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變“戰機” 探訪戰“疫”下的中關村企業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題:“危機”變“戰機”——探訪戰“疫”下的中關村企業

新華社記者蓋博銘、李犇

創新引領發展、決定未來。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關村的企業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產研發,把“危機”變成攻堅“戰機”、轉型“契機”,逆勢而上,交出了一份不乏亮色的答卷:今年一季度,中關村企業研發經費總投入578.6億元,同比增長13.8%;技術收入2377.6億元,同比增長9.5%;專利申請13919件,同比增長19.2%。

危中尋機,一批新產業(156.070, 14.19, 10.00%)、新業態加速升級,快速發展,新動能不斷得到培育。近日,記者走訪幾家中關村企業後發現,“升級”“賦能”“合作”,已經成為這些創新創業者們“戰疫突圍”的關鍵詞。

升級:與員工共進 擁抱科創大勢

30歲的安徽小夥姜磊找到了新工作——3月12日,經過2輪篩選,他加入了華拓金服數碼科技(4.760, 0.09, 1.93%)集團馬鞍山基地。

“我投了一個多月的簡歷,疫情期間求職不易。”姜磊説,“金融服務業屬於朝陽行業,很慶幸能夠迎接新的開始。”

姜磊是華拓金服數碼科技集團疫情期間新招聘的2000餘名員工之一。這家人力資源密集的服務外包企業正在不斷充實着自己的科技“內涵”,迎戰“後疫情時代”。

停工就意味着沒有收入,但仍需支付員工工資、房租等成本。“延緩發放工資?停止招聘甚至裁員?這些都不是我們的選擇。”該集團董事長丁世國表示,每名員工背後便是一個家庭,要和員工們一起共渡難關。

丁世國決定:“不但不能在這個時候放慢腳步,而且還要加快轉型發展步伐,‘擁抱’新科技、新機遇。”

優化雲計算平台、縮減運營成本、持續研發智能信審及智能語音質檢系統……丁世國和團隊通過提升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今年我們預計還將提供一萬個就業崗位,為保就業做出更大貢獻。”丁世國説。

賦能:前沿科技項目落地釋放新動能

在北京市朝陽區費家村,一套因疫情而升級的物聯網安防系統成為這裏的“守護神”。

——智能攝像機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語音提示未佩戴口罩出行的人員;

——雲計算平台為復工復產安全管理提供人員活動軌跡分析等功能;

——物聯網傳感器感知煙霧、温度等數據,1秒鐘提供消防預警信息……

北京升哲科技有限公司團隊所研發的這套系統已經應用在140餘個城市的社區、寫字樓、校園等場景。

疫情對科創企業復工復產、供應鏈穩定造成一定衝擊。一些既定的發展策略或是研發方向,也需要“與時俱進”。此時,不少企業正化“危”為“機”,尋求技術應用新場景,無人配送機器人(12.950, -0.07, -0.54%)、語音識別控制電梯等應運而生。

北京升哲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市場官李佳錫表示,疫情讓企業能夠通過自身技術賦能不同應用場景,是一次“試煉”的過程。“目前為止,公司營業收入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李佳錫説,前沿科技企業與傳統行業“互補相融”“雙向賦能”,有助於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合作:開放創新形成“聚合力”

疫情期間,自動駕駛企業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曹旭東完成了一個“階段性目標”。3月18日,他所創辦的公司與豐田汽車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國際汽車大企業與中國創業團隊組成“朋友圈”,共同促進自動化地圖平台在中國的商業化落地。

坐上正在測試的自動駕駛汽車,各種複雜場景的自動駕駛遠比想象中的更刺激。單是一個十字路口,就有來自各方的機動車、非機動車及行人,還會碰到三輪車逆行。自動駕駛車輛表現得從容不迫、穩中有進,抓住時機快速通過……這些應用都與感知、數字地圖等技術有着緊密關係。

疫情之中,部分車企銷量有所減少。中國汽車產業景氣指數顯示,2020年一季度,汽車產業景氣指數較2019年四季度下降明顯,由之前的“淺藍燈區”降至“藍燈區”。

在此大背景下,各方也在尋求合作,共同尋求產業突破點,一方面是各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另一方面是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

“疫情面前更加堅定了合作的決心,研發人員也得以在此期間潛心研發和測試。”曹旭東介紹,將繼續挖掘自動駕駛車輛產生的“數據價值”,整合相關前沿技術,形成良性循環的“飛輪效應”,助力早日實現自動駕駛規模化落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35 字。

轉載請註明: “危機”變“戰機” 探訪戰“疫”下的中關村企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