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港是我國從事互聯網數據中心服務(Internet Data Center)企業,主營業務為數據中心服務器託管服務,以批發型數據中心服務為主,零售型數據中心服務為輔助。
近日,數據港發佈2019年財報,財報數據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3億元,比上一年減少 20.12%,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1.1億元,比上一年減少 22.76 %。
營收和淨利潤“雙降”的主要原因系解決方案業務收入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以及部分客户業務調整不再續租,機櫃下電導致收入減少所致。但是數據港依託阿里大客户資源,訂單充裕,近年來處於業務爬升期,焦慮感應該不大。
核心業務同比增長7.77% ,華南市場潛力巨大
數據港的核心業務有三塊:分別是IDC數據託管、IDC解決方案和雲銷售。數據託管業務作為核心業務,佔據了超過九成的營收來源,業務營收同比增長7.77%。
?
從地域分佈看,浙江省、河北省為主要營收貢獻省份。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地區的營收相較於2018年有所下降,北京、深圳的營收紛紛實現超200%增長,華南市場增長潛力巨大。
報告期內,數據港對現有數據中心管理體系進行了更新及升級,將毗鄰的多個小型數據中心合併為一個大型數據中心。截止 2019 年末,公司新增具備運營條件的自建數據中心 5 個,新增 IT 負載合計約73 兆瓦(mW);累計在運營數據中心 17 個,IT 負載合計約 141 兆瓦(mW),折算成 5 千瓦(kW)標準機櫃約 28200 個。
數據港優勢:依託阿里大客户資源,訂單充裕
我國IDC國內的數據中心市場建設主體主要包括基礎電信運營商、企業自建第、三方 IDC 服務商三種類型,尤其以第一種和第三種為主要類型。
基礎電信運營商如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面向 IDC 服務商、公共雲 IaaS 服務商和行業客户提供互聯網帶寬資源及機房資源。其特點是早期佔據資源優勢,擁有大量的機房,並且在骨幹網絡帶寬和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相對於其它電信增值業務,數據中心投資金額大、回報期長、技術含量較高,進入門檻較高。基礎電信運營商基於網絡資源和品牌優勢,大客户資源豐富,數據中心服務業務具有相對先發優勢。
企業自建的代表是騰訊、華為等。大企業對互聯網基礎設施的要求也相對更高,也會採取部分自建的方式滿足業務需要。
數據港屬於最後一種類型——第三方 IDC 服務商。數據港上海市國有控股企業,於2017年2月8日成功登陸A股,同類型企業包括萬國數據、世紀互聯、鵬博士和光環新網等。
數據港的優勢體現於其頭部客户貢獻收入比逐年遞增。據披露,公司批發型數據中心終端客户均為國內大型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2017 至 2019 年,公司投資建設的 HB33、ZH13 等數據中心項目,最終用户均來自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作為中國公有云廠商,份額常年位居中國第一,全球前三。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最新研究顯示,在世界前五名中,阿里雲的增速也是最快的,全球市場份額進一步上漲,緊隨亞馬遜、微軟。 龐大的業務量帶來對數據中心的採購需求,數據港與阿里雲在雲計算領域展開深入合作,2019年頭和年尾的一個訂單、一個需求意向函,分別為數據港帶來超過80億和24.4億(不含電費) 的數據中心服務費。
手握“大客户”的數據港通過與阿里巴巴綁定供給,保障公司業務規模持續穩定增長。但同時也要面對客户集中度較高的風險。
數據中心的合同訂單週期較長,中後期收入和利潤將會達到峯值。據統計,未來10年可從阿里處獲得超過160億營收,即使面對2019年的“雙降”局面,數據港想必也不那麼慌亂。
數據中心未來的機會:雲計算與5G
數據中心驅動力目前呈“雙輪驅動”趨勢,這兩個輪子就是雲計算和5G。
一方面,雲計算業務激增,數據中心雲化趨勢明顯。雲計算對數據中心的高需求仍在持續。隨着更多企業業務上雲,數據中心業務量爆發,使得數據中心的雲化成為大趨勢。
根據工信部數據,截至 2019 年末,我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消費達 1220 億 GB,同比增長 71.6%,而近兩年數據中心規模平均增長率約在 30%左右。
?根據Gartner預測,2018-2020年全球公有云市場將保持每年 15%以上的增速,到 2020 年,全球公有云市場規模將達到 4118.8億美元。
另一方面, 5G消費互聯網推出後預計將增加的工作量也將由數據中心處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曾提出:基於信息的即時性需求,互聯網服務將更多地省去本地存儲的數據並轉而依賴於雲;5G 時代對數據中心選址、網絡設施、電力供應能力都會提出新的挑戰。
當前,我國“新基建”建設勢頭正猛,今年三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強調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這將為IDC數據中心行業帶來更多政策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