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餘承東,“快慢”華為雲

“大嘴”餘承東,“快慢”華為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產業家,作者 | 山丘,編輯 | 皮爺

一場養豬大戰,拉開了各大公司“雲”戰場的帷幕。

華為亦參戰。今年3月份,華為在機器視覺技術領域推出好望雲服務,此舉代表華為已正式進入“養豬大軍”。

從2009年投身養豬業的網易,到2018年相繼進軍農業的京東、阿里,再到如今華為宣佈“智慧養豬”,至此,互聯網公司在養豬廠上“齊聚一堂”。

以華為推出的智慧養豬解決方案為例,其是將通過智能原生的端雲協同華為雲行業視頻雲服務,對B端企業賦能。

恰如華為機器視覺總裁段愛國所説,“華為不養豬,而是賦能企業養好豬。”

實際上,在過去的幾年裏,華為雲的身影不僅出現在養豬戰場,更現身在VR產業、網絡直播、車聯網、文娛、教育等諸多行業。

一組數據是,如今華為雲已上線23類210+雲服務,覆蓋15個行業。但與之同步的問題是,阿里雲憑藉電商名正言順,騰訊雲靠社交、金融亮眼頻頻,反觀華為雲,其主業是通信起家。

華為能做好“雲”嗎?在餘承東接單之後,這個中國雲市場的第三極能否擺脱舊疾,擁有不一樣的加速度?

2021,重新審視華為雲。

01 雲生意,“門外漢”

西安是產業雲的試點城市之一,華為的第一款雲計算產品就誕生在這裏。

更具體的描述是,2019年,華為把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建立在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並利用雲計算服務的實踐經驗和產業鏈生態資源等優勢,為西安的企業、行政事業單位等提供了5G+雲+AI的資源及能力,有效的帶動西安新經濟產業的快速發展。

這是雲計算歷史上華為雲的“驚鴻一瞥”。

實際上,在中國,雲計算作為一種商業模式,至今不過10年爾爾。

在雲計算開始萌起的時候,被認為中國最適合做雲計算的BAT裏,也只有阿里發現了它的潛力,騰訊和百度對之在戰略上的分析,認為還不是做雲計算的時候,阿里已經在雲計算領域摸索了一年多。這也是為什麼,至今阿里雲佔據市場頭牌的原因。

早在2009年,阿里就宣佈成立子公司“阿里雲”。這一年,也被稱為中國雲計算商業化的開端。

2016年6月,百度公佈雲計算戰略,四個月後,“百度雲”更名為“百度網盤”,原來的“百度開放雲”更名為“百度智能雲”,對標的正是“阿里雲”。

百度認為,阿里雖“搶跑”雲計算,但整體市場是一場馬拉松,阿里也許跑了1公里,百度可能跑了0.5公里,但結果尚未成定局。

在此期間,騰訊雲也頻頻出擊,雲業務顯然是騰訊必須拿下的陣地。

激烈競爭的背後,是誘人的市場規模及潛力。目前,2020年H1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84億美元,同比增長51%。

其中,2020年H1排名前三的收入依次如下,阿里雲收入為173億元,同比增長58.9%;市場份額增加0.2%至41.6%;騰訊雲收入為50億元,同比增長59.5%;市場份額同比增0.1%至12%;華為雲收入為35億元,同比增長132.5%;市場份額同比增2.7%至8.4%。

到2020年第三季度,阿里雲以41%的份額牢牢佔據中國公有云市場第一的位置,華為雲則以16.2%的份額位居第二。

數據可見的是,華為雲的同比增長最快,甚至超過了阿里雲和騰訊雲。

但增長速度背後卻始終存在一個問題,即對比阿里、騰訊、百度這些互聯網巨頭,華為雲始終是一個特例,它的主業是通信。從血統上來説,華為更像是一個門外漢。

華為雲起步足夠早。早在2007年,華為就開始研究雲計算的虛擬化。但這只是技術層面的研究,而非戰略層。

在整個行業對於公有云概念還是一知半解的時候,和阿里在同樣時間段認識到做“雲”重要性的華為,在2010年, 發佈了以雲計算為核心的“雲帆計劃”。

但恰如業內評價的一樣,華為雲起了個大早,卻趕了趟晚集。其中外界的諸多評價是:華為雲可能走錯方向了。

此後五年,華為雲突然沒了聲響,直到2015年華為才宣佈雲戰略。

2017年,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正式宣佈成立Cloud BU,致力於提供公有云服務。同年8月,華為內部下發《組織變動通知》,宣佈將Cloud BU升級為集團一級部門,級別僅低於華為三大事業部。

隨後,華為雲的動作逐漸密集。第二年,華為將公有云、私有云、AI、大數據等業務重組為“雲&AI產品與服務BU”。2019年12月,華為雲計算技術有限公司成立。

在去年,華為將“Cloud&AI產品與服務BU”提升成“Cloud&AI BG”,成為華為第四大事業部,僅排在運營商BG、消費者BG和企業BG之後。

任正非曾在一次內部講話中提到,不同於其他廠家從IT走入雲,華為雲首先是基於電信運營商的需求來做雲平台、雲應用,否則華為的雲就不能生存。

從時間刻度來看,即使華為在2015年及時調整戰略,轉向企業雲,和阿里錯位競爭,但也仍舊沒有達到想要的市場份額。

在一場馬拉松中,開場走得慢不可怕,但若是方向出現偏差,那麼對結果的影響將不可估量。

02 “大嘴”餘承東接單

3月22日,華為官方發佈了一條視頻,餘承東在新任命公佈之後,首次在雲與計算業務中亮相。

視頻中,餘承東回顧了他加入華為後的工作經歷,從無線領域到消費者業務,再到全新的雲與計算業務,這背後是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奮鬥與堅持。同時,他也向雲與計算產業發展的靈魂——開發者,表達了致敬之情。

事實是,從華為雲多次調整內部結構來看,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就是:內部組織管理混亂。

從2017 年,華為成立 Cloud BU,增派 2000 名員工後數年,華為多次調整組織架構,不斷提高雲計算業務的戰略地位、加大投入,但云業務並沒有取得快速發展。

在內部會上,任正非一度總結華為雲計算業務目前面臨的問題成因—組織上協同困難。

從架構來看,華為雲與計算業務原本屬於企業業務。而後獨立運行,由雲與計算負責產品研發出具解決方案,後續由企業業務部對接客户。

但是當雲擴展成事業部之後,這種跨部門溝通不再是協作形態,而是一個巨大阻礙——效率低、分庭而立。

其實,華為雲一直存在這個問題。例如,華為早在做雲業務初期,就討論過是否做公有云。無奈華為內部分歧很大,三位輪值CEO中有兩位不同意,直到六七年後,華為才開始做公有云,但已錯過發展的先機。

從本質來看,華為基因總是和雲有一絲絲不契合。

華為是一家硬件見長的公司,從運營商業務到後續ICT為核心的企業服務,以及手機為核心消費者業務,硬件都發揮了作用。而云計算業務需要更強的軟件服務,對比阿里雲有電商平台、互聯網業務進行支持,騰訊雲有社交業務、遊戲業務進行支持,華為始終處於弱勢。

2019年3月和4月,任正非在華為內部講話中兩次表示,2020年雲業務還得改革,組織還得調整。

2021年初,華為消費者業務和汽車解決方案BU的餘承東,兼任Cloud&AI BG總裁,從過往數次大的調整來看,這是華為雲業務第一次更換核心領導。

可以説,餘承東被調來負責華為雲與計算BG,是對其能力的認可,而對於華為雲業務本身而言則是增添一員猛將,增加了在雲業務領域取勝的砝碼。

關於餘承東的側寫是,無論是在To B還是To C市場,他都有着帶領華為實現第一的經驗。

在帶領無線通訊業務團隊時,他親手欽點了第四代基站(Single RAN)技術,用與當時歐洲巨頭完全不同的架構完成升級換代,產品順利打入歐洲日本等發達地區市場。此後,更是在他的帶領下,華為手機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高端道路,在華為內部有 “神終端、聖無線”的説法。

這也透露出一個信號——華為要重啃這塊硬骨頭。

根據官方表述,餘承東此次上任雲與計算BG總裁的目的,是要強化華為“雲-端計算”的協同能力,整合現有核心技術,提升內部運作效率。

此前華為雲已經在業務層面支撐消費者BG業務,為華為手機用户提供雲服務,但是組織架構上是兩組人馬。如今,從業務版圖來看,餘承東負責的是華為手機、汽車、雲計算三塊業務。更大的預測是,餘承東此次上任,是希望借雲模式同時發展手機和自動駕駛技術。

但在業務串聯之前,他首先必須要解決的恰是華為雲內部的架構問題。

縱觀過去幾年,巨頭們都為TO B 戰略量身打造了組織架構。如騰訊成立CSIG事業部;京東將京東數科與雲業務進行合併,成立京東科技;百度大力發展智能雲,將其升至戰略項目。

對餘承東和華為雲而言,若想實現加速,就必須從內生長。

03 華為雲,能否提速?

雲計算屬於重資產運營模式,需要巨量投入。

從本質來看,它是服務器資源的租賃,賣算力、賣存儲。而租賃模式都具有典型的規模效應:客户越多,邊際成本越低。

近年來,各家互聯網巨頭都在不斷加大對雲的投入。如阿里雲宣佈未來3年將投入2000億元;騰訊未來五年將投入5000億;百度宣佈十年內將服務器規模擴展到500萬台,約等於投入3000億人民幣。

基於這種燒錢大戰,蘇寧雲、美團雲相繼宣佈退出公有云服務市場,即使是阿里雲每年在投10個億的情況下,也花了12年才實現盈利。

任正非之前講過:“華為雲發展不可能簡單採取阿里、亞馬遜的道路,因為不像他們‘有用不完的錢’,阿里雲、AWS推出越來越多的軟硬融合的設備,華為的優勢在硬件,我們要加強軟件、應用生態,不應放棄硬件給華為雲帶來的優勢。”

可見,華為雲的策略是要在不拋棄手機的情況下,發展軟件。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服務能力、多個數據中心、力量碎片化,都將成為前進阻礙。

從業務來看,手機業務已和華為雲實現聯動。

目前,華為已經有十億台手機在網上,通過終端與GTS協同,把端、管、雲拉通,優化華為的GTS服務網絡。

據任正非介紹,管雲要協同,力出一孔,華為再通過2-3年實踐,將來在GTS服務上,打造全球體驗最佳、最安全可靠的端管雲生態。

而對華為雲而言,在手機之外,尋找新的業務支撐點是當下的新挑戰,就當下來看,汽車是一個不錯的選項,也更是唯一選項。

根據賽迪數據顯示,2021年,雲計算市場規模將達2828.1億元,增長率達到35.4%。

不久前,任正非立下一個flag:未來是雲時代,華為也要轉向雲戰略。

對華為雲而言,與眾不同的發展路徑也意味着不同的增長天花板。在阿里雲、騰訊雲飛速進擊的當下,若想實現更大的加速度,它需要解決的問題,仍有很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62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嘴”餘承東,“快慢”華為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