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臉“闖關”,今天你“刷臉”了嗎?
“刷臉”支付、“刷臉”開門、“刷臉”進站……最近人們的日常生活似乎逐漸從“掃碼”進入到“刷臉”時代,據《2020年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受訪者用過人臉識別,人臉識別技術逐漸深入到人們生活的衣食住行,那麼貴陽市民的“刷臉”情況如何呢?
人臉識別應用範圍擴大
下午六點,結束了一天工作的吳露女士通過“刷臉”進入到花果園J區8棟,每次過門禁,只需要抬頭,識別,匹配成功,3秒的時間便可以快速通過,在她看來,“刷臉”已經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解鎖、支付寶付款、進我們的員工渠道和打卡都是刷臉的。”
據宏立城經營集團運營管理部副總監姚延豐介紹,“人臉識別系統覆蓋的區域裏有90%以上的業主已經錄入了人臉信息,花果園的B區、J區、K區、L區、M區等區域做了較大的覆蓋,大概有946個單元門系統。”
常見的“刷臉”除了應用在門禁解鎖,交通出行支付也時常可見。貴陽市地鐵1號線自去年12月開放體驗“刷臉乘車”功能;今年11月1號,貴陽所有BRT站點均實現掃臉進站,貴陽交通出行的“刷臉”範圍再次擴大。
目前貴陽市軌道交通一號線25個車站的604台閘機,整個BRT沿線的30個車站的77台閘機已經上線,可以使用刷臉支付。貴陽信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峯介紹到“自‘一應黔行’APP上線以來,綁定刷臉的乘客應該佔到三分之一左右。”
支付寶、微信刷臉支付的設備更是在各大超市和便利店中司空見慣,顧客選好心儀的商品後,不用掏出手機,只要點擊一下屏幕,露出臉,就能輕鬆付款。
“刷臉”背後隱藏風險
隨着人臉識別技術的進一步普及,隨之帶來的信息安全保障、個人隱私泄露等問題也引起人們關注,由於人臉識別應用的五花八門,也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大量的人臉數據都被儲存在各應用運營方或是技術提供方的數據庫中,數據如何被使用、哪些會被合作方分享、具體的安全性,被採集者很難得知,中間環節一旦出現被竊取,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後果難以想象。
《2020年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部分截圖
據《2020年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顯示,有30.86%受訪者已經因為自己的人臉信息泄露、濫用等遭受損失或隱私被侵犯。信息泄露事件的頻發,也讓用户在人臉識別技術安全性方面存在疑慮。市民唐元對人臉識別技術保持着警惕的態度,“人臉識別現在就像一張銀行卡的密碼,現在很多公司都想得到你的信息,作為商業用途,販賣給專門利用信息的公司進行謀利。”
相關法律亟待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及民法典,還有網絡安全法中都有涉及到保護個人信息的內容,貴州羣眾律師事務所律師徐滔表示:“對於人臉識別目前是沒有專門的法律進行相關規定的,通常國家機關、網絡運營者以及企業都可以收集個人的信息。”
為減少信息泄露,減低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風險,與人臉識別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同時用户作為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主體,也應該提高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徐滔提醒:“首先是公民要樹立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防止自己的信息被濫用,儘可能要詢問收集信息的原因、用途、是否具有合法的依據,以及對數據收集有沒有安全的保護措施。”
(貴州綜合廣播 王楚含)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貴州綜合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