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青年程序員:“碼農”過了35歲還有價值嗎?
穿格子襯衫、戴黑框眼鏡,平日裏不善言辭,只顧坐在電腦屏幕前“無情”地敲擊鍵盤,偶爾還會對自己日漸稀疏的頭髮發出幾聲嘆息——這是如今社交媒體上眾多網友對程序員這個羣體的刻板印象。對此,程序員也會自嘲式地自我解構——戲稱自己為“碼農”。
如今,互聯網行業無疑是程序員最集中的領域,幾乎所有互聯網技術都由程序員創造和驅動,例如那些已經深度參與人們工作生活的手機應用程序(App),其順暢運行的背後都是一串串由程序員寫就的代碼。數字技術的落地、人們的數字生活體驗已經離不開這個羣體。
但是,你真的瞭解程序員嗎?程序員的日常就是不停地寫代碼嗎?這行業是吃“青春飯”的嗎?中國的程序員羣體是不是已經“過剩”了?……各種關於程序員的話題、討論、段子層出不窮,他們更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讓大眾對這個羣體抱有強烈好奇心。
1 只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顧敲代碼”嗎?
“程序員只會寫代碼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溝通、項目管理、總結反思、培養人才、協作等綜合能力。”
作為當今最熱門的職業之一,程序員的壓力是如影隨形的——漏洞(bug)找不到、數據平不了、需求夠不着……這些事件都會在程序員的日常生活中反覆上演,有人甚至將程序員的工作常態描繪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顧敲代碼”。加之國內互聯網企業“996”等事件屢屢登上熱搜榜,程序員職業人羣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也逐漸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議題。
“自認為寫得很完美的代碼,卻在運行時總有大大小小的bug,這大概是每個程序員最鬱悶的時候。”王霄(化名)在福建一家海運公司從事後端程序員的工作。從2012年畢業至今,他已先後任職於幾家軟件開發公司,既有創業公司,也有大型互聯網公司。王霄坦言,作為一名程序員,煩惱有之,但更多的是享受與熱愛,特別是看到一串串代碼經過自己的編排和組合後,變成真正“會跑會動”、會給人們帶來便捷生活的應用時,這種滿足感是溢於言表的。
程序員的工作就是守着電腦不停地敲代碼嗎?王霄對於技術、產品以及相關業務有着綜合性的理解。“現在的程序員只會寫代碼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溝通、項目管理、總結反思、培養人才、協作等綜合能力。”王霄説,程序員這個羣體的工作內容並非大眾想象的那麼單一,除了寫代碼,其內涵是非常豐富的。
虎牙公司主播服務技術部副總經理徐光興認為,程序員是一個較大的概念,根據工作內容的不同,大概分為幾種類型——
“第一種是一線的開發工程師,也就是人們常説的‘碼農’,他們的工作主要以執行為主,完成功能的開發即可;第二種是架構師,除了執行外,還要理解業務、技術,能抽象出既滿足業務又符合技術邏輯的架構;第三種是技術專家,技術專家一般會在相關領域有較深的積累和經驗,例如人工智能(AI)、大數據等,具有一定的深度,能解決業務痛點、難點甚至是行業痛點、難點問題。”徐光興説,以上三種程序員類型主要是聚焦技術本身,從深度上一層層地遞增。第四種是技術管理,在技術深度的基礎上擁有更宏觀的視野,把握和理解公司戰略,結合實際帶領團隊找到對應的業務技術方向。
2 過了35歲的程序員,還有價值嗎?
“行業內並非單純從年齡來判斷程序員的價值,更多的是綜合考察其能力、經歷、後續發展潛力以及過往貢獻。”
“程序員過了35歲該何去何從”一直是個比較沉重的話題,甚至有人判斷,一般國內程序員的“壽命”在20~35歲之間,超過35歲就很難繼續從事開發工作,隨之會面臨淘汰、裁員的窘境。
的確,“年齡危機”在這個行業中較為普遍,並且隨着互聯網的發展,計算機技術慢慢成為基礎技能,這無疑為程序員這些互聯網從業者們帶來很大的競爭壓力。因此,“不滿足於基礎的寫程序”也成為越來越多一線開發工程師們轉型的方向。
今年30歲的李楠(化名)為國內某知名大學的軟件工程專業畢業生,後入職於廣州某通信企業,成為一線開發工程師。他告訴記者,最開始的工作是負責日常的軟件功能開發與維護,除了寫程序,還要和產品經理進行需求的反覆溝通以及磨合。在積累了幾年工作經驗後,李楠選擇了轉型。
“目前我的工作更傾向於項目經理。”李楠説,“我始終覺得,一個優秀的程序員不光是自己一個人悶頭寫程序,還要嘗試着引導一個團隊去思考,要在滿足用户多樣性需求的基礎上,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從做一線開發工程師時起,李楠就一直在積累業務經驗,努力提升自己在行業內的競爭力。
事實上,在互聯網公司,程序員的上升發展路徑並非死衚衕。“有的走專家路線,也就是往工程師、架構師、專家方向發展;另外也可以走管理路線,實現業務價值,我現在就是更多地往管理上轉型。”李楠説。
徐光興告訴記者,現在包括虎牙在內的互聯網公司一般都會同時設置專業發展通道和管理發展通道兩條路徑。
“如果喜歡專注於技術,不希望精力分散,那就可以走專家路線;若是喜歡與人協作、帶領團隊、關注業務,不侷限於某個細分技術領域的話,就可以讓渡一部分研究技術細節的時間去做管理工作。”徐光興説,行業內並非單純從年齡來判斷程序員的價值,更多的是綜合考察其能力、經歷、後續發展潛力以及過往貢獻。
對於程序員羣體的“年齡危機”,之江實驗室人工智能社會實驗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平認為,程序員要走出個人職業成長的焦慮,一方面需要不斷學習,在提升原有技術知識的同時,增加其他相關業務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帶着數字賦能等互聯網思維,發掘新的創業領域,實現“破圈”。
“近幾年,虎牙公司每年都會組織技術核心人員去國外交流學習,像亞馬遜、谷歌這些互聯網企業的很多工程師都會幹一輩子,即使是年紀很大的技術專家依然在激情十足地敲着代碼。”徐光興認為,只要保持緊跟技術前沿的熱情和持續學習的心態,35歲並不能限制技術人員的發展。
3 中國的程序員羣體已經“過剩”了嗎?
“支撐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始終是社會迫切所需的,而程序員正是互聯網時代技術創新的重要貢獻者。”
早在互聯網大潮來臨前,就有人對程序員這一職業進行預言。1976年,美國未來學家丹尼爾·貝爾提出,信息勞動者將是後工業時代發展最為迅速的社會羣體,因為社會生產實踐正朝着越來越信息化的方向發展。本世紀初,互聯網大潮正式登陸之時,印度社會學家達斯對這類新興的互聯網從業者也大加讚譽,稱其為“新的中產階級英雄”。
但是,隨着每年相關專業的應屆生踏入社會,加之國內越來越多互聯網技術培訓機構不停地向市場輸入人才,國內程序員的從業人數逐年上升,並且逐漸年輕化。正是如此,才會出現中國程序員已經“過剩”的論斷。
“程序員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好的程序員依然非常搶手。”徐光興認為,互聯網行業是高速發展的,如果程序員只侷限在寫代碼上,那便沒有核心競爭力,很容易被人替代,而“技術大牛”“程序高手”是不會存在“過剩”可能性的。
在創新驅動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支撐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始終是社會迫切所需的,而程序員正是互聯網時代各種技術創新的重要貢獻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認為,就大眾的生活而言,目前互聯網的滲透率非常高,從孩童到老人,都使用智能手機上網,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場景會逐漸從生產科研等部門擴展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互聯網應用場景的增加,會使社會對程序員的需求也保持增長。
“我們仍處於數字技術革命的進行時,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還有相當多的技術紅利,亟待應用於經濟社會的多個領域和場景。勞動力市場不僅需要傳統意義上的程序員,也需要從事具體業務工作領域的人員,只有掌握一定的編程技術,才能極大地提升工作效率。”王平説。
“未來國家間的競爭是高新技術的競爭,需要大量的人才作為支撐。”田豐説,在某種意義上,程序員隊伍的建設也是未來國家間競爭的人才儲備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