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等數字時代走得慢的人

等一等數字時代走得慢的人

網絡配圖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要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對於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頻事項,《實施方案》要求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創新相結合、普遍適用與分類推進相結合、線上服務與線下渠道相結合、解決突出問題與形成長效機制相結合,做實做細為老年人服務的各項工作,讓老年人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關注新聞的人不難發現,關於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的困難時常被報道。比如,一些老年人因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需要查看防疫健康碼的地方遭到不便;不久前,一位94歲的老奶奶為激活社保卡,被子女抬着在銀行櫃機前進行人臉識別;最新曝光的一則新聞是湖北秭歸一位老人冒雨獨自用現金交醫保,卻被工作人員告知只接受手機支付。

近期這類報道的增多,並不是説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一下子變多了,而是在充分享受智能技術帶來的便利以後,社會終於意識到在主流視野之外,還有許多數字時代走得慢的人:他們可能是偏遠山區的兒童,可能是因為身體殘障無法正常使用智能設備的殘疾人,而老年人無疑是這類人羣的典型代表。很多老年人無法熟練地操作智能手機,因此出現了與智能社會相脱節的問題。

針對社會上關愛老年人、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呼聲,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實施方案》無疑是一種積極回應。《實施方案》不僅對幫助老年人融入數字時代提出了原則性的要求和倡議,還細化到重點任務,確定了分工負責的職能部門。其中,第1條就是完善“健康碼”管理,這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有着重要意義。除此之外,《實施方案》對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日常就醫、辦事服務等許多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的“痛點”都提出了要求。

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創新相結合,堅持線上服務與線下渠道相結合,是《實施方案》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兩大原則。應該説,這一導向是非常實事求是的。尤其是對於部分文化程度低的高齡老人來説,短期內讓他們掌握智能技術並不現實,甚至有點居高臨下的冷漠。對於無法使用智能技術的老人,最實在的辦法就是保留傳統服務,這在短期內看可能會增加一些成本,但堅持為老年人保留他們熟悉的服務通道,正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的堅定落實。

在數字時代等一等老年人,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鏡把老人當成脱離時代的人。《實施方案》還提出了堅持普遍適用與分類推進相結合的原則,強調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環境和習慣的老年人,分類梳理問題,採取有針對性、差異化的解決方案。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不少老年人不乏積極融入數字時代的志氣,也有掌握智能技術的文化水平,只不過因為年齡、身體條件的限制,學習起來比年輕人慢一點。對於這樣的老年人,要保持耐心和同理心,為他們學習智能技術創造各種機會。

數字時代是便捷化的,也應當是差異化的。對於開發智能技術的企業和機構來説,應該在產品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不同羣體的使用需求。以前,一些手機廠商開發了大字版的手機,就是看準了老年人眼睛老花閲讀不便的需求。進入智能手機時代,老年人接觸使用電子設備所面臨的問題更復雜,可能不是簡單地放大字體就能完全解決的,這啓迪產品開發者要細化服務,在更多使用細節上照顧到老年人的需要。

關愛老年人就是關愛自己的未來。當前,人類依然處於數字革命以來的技術突飛猛進期,哪怕對一個年輕人來説,對前10年的技術和後10年的技術,也要一段時間的適應過程。很難想象,當30年、50年以後,現在的年輕人垂垂老矣,未來技術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普通人掌握技術的門檻會不會繼續提高。

但是,一個原則是確定的,那就是智能技術是為人服務的。如果從現在開始就做好規劃,在開發中樹立“等一等”的意識,那麼人們就不用擔心自己也進入了“走得慢”的年齡。如此,每一個人都能從容、自在地擁抱技術發展的明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8 字。

轉載請註明: 等一等數字時代走得慢的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