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9日電 題:“蓄勢待發,我們準備好了!”——中關村一條街裏的新春“創新力”
新華社記者 蓋博銘 郭沛然
“年前已經做了很多計劃,就等着開年,可以説我們蓄勢待發,準備大幹一場!”新年開工日,中關村活力依舊,創業者們鬥志滿滿。
記者來到位於中關村核心區的中關村智造大街。這是一條長380米,經營4年多的街道,是首都前沿硬科技創新發展的地標。
在這裏,一個“村”、一條街正孕育着不竭的“創新力”。
“硬實力做‘家底’,創新不怕難。”
↑北京靈致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工作(2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8張辦公桌,5位“身兼多職”的團隊成員,北京靈致芯科技有限公司的開工日人雖少但格外忙碌。
這是一家成立不滿4個月的初創公司,研究前沿可信計算芯片及軟硬件系統,讓數據隱私安全和數據價值開發可以兼得。
受疫情影響,公司的辦公區沒有華麗的裝修,不少成員還在遠程辦公。從美國回國加入團隊的張伊禕開工日身着一襲紅衣,為公司增添一抹“年味兒”。她辦公桌上擺滿了論文,瞭解算法瓶頸、融合國內外前沿理論是她現階段最為重要的任務。
“辦公環境簡單但我們工作熱情極高。”團隊負責人冉陽笑着告訴記者,這個領域比他們想象中發展得還要快,硬科技定會撬動整個社會發展,他們有信心也有決心。
海外專家顧問團隊、國內頂級高校專家、充足的資金儲備……“硬實力做‘家底’,創新不怕難。”冉陽説,團隊相關硬科技產品已與超過20家企業簽約。“希望新年裏,團隊的相關技術可以成為‘數據價值互聯網’的新型基礎設施。”
“奔着一個目標,讓前沿的科技用起來。”
↑光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為透明發熱膜進行測試(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記者來到位於大街北側的光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實驗室。實驗室裏的地磚一眼看去並無特殊之處,但在踏上去後,幾秒內會迅速感受到熱度。
這是該團隊研發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是新一代具有高效電熱轉化性能的半導體制熱材料。新材料與地面裝飾相複合,可以替代傳統複雜的供暖系統。
“就是想用新材料技術解決建築供暖問題。”光之科技副總經理楊敏説,這便是公司創業最簡單的初心,也是企業一直為之努力的目標。
實驗室裏,研究人員正在小批量生產製熱材料。“新材料的厚度也就是頭髮絲的三千分之一。”研究員王鵬告訴記者,但它的電熱轉化率卻高達99.45%。
迄今為止,團隊已在新能源、新材料數個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並已申報58項國際國內專利。
新年新開端,楊敏與記者分享了公司喜報,公司將有3條產線落地,年產能為300萬平方米的生產線即將投產。“希望讓前沿的科技創新真正用起來。”
一條街也是一個創新“微生態”
↑2月18日拍攝的中關村智造大街外景。 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若干年前,清華園賓館是這條街的地標,“迎來送往”成為這裏的主要區域功能。如今,隨着北京加速高質量發展,憑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讓周邊高校院所、事業單位的人才、信息、技術等資源得到最優化整合。
一條街裏的創新“微生態”正助力解決創新創業公司在產品中試、敏捷製造、檢測認證等環節遇到的痛點和難點。自開街以來,大街累計為京津冀地區企業服務超過5萬家次,形成服務案例超過5000項。
“讓科技企業少走彎路,要充分發揮‘大街’的加速器作用。”中關村智造大街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沈兆軒説。
例如,中關村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架起政府與企業溝通的“橋樑”,負責新材料等領域科技型企業的專利預審等工作。“以前2到3年才能完成審理流程的專利項目,現在3到6個月就可以實現。”沈兆軒説。
新春伊始,開工日的“大街”和往常一樣人來人往,創業者們步履不停,正朝着夢想奮力奔跑。(參與採寫:王奕涵)
編輯:王宇軒
【來源:新華社客户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