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8月2日電題:生產線“突圍” 創新領跑“下一站”——“中國女鞋之都”轉型升級之路
新華社記者董小紅、袁秋嶽、李倩薇
在成都武侯區簇橋街道,一雙巨大的女鞋模型矗立在路邊,提醒人們已進入鞋的世界。簇橋有“中國女鞋之都”的美譽,20世紀90年代至今,已聚集500多家鞋廠商户,每年有上億雙鞋子從這裏賣到全球。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外貿訂單損失過半,門店客流量驟減……讓正在轉型中艱難求存的“中國女鞋之都”雪上加霜。但是,500多個“小老闆”、5000多名“鞋都人”並沒有倒下,反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大破大立”,闖出了一條轉型突圍之路。
(小標題)一半外貿訂單沒了 從生產線開始“突圍”
打邊、上底、打花、制面……在成都卡美多鞋業公司的製鞋生產線上,工人們正在認真製作鞋子,經過300多個工序打磨,一雙鞋子才能完美下線。
每天一大早,鮮疇秀就到廠裏“盯着”,作為成都卡美多鞋業公司總經理,她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廠裏。
卡美多在成都20多年,一直以外貿出口為主,疫情發生後,外貿出口訂單幾乎停滯。
“最初幾月,外貿訂單減少50%,很煎熬。”鮮疇秀説。
面對困境,政府成立專班,上門為企業“問診”,促復工復產;鮮疇秀也決心進行內部改革。
她帶着員工將重心轉向國內市場,優化原有生產線,生產效率提高30%。
“原生產線較冗長,一個工人只做一個步驟,現在一個人可以做多個工序,提升了效率,工人也有了更多技能。”鮮疇秀説。
綜合技能提升了,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從人均3000元漲到4000元,技術工人的月工資普遍增加了2000元-3000元。
“現在學習的東西多了,收入增加了,也更有收穫了。”員工蘇亞輝説。
(小標題)銷售端“革新” 搭上直播時代流量“快車”
“我們較早捕捉到了直播的契機。”成都市武侯電商產業功能區管委會副主任葉曉雋説,成都正加快打造女鞋電商直播基地。
在四川阿麼鞋業有限公司,男主播趙映財以16萬元的銷售業績成為公司6月份的銷售冠軍。此前,他只是庫房一名搬運工。
疫情後,庫房沒活幹了,他響應公司號召轉行做起主播。“最開始直播間只有幾十個粉絲,還是老婆找來捧場的。”他笑着説。
“我在庫房摸過幾百萬雙鞋,在直播間,我就講鞋子的材質、走線等專業內容。”趙映財説。
彭夢月是最早加入“中國女鞋之都”直播基地的主播之一。去年11月,她剛來直播基地時,設備、人員、貨物都不完善,現在,主播多了,銷量大了,自己的收入也提升一倍。
“我們正在原有鞋業產業鏈之外,再打造一條直播產業鏈。”四川西部鞋都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黃富豪説,直播基地已擁有30餘間直播間,培養主播20餘名,每月線上銷量5萬餘雙。
(小標題)從單一走向多元 全鏈條創新領跑“下一站”
“來看時尚涼鞋!”“簡約新款來了!”最近,“朗翼”鞋店店長李欽經常在朋友圈吆喝。
疫情後,李欽鼓勵員工們多學東西,以前只需在門店接待客人,現在要學習更多銷售技巧,多用社交媒體宣傳推廣,寫文案、懂引流,掌握更多營銷渠道。
“現在,店員們精氣神恢復了,幹勁很足。”李欽説。
疫情後,阿麼鞋業公司不僅沒有裁員,還新招了20餘名員工。“我們很有信心,爭取在‘雙十一’打個翻身仗。”公司總經理助理喬邵傑説,從內部管理系統、產品開發到供應鏈管理,都在進行數字化改造,形成大數據庫,加快產品迭代升級。
促全鏈條創新,成都也正依託“中國女鞋之都”籌劃打造“她妝小鎮”,以鞋業、服裝、美妝為基礎,優化新場景、培育新業態、釋放新活力。
最近幾天,一些新款涼鞋到貨了,李欽在忙着寫朋友圈宣傳文案;工廠又來了新的訂單,鮮疇秀在忙着盯生產;黃富豪正四處尋覓直播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