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款手遊發佈公告,將對健康系統進行第二階段升級,自2021年9月25日00:00起,凡是經實名校驗確認為未滿18週歲的未成年用户,將無法登陸游戲體驗。這是首款未成年禁登手遊,引發了廣泛關注。
根據遊戲説明,這一舉措是基於進一步強化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更好營造和維護綠色健康的網絡遊戲環境而做出的。其效果究竟如何,能不能真正做到保護未成年人,還有待在運行後檢驗。不過,手機遊戲邁出這一步,從規則層面對未成年用户調整運營策略,其出發點值得肯定。
一段時間以來,圍繞青少年防沉迷的討論,熱度不減。一個共識越來越清晰,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任何帶有娛樂性質的遊戲、活動等都要有“防止青少年沉迷”的意識,引導青少年適度參與。為此,從實名認證到限制時長,從遊戲內容審核到開啓未成年人模式,國家相關部門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近來,中央網信辦又啓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聚焦解決7類網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問題。相信,隨着專項行動的持續開展,未成年人的上網環境將會更加良好。
分析青少年沉迷網絡遊戲等現象,技術不設限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這也是為何人們樂見在技術上提高登錄門檻、嚴格限制時長的原因。然而,實踐中雖然不少平台肩負起了“技術責任”,但運行的效果卻參差不齊。比如,相關平台在密碼驗證後開啓“青少年模式”,只要再輸密碼就能關閉;又如,有平台雖然設置了“青少年模式”,只要卸載重裝,就能恢復原樣;再如,有的平台上,孩子可以輕鬆用家長身份註冊登錄,繞過限制……應該説,相關遊戲、社交平台的下一步,仍然需要不斷查找並補上技術漏洞。 如何更精準識別未成年用户、青少年模式內容如何更好滿足用户需求、如何防止家長特別是老年人成為青少年的“馬甲用户”等等,值得在技術上進一步優化。技術設置更加精細嚴密,落實更加有力有效,青少年才能更好在健康清朗的網絡空間裏暢遊。
青少年防沉迷,不只是“技術責任”的課題,更應思考“教育責任”。有專家指出,再厲害的技術也可能被破解,不能只依靠技術。完善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機制,需要延伸至學校、家庭領域,在教育層面作出更多探索。比如,家長要起到示範作用,引導孩子健康上網;學校要加強網絡素養教育,教會孩子們更多關於信息識別、辨析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學校和家庭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課餘活動,用培養興趣愛好的精力替代上網娛樂的時間。 好的教育,不是做限制性的減法,而應思考如何做開拓性的加法,教會孩子們綜合認知、有效判斷、自律自制的意識和能力。唯有如此,互聯網才不會成為家長日夜設防的煩惱,而成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好助手。
青少年防沉迷,是複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全社會同心同向、羣策羣力。在技術優化、家庭引導、學校教育、行業監管等方面更高一籌、更進一步,各方責任主體凝成一體、匯成合力,就能更好促進遊戲等行業健康發展,幫助廣大青少年向陽生長。
作者:乘愈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