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將至,據預測,今年“五一”將迎來消費高峯。4月28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1年第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揭十大不良營銷新招,提示消費者理性消費、聰明消費。
2021年1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271,107件,解決207,310件,投訴解決率76.47%,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31,749萬元。中消協表示,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消費方式、消費內容、消費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經營者為了更好的將產品和服務觸達消費者,採取了很多新型的銷售手法,但其中也夾雜了一些不良經營手法,引發消費糾紛,值得社會關注。
不良營銷新招一:“假”促銷虛優惠
利用滿減吸引下單。部分外賣平台商家打着各種“滿減”旗號,吸引消費者關注和下單,實際要參加滿減活動就要放棄打折、特價菜品,而後者往往是熱銷菜式;宣傳“秒殺”製造“超值”優惠。部分電商平台或網店開展“秒殺”等活動,或者標註限時“清倉價”“打折價”“甩賣價”等,貌似大幅優惠,實際“秒殺”價與平時相比讓利很少。
不良營銷新招二:混淆計量耍手段
經營者採取不正當手段使商品分量不足;以次充好,有的將“處理品”、“殘次品”等謊稱正品;在網絡購物中,有的商家混淆計量單位“寸”和 “英寸”,銷售電視機尺寸縮水,或者存在產品配置降級等現象。
不良營銷新招三:超售套券難兑換
部分餐飲、酒店等經營者低價超售團購券、套餐券、住房券等回籠資金。但未在消費者購買時明確告知超售情況和用券限制條件。由於實際預留的兑換名額很少,消費者多次嘗試仍無法預約兑換,經營者也無相應補償機制,從而引發強烈不滿。
不良營銷新招四:砍價集贊拉人頭
部分商家為了擴大宣傳效果,提升人氣,刺激消費,誘導消費者轉發鏈接、圖片,通過天天打卡、收集好友點贊、邀請好友“砍價”等方式低價銷售或者贈送產品或者服務。消費者按要求參與,符合活動要求兑換獎品時,經營者以各種理由拒絕兑換,引發消費糾紛。
不良營銷新招五:低價促銷藏風險
部分商家以“0元購”“0元學”“一元購”等形式低價吸引消費者購物,實際為消費者辦理貸款或者分期付款;商家利用“充多少送多少”“高額返現”等形式,誘導消費者大量充值。部分網絡商家或電視購物商家採用貨到付款方式給消費者快遞不知情商品,騙取貨款。
不良營銷新招六:洗腦營銷誘消費
洗腦式宣傳是通過媒體或者推銷員反覆向目標人羣宣傳同一或雷同的內容,有的內容簡單粗暴,甚至低俗,令人反感。
不良營銷新招七:引誘消費者私下交易
有些網購平台、微商上的商家通過聊天引誘消費者私下交易,導致消費者售後無保障。
不良營銷新招八:“概率”營銷利用人性弱點
經營者在銷售過程中利用獵奇心理、獲獎心態,通過概率、算法,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比如盲盒經濟、網絡遊戲抽獎等。盲盒範圍不斷擴大,涉及玩具、通訊產品、餐飲、機票、網絡遊戲、活體動物等各種類型,部分消費者沉溺盲盒產品,過度消費。
不良營銷新招九:混淆“定金”和“訂金”
訂金具有預付款性質,可以隨時退款。定金則是一個法律概念,通過“定金原則”對合同的成立和合同的履行提供擔保,對交易雙方都有約束,消費者違約,經營者可以不退定金,經營者違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部分經營者故意混淆“定金”和“訂金”,讓消費者預付費用時以為是訂金,實際寫的卻是定金,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此類糾紛常見於汽車消費糾紛。
不良營銷新招十:銷售違禁或無法使用產品
部分網絡商家銷售針孔攝像頭等竊聽、竊照專用器材,銷售已經淘汰商品、禁售產品、違禁活體動物等。還有的商家只顧推銷,不告知商品和服務正確使用的範圍和途徑,不考慮購買人情況,導致消費者無法正常使用相關商品和服務。
中消協提醒消費者在消費時要冷靜、理性,因“需”消費,量力而出。商家不會做賠本生意。消費者在參加優惠活動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活動時間、活動範圍、活動規則、限制條件等,參加活動過程中,要注意留存證據,保存規則説明、促銷截圖、溝通記錄、交易憑證等,以利後續維權。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