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機械製造技術來點評美國,德國,日本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科技

作者:xc na

我是學機械的。

機械製造技術,現在來説整體上比天朝還先進,或者説各有長處的,也就剩三個國家:美國,德國,日本。

機械製造有個特點,就是一旦中間某個步驟,沒有按照規定的來,那麼產品雖然看上去沒問題,但是使用性能會完全不一樣。比如一個工件,規定要切掉1mm,分兩個工步,第一次0.6,第二次0.4。有的工人嫌麻煩,可能一次切0.5,更差勁的,他可能就一次切掉1mm,你也看不出來。但是這個零件時間長了,可能就變形了。這是第三世界國家的高技術產品,質量不好的部分原因,漲工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但文化也一樣重要,所以我特別不看好某南亞大國。

要保證加工質量,美日德採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

日本人強調的是,由人來保證質量。通過員工的高素質和責任心,來保證加工的產品不出錯。就是日本的工人百分百會先切0.6,後切0.4,甚至他可能自己改成0.6,0.3,0.1這麼切(最後一刀越少越準)——當然這有我的幻想,實際可能是班組內討論,看看要不要改工藝。這種高素質工人的培養高度依賴於穩定的僱傭關係,也就是昭和時代很普遍,但是現在正在逐漸被取締的年功序列制。新一代令和廢物普遍為臨時工,還有沒有心情為僱主改進工藝,非常值得懷疑。

德國人強調的是,由管理來保證質量。中德合資企業的員工最頭疼的,就是德國人寫的看都看不完的質量文件和繁瑣的檢測步驟。德國人會把這個工藝改成:第一個工人切0.6,由檢驗員1來檢查,合格了拿到第二個工人處,再切0.4,由檢驗員2來檢查,然後由一個檢驗員3對兩個工步分別進行抽檢。這樣也能保證質量,但是就會使檢測工作無限增加,所以德國產品,高端到工業測試儀器,低到圓珠筆,都沒法做到日本那麼低的價格。德國這種質量保證方式,意外的使得產品的性能儘可能接近設計者的意圖,也就是性能普遍好一些。帶來的問題是,在生產過程中改進流程幾乎是不可能的,設計出現問題也是沒法改滴,改掉這個缺陷,需要更新全套的質量控制體系,等換代再説吧。

美國人的思路就最簡單粗暴了,設計出質量。美國是流水線的故鄉(雖然流水線的原型是英國人還是德國人?想出來的),第一條大規模應用的流水線屬於福特汽車,流水線的思路就是把每一步工序的難度都設計到最低,只要不是特別弱智的人都能幹,工人的可替換性強。用在上述例子就是,分別提供一個進給量0.6和0.4的機牀,然後我在0.4的機牀上加一個裝置,只有先切削0.6的工件,才能裝到這個機牀上,讓工人就根本沒法一刀切1mm。站在美國的工人的視角,就是把工件裝夾到設備1上,切一刀,再裝夾到設備2上,再切一刀,連圖紙都不用看,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幹啥。

2020年10月16日在這裏插一段。不管是什麼理念,都要建立在現代製造技術、現代工業企業的生產組織和管理的基礎之上,並不等價於完全放棄某一方面。日本美國的企業也有質檢,美國德國的企業也要需要素質工人,日本和德國的企業也需要高端的設備,高端產品也要成本控制。只是由於理念的差距,加上國家戰略的區別,逐漸累積起來,各國企業佔據的生態位產生了一定差距。美國工業企業佔據的生態位是典型的“抓兩頭,放中間”,這麼做背靠的美國社會現狀大家都應該能理解吧?

這三種方式本身並沒有優劣。生產出來的產品的質量,日本美國在全價位上都有保證,德國高端產品把質量控制流程跟上也很好,但是控制質量還是控制成本,只能二選一。當然質量和性能還受別的因素影響,不能單看製造技術。

我不是美國社會研究的專家,僅從我瞭解的角度猜測,美國企業的這種理念已經應用到整個美國社會,美國的高智商人羣,一直在不斷降低底層勞動者的勞動難度,把他們的工作簡單化——美國有名的飯店,都是預製食品,加熱就上桌,就算是街邊小店,原料也基本都是半成品,比如麪包、香腸、培根肉、牛排,這很可能是由於,當對勞動力的要求提升到飯店廚師這個水平,大部分街邊小店就已經找不到足夠多的符合標準的勞動力了,換句話説,對美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來説,培養合格的廚師非常困難。底層在生活工作中,用腦的地方太少了,想幹什麼,買本手冊一二三照着做就行了,而教育也只要教會大部分人看手冊就行了。

美國真牛B的是寫手冊的少數人,而不是看手冊的大多數。而到了新冠疫情,這個寫手冊的人變成了特朗普。

來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