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楊不壞”(ID:yangbuhuai01),作者:楊不壞,36氪經授權發佈。
在B站,近一年有1億用户觀看測評類視頻,總計播放量達200億,平均每人觀看200個商品評測,這是個特別恐怖的數字。
換個角度來理解這件事,有1億年輕人,每人每年主動看200個品牌的產品介紹視頻,開箱測評本質就是趣味版的產品介紹與體驗。
當這件事悄然在B站發生時,大多數營銷人還並不知道,還在糾結如何拍好一支TVC,如何30秒抓住消費者眼球。
新趨勢正在到來,包括我在內,應該重新觀察,現在的消費者如何吸收品牌信息,是屏幕裏的廣告,還是同齡人的測評?
測評,我一直以為是3C數碼領域的專業名詞,一看就很專業,很理工科,一般人看不懂。直到在B站看到,一支雪糕也可以進行開箱測評時我知道,改變正在發生。
今天聊一下,測評的流行意味着什麼,在整體營銷框架中,測評內容的角色是什麼?
以下,enjoy:
品牌口碑新載體測評在營銷體系中的價值是什麼?
重新回顧下消費路徑:看見(廣告)——搜索(評價)——行動(下單)。
在這個路徑中,消費評價是最重要的,前互聯網時代,人們相信熟人推薦,但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相信陌生人推薦。
人們在消費體驗完之後,有人會給出消費反饋,好評或者差評,五星或者一星,這些消費評價直接影響一個品牌的聲譽。不太嚴謹的説,大眾評價定義品牌價值。
比較集中的消費反饋平台有淘寶的買家秀,大眾點評的評分,小紅書的曬圖等等。
但比如,我想知道小米空氣淨化器,這款產品體驗怎麼樣?是否值得購買,適合什麼人羣?這時候我可能不會簡單看買家秀曬圖,我會希望更全面的體驗點評,更立體的消費指南。
所以延伸出一個問題,現在消費者生產的UGC,都比較粗糙,或者説比較表面化,沒有給出更全方位的體驗反饋。
有需求就有市場,更大眾化的開箱測評開始流行。
測評這一形式,將UGC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檔次,迭代為更全面立體的PUGC。
普通的UGC大多比較簡短,一句話或者幾張圖,給出的信息僅僅是“我買了,挺好的”。具體怎麼好,什麼地方好完全沒有聊。
還有就是名人式推介,由於某人有知名度更加可信,説一句“相信我,買它”,於是人們一哄而上,以人來背書品牌。
這些都沒有問題,我也相信他們,但我更想知道,這些商品哪裏值得買,為什麼買它,這些決策背後的邏輯。
測評視頻提供的,就是“買它”另一端,甚至不説買不買,只是全方位做出產品體驗,評價出優缺點,買不買,自己決策。
測評視頻把“人”的干擾因素降低到最小,即便是一個素人,做出非常專業令人信服的測評視頻,仍然能説服大眾,意思就是,説服大眾的是內容,不是這個人。
在一個買化妝品要看化學成分,吃零食要計算營養成分的消費時代,測評的需求量還會持續激增,流行才剛剛開始。
而營銷人,要思考如何介入這場流行。
在B站,萬物皆可測評拍測評視頻不重要,有人看很重要。
再次強調一下數據,過去一年有1億用户觀看測評視頻,共獲得200億播放,而B站二季度的月活用户是1.7億+,非常大的用户佔比。
這説明年輕人的內容消費趨勢正在改變,年輕人願意通過視頻化的內容來了解產品,這是測評是在B站成為一大內容品類的重要原因。
如果我是B站運營人員,接下來要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破圈,如何讓測評視頻大眾化;二是商業化,如何讓品牌方意識到這個趨勢並願意參與進來。破圈是讓更多消費者參與,商業化是更多品牌方參與,兩者都參與進來,這個事才健康可持續。
來看下B站的解決方案,如何將這一趨勢推向大眾:
事件活動運營測評類視頻有個別出圈的內容,但不足以成為趨勢,想要更進一步,需要將B站無數的測評UP主打包成一個有分量ICON ,推向大眾,促成流行。
B站推出為中國年輕人創造的百大產品榜單——China-Z 100 。意在選出為中國年輕人帶來生活品質提升和關懷的中國產品。目前正在評選階段,11月8號,B站將舉辦首屆國貨頒獎禮,為年度十大產品頒獎。
我看了這個活動的很多測評視頻,與我之前想象的很不一樣,以體現年輕人消費審美、有設計感的國貨為切入點,這裏面有數碼產品、美妝個護、休閒娛樂、生活居家等等商品,萬物皆可測評。
這次事件活動,可能會成為測評視頻大眾化的起點,第一次將如此多的測評UP主與產品集合到一起,同時還要頒獎評選產品。UP主的視頻不僅會從使用感、性價比等常規的角度測評,也會從設計感、對生活品質的提升等體現年輕人審美需求的維度來測評。
消費者層面的破圈帶來更多的商業注意力。對營銷行業來説,這是好事,意味着大眾對商業內容的接受度提高。
消費者視角做測評推薦做營銷的朋友來B站看一下,不但萬物可測評,角度也很不一樣。
我喜歡一個雪糕的測評,UP主不但嘗試出不同的味道,還仔細到前調與尾調,專業且生動。
這個事的本質是,以消費者視角,進行開箱探索與全面體驗,然後給出自己的體驗感受。
可以理解為大眾點評或小紅書的升級版,來自用户的專業消費反饋。
當然,大多UP主都是專業領域的達人,他們知道一些專業知識,然後以消費者語言輸出。
舉個例子,你讀《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書,知道這是好小説,但不知道時代背景與創作初衷。海明威寫了一本《流動的盛宴》,告訴你菲茨傑拉德在巴黎的生活與朋友圈,對作者的生活與人生更瞭解後,再讀蓋茨比這部作品,就會顯得更立體。
我希望B站的測評視頻越來越多,當我想要消費一件商品時,去B站搜索3個UP主的測評視頻,交叉對比再看一下彈幕,基本就能做出消費決策,會很方便。
其實未來B站可以開設單獨頻道,做出商品分類導航,形成測評視頻體系。
產品營銷,深度種草再來聊一下營銷的問題,UP主要不要恰飯?收了錢還能客觀嗎?
作為營銷人要告訴你,恰飯是肯定要恰的,問題是如何恰。
從消費端理解,這個事情跟李佳琦直播賣貨一樣,大家都知道李佳琦收了鉅額坑位費,知道有銷售分成,知道雙11一夜賺幾個億,可以説是最貴的恰飯。但李佳琦會不會欺騙消費者?會不會把差產品説成好的?不會。
測評視頻也一樣,目的是把好產品推廣給更多人,不是賣爆壞產品。互聯網信息平等且透明,沒有人能把壞的説成好的。
站在營銷人的角度,測評視頻一定要做,而且要做好。
品牌自己做的枯燥的產品介紹沒人看,而UP生產的測評版的產品介紹,卻能得到消費者的擁躉,為什麼還要做那些枯燥的東西?從營銷上理解,測評視頻就是迭代的產品介紹。
好的測評能帶來長期收益,即使很久之後,人們要消費這款產品或者品牌時,還是會搜到這個測評視頻,還是會影響人們的消費決策。
所以測評視頻的營銷價值,是產品深度種草,相比目前任何形式的內容,都更具商業價值。
展望:讓測評成為營銷標配大的內容消費趨勢是,消費者可以更簡單的獲得平等信息,只要能滿足這一點,就值得大膽做。
我主觀認為,測評視頻會成為完善現有內容體系的重要營銷內容。營銷內容大概分為幾類:
一是官方出品的核心素材,也就是TVC品牌廣告,平面主視覺,官方產品介紹。一般用於大規模投放曝光,純粹的商業內容。
二是官方跨界的品牌內容,包括綜藝與影視植入,網紅KOL的合作,內容事件等品牌內容,一般用於建立品牌調性,塑造品牌場景,傳播溝通消費者。
三是用户反饋的UGC,這部分幾乎不受控,完全看用户隨緣反饋。但在整個消費決策過程中,用户口碑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標。
而測評視頻,補充了用户UGC的問題。不受控不是重點,什麼營銷都不能操控用户的評價。
重點是用户UGC比較簡單粗糙,人們買完東西,評價3句話,曬上兩張圖,這就算是極大的好評,大部分消費者沒時間精力反饋。
簡單的反饋就足夠影響消費決策,如果將用户UGC升級到PUGC,相信對潛在用户的價值更大。因為更加專業,更加全面,不僅僅是一個好評差評,是更全面的解讀,擺事實講道理的告訴你,為什麼要買,為什麼不買。
當然,這要由專業的內容創作者來完成,在B站也形成了各個品類的專業測評UP主,相信隨着商業化的成熟,這方面的創作者會越來越多。
品牌商業內容+品牌跨界內容+用户專業內容,可以形成比較完整的內容營銷框架。
所以從長遠來看,測評會成為營銷體系中的標配。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