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光模式”到中科創星科技成果轉化探索之路—— 做創業者背後的陪跑者  當硬科技產業大軍的“兵源地”

在西安城市西南角的硬科技企業社區內聚集着這樣一批企業:規模不大,產值也不太高,沒有家喻户曉的名氣,沒有高辨識度的企業IP,但在細分領域,他們很可能都是行業的佼佼者,或是華為、小米等知名企業的上下游供應商,或是我國某次重大航天活動的重要參與者。

這些企業能夠聚集在一起並非偶然,他們的背後有一個與其有共同目標的創業者,——西安中科創星孵化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創星”),而中科創星的背後,是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和西安高新區。中科創星的誕生,源於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產業化團隊與西安高新區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共有目標和共同需要。

“中科創星成立的初衷是要做科技成果轉化的‘一線搬運工’,在距離科技最近的位置上,為技術提高效率和轉化生產力搭建一個橋樑。”中科創星合夥創始人、聯席CEO李浩説。自成立以來,中科創星已經在光電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國家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投資孵化出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成為西安高新區硬科技產業大軍的重要“兵源”。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是中科院西北地區最大的科研機構之一,承擔了很多與光學相關的重要國家研發任務,在高速攝影、現代光學、光電子學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

早在十年前,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就發現“科技經濟兩張皮”的現象普遍存在,大量科研成果在發表論文後就被束之高閣,絕大多數科研成果都躺在實驗室和學術期刊中“睡大覺”,而這些科研成果很多都達到了世界級水平。

中科創星合夥創始人、聯席CEO李浩説:“國家每年對科研的投入超過萬億,如果這些科研成果不能為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服務,實在太可惜。”近年來,出於國家最高自然科學學術機構的責任和使命,中科院西安光機所一直在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之路。

而對科技成果轉化的迫切需求,讓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與西安高新區不謀而合。

眾所周知,西安高新區地處西北內陸,既不沿邊也不靠海,但古都豐富的科研資源彌補了地理位置上的劣勢,並奠定了其不同於其他高新區的發展之路。

西安是千年古都,亦為全國科教重鎮,坐擁63所高校、3000多家科研機構,聚集了全國航空航天和兵器工業三分之一以上的科研單位、專業人才及生產力量,科技力量和研發水平居全國前列。長期以來,西安高新區依託古都雄厚的科研力量,不斷改革創新,推動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讓科研實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以此來獲取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動力。

硬科技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的全生態佈局。2012年成立西科控股,着力建設硬科技園區和硬科技實業,給予硬科技發展肥沃的土壤。2013年成立了專注於硬科技投資孵化的平台——中科創星,發起設立了國內首支專注於硬科技領域投資的天使基金,成為生態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水,逐步形成以“研究機構+創業平台+天使基金+孵化服務”特色鮮明的科技創業體系,構建“硬科技”創新創業的雨林生態。主要圍繞光電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通過發掘和培養科技創業領軍人才,投資孵化具有成長潛力、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初創期、早期科技型企業。

2017年,還是某科創企業員工的王華,拿着自己在光場調控領域的技術積累,獲得了中科創星天使輪投資,創辦了西安中科微星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微星”)。短短4年時間,將空間光場調控技術做到基本全部自主化,形成了系類化產品。同時在下游航空航天領域先後完成了超高分辨率模擬器的研製,和高環境適應性動態模擬器產品的交付,營業收入年均增速達55%。

作為與科技工作者一同創業的中科創星,在對科創項目進行投資時,經濟收益並非首要考慮因素。

李浩説,硬科技企業前期投入大、增長慢,耐心資本尤為重要,中科創星的投資年限一般在5年、7年、9年甚至更久。相比於經濟收益,中科創星更加看重創業者是否有長期技術積累、是否有崇高的價值追求,技術是否具有戰略性和稀缺性、能否為下游客户解決關鍵問題、能否為國家和人民創造價值等,這些都是硬科技創業的必備素質。

據瞭解,為了讓初創企業獲得更加良好的成長環境,中科創星還配備了規模達120人的投後服務團隊,提供很多有特色的服務彌補科研人員的創業劣勢。如為創業者提供包括股權投融資、企業文化及人才梯隊搭建等內容的創業培訓,組建研究國家政策的專門團隊,幫助企業爭取科技項目資金和支持等。

中科創星的投資和科技服務業務緊密相連,投資之外,中科創星還為科技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創業培訓、研發支撐等條件,更為孵化項目提供財務、法務、人力資源等各類服務。西安和其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其光電”)總經理張文松將其稱為“保姆式”服務。

張文松此前是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的科研人員,2011年創辦和其光電,現在他的公司在光纖傳感測温領域已經處於國際領先位置,攻破了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然而,科研出身的張文松雖為技術“大拿”,卻是企業管理的“小白”。

張文松説,他長期做研發,對企業管理、市場推廣這些不是很在行,但中科創星會提供很多服務彌補他的不足,“從創業培訓到企業管理再到品牌宣傳,中科創星一步步輔助我們企業壯大,加快我們發展。”

李浩説:“中科創星在轉化科研成果時堅持‘熱帶雨林模式’,更強調‘雨水’‘土壤’‘空氣’‘生物’的多樣性,給創業者提供良好的環境,讓其自由地生長。”

2010年,李浩的同事,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提出了硬科技的概念。十年時間,從提出到進入國家話語體系,再到全國首個硬科技創新示範區的獲批,硬科技在西安高新區一步步由虛轉實,從概念發展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這其中,不乏中科創星的堅持和努力。

從成立到現在,中科創星的目光就從未離開過硬科技,始終緊盯光電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製造等重點領域,助力一批高精尖核心技術走上了成果轉化之路。

成立八年多以來,中科創星已先後孵化培育出330家硬科技企業,其中包括一批鼎鼎有名的硬科技明星項目,如專注高密度光子集成領域的奇芯光電、國內領先的衞星創業公司九天微星、為國產大飛機C919提供雷電防護的愛邦電磁、為抗擊疫情提供技術支撐的中科微精等。

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暴露了中國在芯片領域的短板。過去五年,中科創星完成了在芯片全產業鏈的投資佈局,目前已經投資光電芯片企業超過100家,參與設立的陝西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也是專門針對光電芯片企業的支撐服務平台。此外,中科創星根據國家科技發展需要,還在商業航天、新基建等多個領域進行投資佈局。

縱觀中科創星的投資版圖,透出的是滿滿的家國情懷,其投資的重點與國家科技發展的關鍵領域高度契合。

“一家企業不追求利潤肯定是不對的,但對於科研院所出來的企業,一定會有高於利潤之上的追求,我們需要在社會價值和利益最大化之間找一個最佳平衡點。”李浩説:“如果技術過硬,同時對產業鏈有深刻理解,解決了關鍵問題,就一定能得到產業回報,無非時間長短,只要耐心足夠。這是我們對我們國家科研人員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信仰。”

如今,源於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的硬科技已經煥發出產業之光,西安高新正在加快建設硬科技創新示範區,推動硬科技產業不斷走向壯大。而在西安高新區之外,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地均已開始佈局硬科技產業,大有星火燎原之勢。中科創星作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正在為硬科技產業大軍源源不斷地輸送“兵源”。

(中國日報陝西記者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43 字。

轉載請註明: “西光模式”到中科創星科技成果轉化探索之路—— 做創業者背後的陪跑者  當硬科技產業大軍的“兵源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