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魚目混珠的二手電商平台該整治了
二手電商平台上的漏洞正在成為整個電商行業這隻“木桶”的短板,甚至為電商業健康發展、市場公平、消費者合法權益撕開缺口。
據8月2日中國新聞網報道,隨着行業的擴張,二手電商平台的商品變得魚龍混雜,不乏有涉嫌低俗內容的服務及違禁品在出售。而類似問題曾多次被曝光,一些二手電商平台常用手法是:不管就賣,曝光就刪。
二手電商平台,可以理解為網上的跳蚤市場。不同於普通的電商平台,這是一個為閒置資源、二手物品提供流轉買賣的平台。買家可以在這裏買到書、玩具、數碼產品等實體物件,也可以買到遊戲裝備、社交軟件賬號等虛擬商品。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在這樣的平台還能買到弓箭弩等殺傷性武器、處方藥、野生動物、涉黃U盤等,甚至包括“你懂的”的上門服務,等等。
事實上,二手電商平台在早期主打二手物品交易,贏得不少擁躉。數據顯示,到今年,二手電商平台上產生的價值或可達萬億級規模。然而,近來的發展態勢令人堪憂。在這些平台上購買盜版網課的孩子,學習內容無法保證質量,而被盜版的所有者知識產權被侵犯;在平台購買弓箭弩、管制藥品的人,為社會埋下潛在的不安定因素;出售假貨、以次充好,甚至碰瓷名牌,則在侵蝕着市場公平,等等。更嚴重的是,在循環經濟發展方興未艾的當下,閒置資源本可發揮更大價值,但這池春水被某些平台攪渾,實在可惜。在網友跟帖中,一條獲贊頗多的留言寫道:“現在裏面魚目混珠,嚴重影響公平交易,但舉報了都沒人管。”這大體代表了很多用户的心聲,更凸顯了其發展混亂的現狀。
究其原因,其一,監管難度大,二手電商平台上的交易模式為C2C(個人對個人)模式,賣家是普通的個人註冊用户,監管面大,監測和打擊不法行為存在難度。監管部門管不過來,平台方自身監管疲軟,甚至存在放水養魚的縱容心理。
其二,平台部分規則設置不合理,使不法分子能輕易繞開監管。比如用户註冊可謂“零門檻”,個人賣家不需營業執照,即便賬號被封,換個手機號再註冊又可以捲土重來;商品無須經過售前檢查,賣家無須繳納保證金,付款也可跳轉到第三方,等等。
此外,二手電商平台上的商事行為界定不夠明晰,給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機。有的二手交易已突破C2C模式,有些專業賣家如房產中介假稱個人急需用錢而賣房,但成交記錄和上架商品中卻顯示多套房源。這種行為事實上已經構成B2C(企業對個人)的商事行為,屬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下的經營者,應該履行各項法定義務。然而在“二手”“個人賣家”的名頭下,其躲過了身份識別、法定義務和相應懲戒。
二手電商平台也是商業平台,即使從事零星的小額交易,買賣雙方也必須恪守電子商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遺憾的是,當前一些二手電商平台正在因“小眾”、關注度低、監管鬆散,而成了一些不法分子興風作浪之地。如果説自去年起施行的電子商務法是為電子商務行業打補丁、加固發展鏈條的薄弱環節,那麼,二手電商平台上的漏洞正在成為整個電商行業這隻“木桶”的短板,甚至為電商業健康發展、市場公平、消費者合法權益撕開缺口。
規範二手電商平台發展,一方面,平台方和監管方都應像整治普通電商平台售假行為那樣,合力打擊二手電商平台上的灰黑買賣,露頭就打,促使其迴歸激活閒置資源的初心和本質。另一方面,規範經營、打假打非,需要久久為功,期待有關方面能夠及時跟進,破解監管難題。同時,希望頭部平台保持清醒,探索培育出規範的二手交易模式,尋找到二手共享經濟的經營範本。
在倡導綠色經濟、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當下,作為一種處於高速發展期的新業態,互聯網二手交易市場前景可期。切記,千萬別把“王者”硬生生打成“青銅”。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