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鏈強鏈”,棋落何方?
新華社上海3月18日電(上海證券報記者 李雁爭)“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如何精準施策?記者瞭解到,主管部門將聚焦基礎,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製造業強鏈、補鏈行動,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小標題)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
曾在紐約、倫敦、東京等地打巨幅廣告,高調“挑戰”特斯拉、保時捷、戴森的新能源汽車高合HiPhi X,今年年中就要批量交付產品了。
高合HiPhi X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搭載了由華人運通自主研發的H-SOA開放式電子電氣架構。以H-SOA為代表的新型電子電氣架構,是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基礎。
除了新能源汽車,其他領域的基礎同樣需要夯實。記者瞭解到,“十四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
產業基礎為什麼是再造,而不是加固?中國服務型製造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黃羣慧認為,再造產業基礎將提高“中國製造”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黃羣慧認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全球化。但我們大多數是引進可複製、可模仿的技術,產業基礎能力很多都是屬於模仿型的,原創型的、核心關鍵的技術能力並不具備。
“這種產業基礎能力的相對薄弱,決定了我們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中低端地位。”黃羣慧表示。
忽視基礎將導致巨大損失。以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為例,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夥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方寅亮認為:“如果車企和零部件供應商不關注軟件和數據,就會失去10倍於傳統硬件淨利潤的可持續利潤,由此增加淪為代工廠的概率。”
(小標題)多區域多行業的創新增長極將陸續點亮
3月8日,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獲得科技部批准組建。
“十四五”期間,科技部將支持產業類創新中心的建設。支持相關創新中心梳理出“卡脖子”技術,提出明確的技術創新目標和攻關任務,提升我國重點產業領域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
記者瞭解到,“十四五”期間,科技部還將支持有條件的地區佈局建設區域創新中心,並形成區域創新的增長極。
3月初,記者在北京懷柔科學城看到,多個重點工程現場正在陸續復工、加緊建設。未來5年,五大科學裝置和24個科技研發平台都將在這裏全部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成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原始創新策源地。
未來5年,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將形成三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從北到南串成一線,成為輻射帶動全國科技發展、自立自強的地域支撐。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認為:“當前我國面臨的一些‘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還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
因此,“十四五”期間,科技部將下更大力氣,更加重視凝練解決生產實踐中的科學問題,引導更多的科學家開展目標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來突破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難題。
(小標題)培育5G、醫藥等新型產業鏈
科興中維新冠疫苗,近日正源源不斷地發往世界各地。
“從細胞培養到成品完成包裝,一支疫苗的生產週期最快需要48天,且整個生產過程是滾動連續的。”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劉沛誠表示。
疫苗保質保量的生產供應,是中國產業鏈供應鏈長板的體現。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對記者表示,我國具備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完善的產業鏈結構、龐大的市場和完備的基礎設備和產業配套設施,這些因素形成了強大的“供應鏈網絡”。
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對41個工業大類和細類進行梳理,找到產業鏈供應鏈的“空白點”,實施“強鏈”“補鏈”。
“所謂‘強鏈’,就是進一步鍛造長板,讓長板變得越來越長,增強發展主動權。”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士表示,比如着力培育發展新型產業鏈,如5G、新能源汽車、高端醫療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
專家認為,供應鏈網絡並不是眾多工廠的簡單加總,而是需要更多系統生態性的配合,在達到一個巨大規模之後,會推動成本控制邏輯發生一種質的變化,從而令其他競爭對手難以與之競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