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寸金”的陸家嘴,如何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
陸家嘴聚集着數量龐大的老年人口
如何滿足社區老年人原居養老的需求?
來看“大城養老”新模式
15分鐘養老服務圈
按15分鐘養老服務圈的目標,陸家嘴街道劃分為梅園、嶗山、濱江三個住區,形成街道、居委兩級供給網絡,完善“中心”“家門口”“家”三大服務場景。通過實體服務與信息化支撐相結合,實現服務可知、可選、可用、可及的15分鐘養老服務圈。
2020年,已經初步形成為老服務體系建設整體效果。今年,街道新增陸家嘴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梅園分中心、嶗山五村家門口為老服務站及東園一村家門口為老服務旗艦站等設施,着力彌補之前養老服務體系中“養老牀位缺口較大、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點位不全面、社區長者食堂缺失”等短板問題。
公共服務和資源精準投放
解決養老服務供需之間的矛盾,一方面要精準增量,盤活有限資源;另一方面還要精準施策,分類服務。在老舊小區集中的嶗山片區,拿出街道存量資產進行改建,打造了集合助餐、助浴、助洗等為老服務,以及日間照顧、長者照護、健康管理、醫療服務等於一體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醫養、康養相結合,提供一站式養老服務。
在老年人口密度較高的梅園片區,打造了陸家嘴首家社區長者食堂,同時疊加養老顧問、健康管理、助洗、助浴服務等服務。補貼更加講求精準性,即社區長者食堂在給予60歲以上老人9折、75歲以上老人8.5折的普遍性優惠折扣基礎上,對特殊標識老人(低保低收入、特困供養、優撫及重殘無業等)每天每餐再立減3-5元,讓有限的資源更加精準覆蓋剛需老人。
利用科技手段“智慧助老”
為老服務,還要讓老人享受到科技紅利。助餐工作中,陸家嘴街道建立完善了智慧助餐系統,將智慧應用和金融科技落地到社區長者食堂場景中。取餐環節,自動識別價格,自動識別菜品;支付環節引入了支付寶技術團隊,“刷臉”實現人員識別、精準補貼和無感支付,解決了使用實體補貼卡時,老人擔心掉卡、食堂擔心冒用的兩大痛點。
未來,“刷臉”模式還將應用到各種為老服務場景中,比如圖書館、老年活動室、文化中心等物理空間及助浴、助洗等服務場景,通過科技手段精準獲取老年羣體活動軌跡,科學分析老人需求意願,為下一步滿足社區老人需求提供技術支撐。
公建民營,引入專業服務
積極轉變工作思路,將政府直接出資金轉為政府提需求,通過黨建聯建等形式,將敬老助老工作以項目化形式同駐區單位的黨建工作進行聯動。並採用“線上廣泛募集”+“線下精準對接”的方式做大資金池,讓區域內各類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有針對性參與到助老服務中,積極探索了“政府搭平台、企業出資源、老人得福利”為老服務新模式,實現政府、企業、百姓的“三贏”目標。
依託“公建民營”模式,確保公辦機構屬性不變的前提下,採用社會招標方式,確定引入專業養老社會組織提供“諮詢企劃、設計軟裝、運營服務”的集成式服務。在整個過程中,街道全程參與項目設想、項目計劃、項目運作等,與社會組織進行理念共享、舉措共推、問題共商、運作共抓。
構建“大城養老”浦東樣本
以小見大,從陸家嘴經驗可以窺見整個浦東新區對於養老服務的探索。這個上海市老年人口數最多的區,正在加快建設具有浦東特色、符合浦東實際的“大城養老模式”。
浦東將進一步推進以牀位建設為重點的各類養老設施建設、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及日常服務質量監管;豐富完善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功能,促進社區養老提質增能,繼續做實助餐、助潔等各類居家上門服務。繼續推進康復輔具進家庭,緩解老年人居家照護壓力;鞏固家庭養老的基礎性作用,着力推進“老吾老”計劃、“老夥伴”計劃、“時間銀行”等,為照顧老人的家庭成員或家政人員提供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