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日前與高通“握手言和”後,4日,華為又被傳出已與聯發科簽訂了合作意向書與採購新訂單,且訂單金額足以支付超過1.2億顆芯片,意圖“曲線救國”,將美國對華為各項限制措施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
不過,對此華為目前暫無回應,聯發科方面也表示“不予置評”,“根據公司政策,我們不評論單一客户相關訊息。”
上月底,高通在2020年第三財季報告會上,已經公佈了華為已與公司達成專利和解,第四財季期將向高通支付18億美元的專利費(約合人民幣125.7億元)的消息。此外,高通還宣佈,已和華為簽署了新的長期全球專利許可協議和交叉許可協議。
這一消息可謂緩解了華為在芯片及半導體領域的“燃眉之急”。今年5月15日,值美國“實體清單”一週年之際,美方對華為提出新一輪限制措施,限制其設計、製造或採購使用了美方技術,或美方設備製造的芯片及半導體產品。受此影響,負責承接華為芯片及半導體制造業務的台灣企業台積電表示,自今年5月15日起已停止接收華為訂單,並且若在該限制措施的120天“緩衝期”結束後,美方仍決定將嚴格執行這一措施,公司將在9月14日後對華為“徹底斷供”。這也就意味,未來華為將很難再維持自身自研芯片的生產。
另一方面,5G業務也受到打擊。7月以來,在美方壓力下,陸續有海外市場(如英國等)宣佈將在本國範圍內逐漸移除華為5G設備。儘管此舉被業內人士視為是“雙輸”之舉,甚至可能“拖緩全球的數字化發展進程”,但這些海外市場確實無力與美方抗衡。
不過,“制裁”華為只是美方政府的立場,從企業的角度出發,海外工廠與華為合作的意願仍然十分強烈。此次若華為確認與高通、聯發科達成合作,或將解決華為今後智能手機中低端、中端、高端芯片的來源問題。確實,華為(含榮耀)的手機中端中卻沒有了自研麒麟系列等芯片的加持,競爭力會大打折扣,但眼下,生存似乎才是硬道理。
而在筆記本電腦、智慧屏等其他終端產品領域,有媒體報道稱,華為已啓動“南泥灣”項目,意在在這兩大類產品中儘可能規避採用美方技術。首款完全不含美國技術的筆電傳最快或於本月內上市。
【記者】許雋
【作者】 許雋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