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森林"吸"碳能力被低估

    原來,中國的森林這麼能“吸”。

    上月,中方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對世界承諾,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彭博社、路透社、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外國媒體,都使用了“令人驚訝”(surprised)來評價中方的目標,《科學》雜誌稱“這是一個艱鉅的任務”。昨日,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又將“碳排放達峯後穩中有降”寫入2035遠景目標。

    想要達到碳中和、即用各種方式抵消排放的温室氣體,減少排放和加大吸收,要雙管齊下。

    巧的是,《自然》雜誌於10月28日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國森林強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的研究中被低估,BBC也於次日跟進報道。

中國森林"吸"碳能力被低估

    BBC報道截圖

    據BBC報道,兩片被低估的地區分別是中國西南的雲南、貴州、廣西省,以及東北地區,特別是黑龍江與吉林。

    研究顯示,中國的西南地區固碳貢獻最大,每年創造0.35拍克(3.5億噸)的碳匯,佔全國陸地碳匯的31.5?同時,東北地區在夏季也有很強的碳匯創造能力,每年平均創造0.05拍克(0.5億噸)的碳匯,佔全國的4.5?

    研究發現,2010~2016年,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

    這是我國近40年來植樹造林取得的成果。

中國森林"吸"碳能力被低估

    沙地變綠野,這是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拍攝的一處沙地治理後的狀況。(圖源:新華社)

    “要達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需要能源生產的巨大轉型,還需要可持續地創造陸地碳匯,”研究報告主要作者、中科院劉毅對BBC表示,“我們發佈(在《自然》雜誌)的報告,講述了中國的植樹造林方面的努力,這對達成目標有重要貢獻。”

    據BBC報道,中國在近幾十年來,共種植了數十億樹木,不僅應對了土壤流失與沙漠化,還讓木材與造紙產業更加繁榮。

    劉毅團隊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的定量評估,一直以來比較困難。此次,劉毅團隊聯合中國氣象局、中國林業局和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採用“天地一體化”的新方法展開研究。

中國森林"吸"碳能力被低估

    劉毅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報告截圖

    隨着衞星觀測能力的提升,未來會而建立更全面的觀測體系,提供更準確的碳收支數據,為我國的“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英國智庫“能源環境情報組織”(ECIU)的理查德·布萊克(Richard Black)對BBC表示,“這份研究非常重要,當下中國設定了碳中和的目標,因此定量分析該國碳匯量很關鍵。”

    同時,布萊克指出,雖然(中國的)森林固碳能力比想象中要強,但是不應將其視為“通向碳中和的‘通行證'。其一,碳吸收不僅要用來抵消二氧化碳,還有其他温室氣體的排放;其二,中國森林的碳平衡效果,可能會因全球氣候變化而受影響,例如我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山火)、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看到的那樣。”

    與此同時,外界也注意到中國目前仍十分依賴化石燃料,燃煤電廠的比例仍然很大,轉型不僅需要強大決心,也需要龐大資金和雄厚技術。知名能源諮詢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的亞太副主席湯普森(Gavin Thompson)對中國頗具信心:“如果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達成如此宏大的氣候變化目標,那就只有中國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森林"吸"碳能力被低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