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短視頻防沉迷,也需“老年模式”

由 公冶爾藍 發佈於 科技

“原本為父母更換智能手機,是怕他們被這個時代落下,現在倒好,他們一個短視頻都沒落下了。”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子女與父母的身份似乎互換了。誰能想到,以前苦口婆心地勸你少玩些手機的父母,居然變成了“自己”,而自己也開始明白當年父母的“苦衷”。如何幫助中老年人正確“觸網”,理智地面對短視頻等新興傳播方式,已成為我們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課題。

父母們沉迷短視頻,其實與當年沉迷網絡的我們是相似的,即對互聯網提供的短暫的精神快感產生了依賴,以此躲避現實中的紛紛擾擾——特別是大多數中老年人面臨着來自工作、家庭及社會的失落感時,看短視頻似乎就成為一種可以證明自己不落伍,同時又可以聊以慰藉的娛樂方式。

然而,面對早已是大數據算法下的互聯網,“涉網未深”的父母幾乎如同一張白紙。網上説什麼,短視頻裏播放什麼,他們可能都會“照單全收”。前不久,上海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瞞着家人飛到北京,只為了和“男明星”見上一面。而她心心念唸的男明星,實際上是某短視頻號從影視作品片段剪輯配音而成的。

事實上,部分中老年人對互聯網的使用十分“稚嫩”,容易在同一渠道或平台上消耗過多的時間,而瀏覽的內容也會相對單一。在智能化推送下,他們有可能會被算法“圈養”起來——所能接收到的信息幾乎千篇一律,但總之是他們愛看的。這不僅讓中老年人更容易沉浸、成癮,而且可能會導致他們對信息的識別力進一步弱化。

對此,互聯網平台不妨像推出“青少年模式”一樣,專門為中老年人推出相應的模式,在使用時長、用眼健康、視頻內容等方面對其進行一定的保護與提醒,從而達到防沉迷的目的。同時,對一些來源不明的信息進行篩查,剔除謠傳、低劣等內容,為中老年人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

其實,今天父母在面對互聯網世界時的各種不適,有可能也是我們未來將會面臨的窘境。如何讓中老年人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還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和保障。不能讓他們找不到智能時代的入口,也不能讓他們找到了入口卻迷失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