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現場聲音嘈雜,擔心記者聽不清,袁隆平院士俯下身接受採訪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長江日報記者追憶袁隆平院士生前接受採訪時,“俯下身讓我聽見”的一幕,禁不住淚如雨下。

採訪現場聲音嘈雜,擔心記者聽不清,袁隆平院士俯下身接受採訪

袁隆平院士在2011中國中部(湖南)國際農博會現場。通訊員吳永壽 攝

那是2011年11月16日,我去參加在長沙舉辦的2011中國中部(湖南)國際農博會採訪。當天早上9時許,袁隆平院士參加完開幕式,開始在場館裏參觀。想到袁隆平院士來了,一定得想辦法採訪到。由於現場參觀者很多,我也緊緊跟着,生怕跟丟了。

因為當天是2011中國中部(湖南)國際農博會開幕的第一天,來自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中部六省的2000多家農產品企業前來參展。看着琳琅滿目的農產品,袁隆平露出笑容:“這與上世紀60年代糧食短缺時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現場記者們也是攝影攝像“長槍短炮”跟着走。大約半小時後,袁隆平和幾位領導一行走進現場展館的一個小會議室。我守在會議室外,琢磨着怎麼採訪到院士。

大約10多分鐘後,大家從會議室出來,我看到袁隆平院士也準備出來,索性直接從會議室門邊“衝”進去,“院士,我是武漢的記者,想採訪您!”袁隆平院士曾在武漢讀中學,我想打“親情牌”,請院士忙裏偷閒接受採訪。

“嗯,好的。”當年81歲的袁隆平院士馬上坐下來,同意接受採訪。為了最大程度與院士“面對面”採訪,我就直接蹲在了地上。

採訪現場聲音嘈雜,擔心記者聽不清,袁隆平院士俯下身接受採訪

袁隆平院士(左一)俯下身接受本報記者(右一)採訪。 通訊員吳永壽 攝

當年9月19日,袁隆平指導的超級稻第三期目標湖南隆回縣百畝試驗田畝產達到926.6公斤,創下新高。根據當時預測,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4.5億,而每年減少的耕地達數百萬畝。當時接受採訪時,袁隆平院士説:“現在每畝農田能養活27人,到2050年,每畝農田則要養活43人。”

談起水稻,袁隆平院士有説不完的話。由於會議室外參觀市民比較多,比較嘈雜,擔心我聽不清楚,院士俯下身,接受我的採訪。袁隆平院士説,希望在自己90歲的時候,第四期雜交水稻畝產達到1000公斤,這意味着,每年可以多養活4億多人。他説:“那時我們中國,不只是農業大國,而是農業強國!”

採訪進行了20多分鐘結束。袁隆平和秘書一起走出會議室時,我又突然想起一個問題,跟着追趕出去。這時,袁隆平院士一邊回答一邊笑着拍了拍我肩膀,“你還很執着呢,追趕着出來採訪!”我也不好意思笑起來。

採訪現場聲音嘈雜,擔心記者聽不清,袁隆平院士俯下身接受採訪

看到追趕出來採訪的記者,袁隆平院士笑着拍了拍記者肩膀。通訊員吳永壽 攝

如今,袁隆平院士的夢想已經實現。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叁優一號,2020年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早稻畝產619.06公斤,全年畝產達1530.76公斤,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的追求。為了實現這一宏願,他長期致力於促進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

【鏈接】2011年11月17日記者的稿件:

袁隆平再出豪言 超級稻畝產千公斤

本報訊(記者胡義華 通訊員梁解)昨日,在長沙舉辦的2011中國中部(湖南)國際農博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再出豪言:“我90歲時,雜交水稻畝產要達到一千公斤!”

昨日是2011中國中部(湖南)國際農博會開幕的第一天,來自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中部六省的2000多家農產品企業前來參展。看着琳琅滿目的農產品,袁隆平露出笑容:“這與上世紀60年代糧食短缺時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今年9月19日,81歲的袁隆平指導的超級稻第三期目標湖南隆回縣百畝試驗田畝產達到926.6公斤,創下新高。根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4.5億,而每年減少的耕地達數百萬畝。袁隆平院士説:“現在每畝農田能養活27人,到2050年,每畝農田則要養活43人。”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袁隆平表示,希望在自己90歲的時候,第四期雜交水稻畝產達到1000公斤,這意味着,每年可以多養活4億多人。他説:“那時我們中國,不只是農業大國,而是農業強國!”

(刊載於2011年11月17日《武漢晚報》)

(長江日報記者胡義華)

【編輯:張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53 字。

轉載請註明: 採訪現場聲音嘈雜,擔心記者聽不清,袁隆平院士俯下身接受採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