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嫦娥五號帶回的“土特產”——月球樣品在國家博物館與公眾見面。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樣品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要研究月壤?我國月壤研究能取得哪些新成果?聽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科普解讀。
歐陽自遠:
月球的土壤不像地球的土壤,地球上的土壤每一個顆粒都經過了風與水的各種磨蝕,變得都比較圓,而月球的土壤每一個顆粒都有很尖鋭,稜稜角角的。
月球的演化歷史,從40億年到30億年間有大量的證據,包括阿波羅帶回的樣品,包括蘇聯露娜帶回來的樣品,所以我們非常清楚月球從距今40億年前到30億年前的演化歷史,知道它一步一步是怎麼發展到現在的。但是從30億年到今天整整的30萬萬年,科學家沒有找到任何證據來證明月球它是怎麼演化的,所以嫦娥五號的任務就是要解決月球從30億年前到今天它有哪些實際的記錄,這是一個重大的科學問題。大家一致公認在月球的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的附近,可能能夠找到月球這一時間段演化歷程的最新的一些科學證據,所以我們的嫦娥五號就落在了這裏。這個地方,離美國阿波羅11、12、14、15、16、17號的6個採樣點,離蘇聯月球16、20、24號的3個採樣點距離都超過1000公里,完全是一個新的區域。把那個地方的樣品帶回來,那才有科學的價值。
未來,我們準備把這些樣品提供給國內和國際上所有申請月球樣品的科學家,供他們研究,使他們能夠得出來是不是月球在30億年以後還有新的活動?首先我們會測定月球樣品的年齡,另外我們要測定它的岩石類型和成分,知道它形成的環境和演變歷史,這是月球科學當中最大的一老一新問題當中的一新問題,我們根據對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樣品進行研究獲得新的證據。現在,我們正在組織力量,期待未來能夠實現對月球演化歷史研究的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