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被人稱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在他的一生中創造的發明數不勝數,其中最為人知的莫過於量子論—這篇論文的發表對之後世界科技的發展產生了莫大的影響。他也曾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這一生功績赫赫,在物理學上能夠與之匹敵的人少之甚少。
不過,我國的科學家也數不勝數,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楊振寧,他也曾經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在物理學方面的貢獻不容忽視。
如果這兩人相遇,會是怎樣一幅畫面呢?事實上,兩人確實見過面,他們甚至有過長達1.5小時的交談,不過沒有人知道具體內容是什麼。
事後楊振寧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表示,“自己並沒有從中獲得“智慧””。這句話讓世人百思不得其解,本以為如此出色的兩人若是相見,必定爆發一場“頭腦風暴”,會有一場思想上的交鋒,可是,什麼也沒有發生。
那麼當年那場談話的內容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楊振寧會説自己並沒有獲得“智慧”?
愛因斯坦:出世天才,難以匹敵
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他天生就對物理和數學有着莫大的興趣,他甚至在十二歲時就開始自學歐幾里得幾何,同時他也開始涉及文學方面的研究,這時的他雖然年幼,可是他在科學方面的天賦已經可見一斑。
在1905年,愛因斯坦首次提出光量子學説,為物理學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紀元,六年以後,他因光電效應的研究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也成為了家喻户曉的科學家,廣受世人矚目。之後,他也開始遊歷各國,和來自四面八方的物理學家們交流,分享經驗以及對尚未解決的問題開展研究。
楊振寧:勤學苦練,收穫頗豐
楊振寧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他生於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雖然沒有良好的條件,但是他依舊沒有放棄夢想,他渴望成為一位科學家,造福世界的同時也要幫助他人。
他於1945年前往美國進修,美國在那時是世界上鼎鼎大名的科技強國,在科學研究領域的成就不是其它國家能夠與之匹敵的。也正是因為身在此處,楊振寧的滿腔熱血得以實現,他就像一塊海綿一樣,不知疲倦地吸收一切知識,希望自己在物理方面能夠有所建樹。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57年,他因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中國人。在此之後,楊振寧也一直潛心研究粒子物理學,為之後的物理學研究開創了全新的方向。
楊振寧:歷史性地會面
以上提到的兩位科學家都對物理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世人的廣泛好評,如果兩個人相見,將會是怎樣一副景象呢?
不過,在歷史上兩人的的確確有過一次會面,那是在1949年,楊振寧受邀前往普林斯頓大學參加一場講座,而那次講座的教授正是愛因斯坦。
楊振寧在之後的演講中不止一次提到過自己最為崇拜的人便是愛因斯坦,能與自己憧憬的對象相見,他自然是喜不勝收。在講座結束後,他甚至與愛因斯坦開展了一場長達1.5小時的談話,只不過這場談話的內容只有兩人知曉罷了。
當有好奇者詢問楊振寧是否從中受到啓發時,他卻坦然地表示,在這場與愛因斯坦長達1.5小時的交談中,他並沒有從中獲得“智慧”。他的這一番話卻是令人不解,愛因斯坦是世界聞名的科學家,而楊振寧同樣也是冉冉升起的一顆科學界的新星,他難道無法理解愛因斯坦的話嗎?
事實上,還真是,因為愛因斯坦在與他交流時,幾乎全程使用德文,而他卻並不擅長德文,所以只能呆呆地看着對方滔滔不絕,自己卻一竅不通。而且由於是第一次與“偶像”會面,尚且年輕的他心裏依舊是緊張不已,害怕自己給對方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
當他與愛因斯坦碰面時,他已經是相當緊張,大腦更是一片空白,無法恰當地組織語言,已經醖釀很久的問題更是已經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因此,這場長達1.5小時的談話就這樣結束了,愛因斯坦以為對方已經對自己的意思心知肚明,在此之前他也對楊振寧的大名有所耳聞,很是看好這個年輕人,他相信他將會給物理界注入一股全新的力量,便滿意地離去了。
相比於心滿意足的愛因斯坦,楊振寧反而有些懊悔,如果自己不那麼緊張就好了,説不定這場會面自己就能表現得更好。可是這樣的機會不可多得,下一次會面更是遙遙無期的難事。
但是無論如何後悔,時間不可能倒流,他也只能繼續前進。之後他也沒有辜負愛因斯坦對他的期望,楊振寧在統計力學上研究頗深,在光電子領域中同樣也是頗有成就。
小結:
儘管這次會面算不上是十全十美,可是同樣也是圓了楊振寧一個夢想,能與光電子學説的奠定者會面是何其幸事,雖然他並沒有從中獲得“智慧”,但是這絕不是他對愛因斯坦的學術能力產生了質疑,僅僅只是因為語言不通而產生的遺憾罷了。
不過這次會面同樣也給予了他不小的信心,儘管語言不通,可是從對方的語氣和神態可以看出他對自己懷有巨大的期望,在這之後這也成為他研究的動力。愛因斯坦之於他來説不僅僅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崇拜對象,更是他想要超越的目標。他希望能在光子領域的研究中與愛因斯坦比肩,不過他更渴望做出更大的成就。愛因斯坦是一代偉人,可是歷史的車輪只會滾滾向前,他們終將會老去,而時代需要注入全新的血液,推動世界的發展。
我們每一個人都肩負着這樣的責任:開創全新的世紀,促進時代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