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PC圈熱點莫過於一堆新品的曝光及發佈,作為價格殺手AMD再次帶來了兩顆性價比新品R3 3300X跟R3 3100。這篇文章不會再次給你重複説明什麼CPU的架構設計、或者反覆的理論跑分,而是以實際裝機體驗的角度告訴你,這兩顆性價比型號能給你帶來什麼體驗,具體要怎麼玩,玩法有哪些,相信會給你的裝機實戰帶來不少參考。
性能:重獲“關注”的i7 7700K
託兩顆新品的幅,i7 7700K最近不斷被拉出來被鞭屍,不過我也才發現原來7700K現在價格高企到這程度。
那麼R3 3300X3100性能表現怎樣呢?我簡單説下,兩者默認情況下基本剛好把i7 7700K夾在中間,另外像3500x、i5 8400、9400 這類6T6C的U也比較危險,稍有不注意可能就會被這兩顆入門U給反殺。
至於對比R3 3200G、3400G這兩顆APU,當然也不是數字越高性能越強,還要注意區分ZEN 跟ZEN2區別,31003300X性能更好,但無核顯,而兩顆APU最大的意義主要還是在核顯部分。
下面理論成績測試,為了還原新R3 3300X、3100的全部功能,所以平台配置選了X570 5700XT這樣的中高端平台,不過也為了儘可能還原大家實際裝機最有可能的性能表現,所以這邊理論測試並沒有超頻,內存設置也僅設置到3200這樣比較常規的頻率。
除了跑分依舊亮眼以外,還要注意,兩者性能差距最主要還是默認頻率帶來的差距,如果超頻同頻的話差距會降低,但因為架構設計緣故,3300X同頻情況下依舊略強於3100。
實際應用測試,我這邊用Pr跟Lr來設置對視頻及圖片的編輯能力,然後也可以參考下之前測試過其他CPU的成績。其實Lr的測試來看速度已經非常快,高端U可能也就快十幾秒這樣(當然也反應了Lr對多線程支持不夠的問題),跟高端U拉開差距的主要就是Pr的視頻轉碼時間了,只要軟件支持的話,性能確實會隨着線程數量同步提升。
總的來説,這兩顆4C8T的U,確實把入門級CPU性能明顯提升一個等級,包含實際應用,除了剪輯視頻這類明顯對多核支持更好的應用以外,其它應用都不慫,而剪輯視頻這類應用對比6C6T這類U也是有一定優勢的。所以確實是入門級整機裝機方案比較不錯的性能選擇。
散熱:原裝可用,但百元級更佳
這兩顆U散熱有什麼要求?整個測試過程我用了3600原裝散熱(3500、R3標配基本都是這顆),雅浚ProArtist Gratify3 G3(百元級風冷代表)跟九州風神的堡壘240EX,來分別代表三種級別的散熱效果。
3100:原裝散熱算可用,願意的話百元級最好,會比較安靜;高端散熱(比如240以上分體水冷、雙塔風冷)適合折騰超頻極限,畢竟3100這U超頻上限高。
3300X:原裝散熱勉強可用(但個人不建議)用原裝散熱最好優化下CPU電壓,最好上百元級風冷(比如雅浚ProArtist Gratify3 G3)默認使用跟超頻都沒問題;折騰超頻的話,這兩顆U幾乎都沒散熱上限。。。真的。
實際情況就是這兩顆U散熱雖然豐儉由人,但個人建議你至少買一顆靠譜的百元級風冷(itx那種直吹不算),哪怕不超頻也會比較安靜,更別説超頻(這級別散熱也剛好壓制這兩顆U的超頻平均盤)
温度控制:包含這兩顆U,其實核心電壓對温度的影響幾乎是最大的,我這邊也測試了下同樣頻率情況下,不同超頻變壓帶來的烤雞温度區別,可以看出每升高0.05V,就會導致核心温度升高7、8℃,這個特性一方面是為了方便大家瞭解優化電壓的好處,這點會影響實際超頻作業。
超頻:近期最好玩的超頻U
超頻好玩的點在哪裏?肯定是入門級U經過開掛之後虐高一級的U了。而不管是ZEN、ZEN 甚至之前的ZEN2超頻的可玩性跟必要性都不算特別高,而這兩顆R3就不一樣了。比之前的R5R7R9差不多4.3的基本盤不同,這兩顆R3目前反饋基本盤都是在4.5,這個提升幅度其實是比較高,而且超頻之後3100跟3300X真的都是可以反殺i7 7700K了。
兩顆U超頻上限:我手上兩顆都超過4.5G的基本盤,可以達到4.6G(水冷),4.7甚至4.8也可以點亮,甚至進系統跑測試,只不過可能因為散熱條件,過不了穩定。
3100會比3300X上限更高?因為內部架構設計緣故,有人有這樣的反饋,實際我手上兩顆體質差不多。3300X確實默認情況會比較熱,畢竟電壓頻率不同。
温度、電壓對超頻的影響:這兩顆U超頻其實電壓上限倒不用特別高,而且高電壓很大問題是散熱壓不住哪怕240水冷也輕鬆過百。一方面是7nm製程帶來的熱堆積問題。所以平時一般常規電壓4.5G熱功耗就很均衡了,超過4.5G散熱上付出的代價就會比較高,甚至我也動了採購壓縮機制冷的念頭。
內存頻率:我這邊兩顆1:1的情況下都是隻能到3733 ,測試的金士頓內存本身是B-DIE顆粒極限是沒問題的。下面測試是對比分別是3200頻率跟3733頻率的對比,差別還是挺大。
主板選擇:其實也不用特別貴,我這邊測試的時候用的也是微星最便宜的X570-A Pro,定位還是商用主板。不管是CPU頻率還是內存,超頻都很簡單。而且這塊板挺適合常規裝機,供電夠用,支持5VRGB,USB3.0插槽也是垂直的。就是不帶無線網卡比較可惜。
超頻後的性能表現。我這邊主要放上R3 3300X超頻4.6G之後的測試,而R3 3100其實也可以達到4.6,然後同頻性能略低於R3 3300X,差距不大。
不管是玩理性超頻(比如到4.5G),還是玩極限,衝擊5G,這兩顆U都挺好玩,而且性能提升也很明顯,也是我最近玩得最開心的U。
這個是R3 3100超到4.7G 的表現,讓i7 7700K確實汗。
遊戲:搭配中高端卡會不會成為瓶頸
搭配測試的顯卡是藍寶石RX5700XT超白金,就配置來説這個搭配明顯有點不對等,但選5700XT也是考慮到搭配中高端卡看下新的ZEN2 R3在遊戲上會不會帶來配置瓶頸,另外一方面剛好我這邊以前有不少高端U搭配5700XT的測試數據,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於對比。
測試遊戲主要選了極限競速4、古墓麗影暗影、刺客信條這三款自帶測試程序的遊戲避免誤差。對比的CPU包含自家更高階的R7 3700X,也包含典型的遊戲CPU i7 9700K、i9 9900K(甚至都是超頻狀態)。測試數據都是我之前裝機案例有跑過的測試,有一樣畫面設置的就來對比下,所以會比較雜,也不保證各個型號都有各個場景的數據。
實際測試對比來看,差距更多是1-3幀以內的誤差),畢竟除了顯卡都是5700XT以外,測試環境完全不一樣,甚至顯卡型號都不一樣,產生這點誤差是很正常。
測試分辨率包含2K跟4K分辨率,最高或者高畫質的情況。因為時間有限包含沒有之前的對比數據,所以沒測試一些極高幀數的表現(之後有裝機案例的時候會再測試)。其實總的對比來看,R3 3300X帶顯卡的遊戲性能是不孬的,甜品級或者中階獨顯都可以搭配起來,這也是這批4C 8T 特別是R3 3300X升級的意義。
擴展:完整支持PCIe 4.0
這兩顆U應該是目前支持PCIe 4.0最便宜的U了吧。雖然搭配X570有點奢侈,不過為了測試完成的功能表現所以我還是用了最近裝的一台中高端AMD整機來測試。所以也用了X570 影馳HOF 1T PCIe 4.0 SSD RX5700XT來測試下對PCIe 4.0的支持程度。
首先是SSD速度:速度基本跑滿了,另外目前PCIe 4.0對比剛發佈的時候的價格,已經便宜許多,跟中高端PCIe 3.0的盤的價格差不多,而未來可能還會進一步下降從而普及,而R3對這個的支持,也可以一定程度戰未來了。
而搭配RX5700XT也正確開啓PCIe4.0模式。
同期發佈的B550因為對PCIe 4.0跟對應售價,所以也會成為31003300X最佳夥伴。
配置推薦:怎麼裝性價比高
從新增的B550到老舊的A320,31003300X主板的可選範圍可以説的非常之廣,整機配置怎麼選擇比較好?
如果打算戰X年的話,目前來看還是B550最值得期待,首先不單是完整支持PCIe4.0,另外還支持AMD下一代CPU,而且考慮到R3普遍不錯的體質,搭配一塊合適價位的,綜合表現均衡的B550是最佳選擇了,所以我也現在也在等着B550迫擊炮的上市。
散熱部分上面測試也説明了,其實R3這兩顆U頻率目前頻率在4.5G,電壓在1.3V以上就到了一個分水嶺,再往上投資的成本或獲益比不高,所以散熱部分性價比最高的選擇就是百元級的側吹風冷了,比如這次測試使用的雅浚ProArtist Gratify3 G3。
考慮到臨近618,所以這邊也給大家寫了一套整機成本控制在4K左右的配置,方便抄作業。
CPU: AMD R3 31003300X
主板:微星B450、B550迫擊炮
內存:金士頓Fury雷電DDR4 3200 16GB(8G×2)套裝
SSD:SN750 500G
顯卡:RX 590GME、GTX1660S
機箱:PS15、Q300L
電源:振華 冰山金蝶550戰鬥版
散熱:雅浚ProArtist Gratify3 G3
預計配置不同總價在4K-5K之間。
測試平台介紹:顏值與靜音同在
其實這次測試的平台是最近剛幫網友裝好的一台AMD平台整機,剛好選用的就是R7 X570的平台組合,用於測試新R3完整功能、性能最適合不過了,而且整機在顏值、方案選擇上面也有不錯的參考性,所以一起發來給大家抄作業,畢竟618也快到了。
整機用途:圖像、視頻編輯、吃雞跟各類單機遊戲。
外觀喜好:簡潔,視覺部分以白色為主,不用刻意加燈光。
預算配置:8-12K(女朋友允許使用白條!!!)
箱體大小:ATX
平台偏好:ZEN2平台,X570
最後配置如下:
CPU: AMD R7 3700X
主板:微星X570 APRO
內存:金士頓Predato DDR4 4000 16G
SSD:名人堂HOF Pro 1TB
顯卡: 藍寶石RX5700XT 8G 超白金極光版
機箱:PURE BASE 500白色
電源:振華750W電源
散熱:九州風神堡壘240EX
配件:X-Enlazar電源定製線白色
安裝好之後的效果,算上理線的時間大概2-3個小時可以搞定吧,因為不好弄全白配件,所以整體配色以黑白反差 間銀的色調。燈光部分也很簡單均設置為銀白。
背線效果,這箱子很好走背線,如果不是為了給用户預留兩個SATA設備數據線,還會更簡潔。
PURE BASE 500白色
託網友選中,這次總算有機會實戰感受下PURE BASE 500這箱子。這箱子之前就有關注,主要作為一款ATX箱體,體積緊湊,空間利用率高,裝機便利程度友好,同時顏值不錯,不管白色還是灰色版本都很特別,很適合簡約裝修的居家環境或者數字創作工作者。最為難得就是這箱子居然同時有完整的靜音設計,哪怕是側透版本的三面靜音都有一定的效果,作為一款五六百的箱體甚至附帶兩種散熱設定的頂蓋,細節考慮到位。
新手安裝也很簡單,根據説明書參考就好,我這邊甚至不用介紹注意事項,默認附帶兩枚bq的14cm風扇,風道設計也是沒問題的。
整個機箱唯一的遺憾,大概就是前置IO少了Type-C口。
顯卡支持長度夠大,另外機身支持2.5寸設備跟3.5寸設備的空間也較多。
如果非側透大概是這個效果,可以算是最好看的靜音機箱之一。
電源部分:振華HG750W電源 X-Enlazar電源定製線白色
選了750W的金牌,剛好搞定這台機子的配置,作為1w差不多1塊的金牌,加上十年保性價比可以了。
模塊線依舊選了X-Enlazar,畢竟品質是最接近原裝線的。
散熱:九州風神堡壘240EX
一般白色的配件都會更貴,後面才發現白色版本堡壘240EX居然這麼便宜,而且不管是燈光效果還是散熱都算不錯的性價比選擇。其實目前只要選了8核或以上規格的CPU個人都建議如果要選一體水冷儘量直接選360一步到位,因為未來軍備競賽只會更嚴重,也避免重複投資。這次選240EX主要也是用户自己不要求超頻,所以不想多投資在感受不到的地方。
這次作業就到這邊,下次會更新一台7L大小的ITX小鋼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