉迷需全社會形成合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