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品牌建設入門指南——從基石角度出發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科技

編輯導語:品牌建設是個非常難過漫長寫困難的事情,你要讓用户記住你,看到某個東西能想到你,要有自己的價值和定位;比如説到去屑,你就能想到清揚的廣告;本文作者從幾個方面些出了品牌建設的入門指南,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品牌建設是找到自己、沉澱自己、堅持自己、完善自己的一個過程。

在我的社羣中,經常有做品牌或者social的朋友問到我,品牌建設到底要怎麼做,換一份工作去到“互聯網或者實業,單品牌公司”,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一個“品牌建設梳理的方案”。

但是“預算還不是太多”,即使説服老闆要花錢,也要找到合適的理由。

我們應該都清晰,多數人步入到一家公司,你不可能是從0-1跟着這家公司成長起來的,很多人都是業務的擴張階段性進入一家快速發展的公司的。

企業從組織角度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品牌總監,市場VP”進來,能把整個品牌底子做“夯實”了,業務能夠指數增長。

品牌的建設並不只存在看到的“操作層面”。

例如:“運用公關做個曝光”、“利用KOL做一波傳播”、“過節拍幾個TVC”就能搞定的”,我一直認為,品牌建設的挖掘應該從“基石角度出發去逐漸完善”。

那麼何為基石角度呢?就是你應該去觀察這個品牌的文化,即使是初創品牌,也有老闆心中那個初心所在,而初心就是挖掘文化的部分,這一切都是過去的東西。

其次基石還有什麼呢?就是“未來的東西”,這個品牌目前留下來的無形資產對未來的“傳播”、“營銷活動”、“social”能不能起到賦能的作用。

一些基石層面留下的東西,不能給用户帶來賦能價值,就應該被捨棄,例如:你的舊包裝、你的舊VI、你的舊slgan;這些東西長期以來,不能成為“用户的記憶點”,讓用户奔着這個記憶點來消費,那麼就需要捨棄。

一、完善符號系統

設計個簡單的LOGO,配一個較為搭配的底色,一直運用了很多年,可能當時創始人發現了某個行業潛在的痛點,然後它才能短平快“業務增長的非常好”。

但是隨着時間的遷移,當某個行業有一個玩家進入便會有多個玩家進行模仿,比如“你看中國的手機市場,為什麼有華為、OPPO、vivo、諾基亞、HTC、小米等品牌”。

這些品牌當中不乏是曾經的巨頭,也不乏是後入場的新秀,但是它如何想搶佔用户心智的呢?

當到達一定的市場規模時候,就不能用“光用便宜”去講故事了,這個時候就要從“品牌的價值感、文化、商品細節、做工細節”等其他方面來吸引消費者,獲得更多市場份額。

1. 品牌建設要先完善“符號”系統

如果品牌建設做不好,升級的時候就會陷入自嗨當中;即使你找很多KOL公關媒體幫你發聲,也只是“不温不火”,因為沒有抓住核心命脈,反之還會給傳播帶來壓力。

直到現在還有很多的人認為,品牌的升級就是“LOGO”的升級,口號的升級,其實這是最表層的理解方式。

首先我們要明白品牌建設的意義是什麼,答案就是“減低成本的宣傳,起到最大變量的效果”,吸引更多用户,加深用户的識別。

在某搜索引擎,給予宣傳的定義是這樣的,“宣傳是一種藉助符號來達到預期制定目的活動效果”。

宣傳是一種符號,它不僅表現在logo,還有文字、音樂、手勢、紀念章、圖案、IP等多個方面。

品牌建設第一步應該是“挖掘符號”、“完善符號”,符號的挖掘是基於基石層面的舊資產,有的老闆可能認為,我的LOGO都用了5年了,覺得很好看為什麼要把他換掉呢?

LOGO的作用是讓消費者記住,能夠為他買單,如果5年過去了,你的份額逐漸在下降;我認為除了業務層面,你就應該考慮是否更換新的記憶符號了,因為這個符號不能帶來增值了。

不管是做“平台”還是單品牌他們的LOGO都是消費層面的價值,就是引導消費的;而強化這一方面的價值則需要符號的輸出,符號不是好看而是賦能“行動價值”。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 當你看到老乾媽的時候,你能想到什麼場景,“辣醬,老乾媽的頭像”,這些就是他的隱含行動價值。
  • 當你看到桶裝方便麪的時候,你能想到什麼?紅燒牛肉麪,它包裝的場景,“紅燒牛肉”,熱騰的效果煮出來的畫面”,這些都是“行動價值”。

單品牌的行動價值建設還要很多,比如白加黑,從包裝符號層面你能想到什麼?

平台系的行動指令現在多用在slogan,但往往很多平台的slogan都是自吹,而沒有達到傳播。

傳播的本質是先“播出去”,再傳;多數的slogan總是告訴別人,什麼做最好的平台,專業媽媽育兒平台,這些都和用户沒關係。

播出的本質是:“我們應該給用户建設一個口號,這個口號就是行動指令,讓他用户自傳播”。

應該換個維度去思考,比如:“老婆交代,下班買菜,記得去某團,便宜又實惠”——這是行動價值的指令,行動指令不僅僅是slogan,他只是一個間接指令來重塑用户心智,讓用户去説給另一個用户。

行動指令切記的是“華而不實”,要戳中命脈,不然就沒有意義。

行動指令可以當成宣傳語,你也可以做成“使命”,因為它都是為業務的階段性戰略服務的;當這個階段的戰略完成,就可以重塑升級,這世界上沒有一個品牌不需要升級的。

播出去的指令可以突出在各個方面,比如:“自己平台的海報、詳情頁、包裝、TVC代言”;這些東西前期冷啓動可能需要自己説,等自己播久了,就產生了“傳的效果”。

2. 升級符號可以表現在哪些方面

並不是LOGO更新迭代就是品牌重塑了,它本質是品牌舊資產的“重塑”,然後進行優化,優化完有很多方面的細節,它具體第一步就是LOGO標識。

在競品當中,自己的LOGO標識通過簡單的重塑能不能在最醒目的地方,讓用户一下就記住,這才是最重要。

切記“LOGO不是為了讓用户看着漂亮”,漂亮的東西往往給人的記憶最多不到3個小時。

漂亮只是一種“軀殼”,它不能賦能“商品和平台”,用户定義漂亮其本質定義的是“調性”,能色彩搭配統一。

那麼如何挖掘記憶、加深記憶?我們要從文化的歷史中提取,然後進而抽象的表達。

文化的挖掘從“創始人初心”,“對行業的研究”參考得來的,比如某個創始人做了一款“雪糕的產品”,他肯定對這個行業有了解的同時對“雪糕”的根基文化有了解。

那麼這個時候,作為一個品牌負責人,挖掘標識就可以從“雪糕興起時代的文化去找”;第一個製作冰糕雪糕的人,用的獨特標識一定有“文化的參考和特殊的輔助符號代替”,而這些特殊的符號便是自己可以參考的依據。

一個特殊的符號,已經被用了上百年,你只需要結合現在文化進行創新,其本質的寓意是不會變的,變的只是“文化延伸出來的傳承”,同時增加了識別,加深的了用户的記憶。

再者就是進行“舊資產與文化的融合了”,我們的舊資產就是品牌創立留下的,文化就是行業所傳承的;如何讓LOGO標識更簡化,則需要手繪的創新,品牌設計的設計。

LOGO是一個延伸,不要把它只當做標識,它是可以減少“成本”最關鍵的東西。

你不妨試試看,三家C輪估值60億的企業在同一個行業競爭,商業模式一樣,業務模型相似,只是對應的“用户羣體不同”。

那麼怎麼才能更小成本的抓住用户?

除了短暫的策略,補貼戰以外,就是“品牌策略了”,通過LOGO延伸的一切東西去感知用户,這樣才能提高LTV。

從LOGO,到形狀,到圖標,到顏色的提取,到氣質與風格,到線條;每個細節所展示的角度、尺寸、輪廓等這些整體打包,算是一個品牌的“最小單位基本面”,也是品牌的整體符號系統,而這一切的東西都是為後續的“播傳做準備”。

二、完善對內基礎文化建設

對外的形象展示,我想你都可以想到的是,比如“商品的外包裝,售後卡”,線下活動的LOGO露出等,而我認為對外傳播的點燃點應該在“內部”。

因為品牌就是自媒體,個人也是自媒體,我們要儘可能從組織的文化部分開始下手,讓每一個同事先接納融入這種文化,這樣它才能從“員工角度”去播傳公司。

1. 對內徽章、POLO衫、文化,是建設的開始

一旦自己的品牌符號系統落地,最小傳播單元就是從公司入手。

你的公司門面牆、腰貼、員工的入職手冊上、離職紀念章、員工牌、內部所貼士的榮譽海報、文化衫、桌子上所用的紙巾、發放的水杯,這一切都是”品牌建設的底層”,也是第一印象。

試想一下,當一個新人來到公司,看到你前台樹立的品牌LOGO延伸的IP,給人心境影響第一感官就會不同,認為“這個公司文化會很好”。

其次,當他做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他的員工牌”,“入職報到歡迎手冊”,這些上面符號的展示又強化了公司的使命,無聲之中在它心理又增加了地位。

它可能會忍不住“拍照”,將這份內心的喜悦分享給身邊的朋友,發朋友圈甚至於社交網站,而這一切的傳播都是免費的,從內層員工層面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POLO衫是一種集體效應,其實成本很低,但是往往很多“願意做品牌建設的企業不願意去投入這些,他們認為產生不了給客户產生不了價值”。

這其實是大錯特錯的理解方式,員工就是公司的門店,POLO的質量好壞與符號的展示決定着員工喜不喜愛,平時愛不愛穿;換位思考,員工也是用户啊,他才是最小化的“播傳單元”。

自己家員工都覺得拿不出手,你的客户會選擇麼?我想即使會,可能客户也會覺得“丟人”,我在展會現場見過客户拿別人的文化衫當地面抹布多有其數。

使用紙巾、包裝袋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LV的手提袋,用户願意花錢去買,因為是一種尊貴標誌的象徵;而有些手提袋,給別人,別人都不願意拿,覺得太LOW,這就是品牌建設的部分細節產生的作用。

徽章是一份象徵,看到徽章就會讓我們想到特定的場景所產生的榮譽,阿里巴巴每年都會給員工頒發徽章,入職離職都有。

俗話説的好,看一個公司的品牌建設,採訪他們公司離職的員工評價就知道了。

走也要讓員工走的體面,一個員工可是“一個企業的首席發言官”,試想一下,行業是很小的,可是員工跳槽能去到哪家呢?

他走後所傳播的語言,給別人分享的評價,是一個品牌永遠不能用“砸廣告的形式”得出來的,體面也是品牌給自己留的一套最基本的後路。

我見很多企業因為最後員工薪資,或者某些細節因素鬧得不可開交,這是最不聰明的辦法,一切所有能解決的問題就是“正面直視”,而非直接命令。

樊登説過一句話與您分享:

讓一個員工走,他表現的再差,與公司價值不合,我也會給他寫一個很“精緻的推薦信,把他的優點寫出來”,把離職員工利益做到最大化;因為你們可能以後會成為合作關係,他對你的業務足夠了解。

你想想,一個品牌文化能在離職員工身上做到這樣,在職員工會怎麼想?他們會認為走的這麼好,我也走麼?不會,他們一定會好好幹。

你的客户説你的品牌不好,可能要有人不相信,如果一個前員工説品牌文化不好,別人一定相信。

品牌建設做好對內口碑文化真的很重要,在我見到這麼多品牌中,離職員工與前品牌合作的佔多數,因為他們很瞭解你。

這樣最後品牌的文化就會形成,你的品牌就會有散落在各個角落忠誠於這個“品牌的人”,替你説好。

2. 人人都是品牌的公關,只需要把調性做好

當自己的員工説品牌好,願意在社交圈分享來自於和LOGO或者品牌場景相關的照片時,其實從播傳角度,品牌就成功了一半。

這個時候對客户層面,如果業務本身OK,你的商品品質夠好,平台發貨時效快,那麼對外運用公關傳播就是火上澆油的事情了。

上面我説到,“播傳的本質”是播在傳,那麼如何播呢?就是行動指令的彰顯,何為行動指令?

比如,你公司的設計師在做設計圖,你突然問他一句:你做了個什麼設計圖,你説。

這個時候,他説不出來,或者給你表達,你自己過來看看,就是這樣,那麼就起不到“播傳”的作用。

除了slogan是第一感召,那麼第二感召是什麼?就是“公司的使命”,別人通過搜索平台第一搜索到的那個“使命”。

我看到很多的使命在早起階段相對比較空,建議直接換成接地氣的更容易搶佔用户,願景是要去的那個地方,使命是“我要通過戰略表述出來,感到用户,秒殺同行的東西”。

比如,西貝莜麪的使命:閉着眼睛點,道道都好吃。

這句話就充分的利用了,你做了個什麼你説的疑問方式,我在西北點了個莜麪,每道都很好吃。

試想一下用户進店,或者是逛街看到海報上這樣的標語,直接用户心智的是什麼?“這家的菜,閉着眼吃都不錯,得去嚐嚐”。

而有的公司的使命呢?

我們要致力於做好的電商平台,我們要做專業的美食顧問,這其實和“用户都沒什麼卵用”,我們要用使命,去擊穿用户的心智。

當突然用户接到個電話,或者讓你拍照菜品的照片,你想不出來文案的時候,一抬頭就看到了“海報的標語”——閉着眼睛點,道道都好吃,真的,你也嚐嚐。

那麼是不是就“播出去了”,播出去了才會傳。

不管視覺符號、嗅覺符號,還是味覺符號,它最終的輸出表現都是在slogan和LOGO;使命上面,這三點做足,人人都是你品牌的播傳自媒體。

三、重塑“生物鐘營銷”

現在多數的S級別的單品牌營銷都是在跟隨別人的平台一起做,而後起的平台S級別營銷,比如618,雙11的大促也都是停留在模仿“頭部玩家”,然而節日過後並沒有給自己的品牌重塑心智。

為什麼社會會有“停電一小時”,過節每家激動澎湃的在一起看春晚,七夕為什麼要和愛人在一起,這些本質都是生物鐘營銷。

1. 直擊用户心理,何為生物鐘式營銷

不算常規活動,所有特殊的營銷,我認為都是一種體驗的服務,我們不能只讓用户停留在“它的平台有降價了”,這顯得“營銷很無力”。

物質飽和的時代,用户根本不缺的就是“商品”;而是希望通過某些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符號給自己或者心愛的人,送去一些更有紀念象徵性的東西,這才能抓住核心用户心智。

不然自己品牌或者平台,每逢618、雙11都湊流量過節。

可是從運營角度最終結束你忽略了一個關鍵指標就是“LTV”,用户的生命週期,沒有既定的東西給用户留下,下一個618別人家更便宜,他就走了。

在電商平台購物和“吃飯”一樣高頻,但是為什麼就能玩出儀式感呢?

西貝莜麪的“親嘴節”已經在餐飲界進行了多年——線下吃飯親嘴就能打折,情侶愛人,家庭聚餐是不是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情懷呢?不僅僅收穫了參與感,而且也讓用户通過親嘴的方式獲取店面給予的折扣。

天貓的雙11,多數的女生總是把自己的鬧鐘訂在10號晚上的23點59分,時間越緊張,就越激動,這難道不是一種“生物鐘式的營銷嗎?

即使某一天,天貓雙11不在做廣告了,只做了某些站內營銷活動,我想很多用户也會想起那些過天貓11晚上的熱鬧,“老公不讓買,老婆偷偷拿老公手機付款等”,這些名場面的發生。

它不僅是一種節日了,而象徵着一份美好的期盼和內心的喜悦感。

2. 小眾品牌,平台如何做出去槓桿效應

很多朋友可能會説,單品牌和剛成立不久的新平台,如何以最小化成本做出槓桿呢?

其實很容易,鐵桿粉絲理論告訴我們,做活動需要從“用户角度出發”,思考除了消費層面以外,用户能參與的東西還有哪些?

比如,想買這個東西,必須要做特定的手勢,發特定場景的自拍照,與家人的合影照;而這些姿勢的制定,也不一定要參考別人,自己同樣也能造節,比如“嬰兒節,最美媽媽日”。

通過精細化運營的手段,平台或者品牌方將這些嬰兒節的照片,為人父母最美“媽媽的照片”彙總出來,通過公關的方式傳播出去;我想它帶來的聲量,一定會比你純靠“我們又降價了”,更有説服力,更有“品牌的背書力”。

小紅書早起階段的宣傳語,標記我的美好生活,本質就是slogan加行動指令的傳播方式,直接給用户下心智命令式的引導,“打卡,來標記生活”,是一種方式。

而打卡出來的內容,就會有自傳播現象,同時用户拍的足夠好,某個方面滿足了心理特徵,就會分享出來“炫耀”,然後它的社區才會逐漸變強;這也是C端品牌,我一直強調要做“社區的核心原因”。

因為社區是承載品牌建設後,文化輸出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但成本低,且能留存用户,是在私域流量中篩選“超級用户”。

那麼生物種營銷與其他傳統的活動有哪些不同呢?

生物鐘式營銷是製造稀缺意識,我看到的很多平台做會員日,其實並沒有做的很深,還停留在“活動層面”;會員日就好比生物鐘式營銷,前期可以借勢,後期一定要有特色。

並且有自己的“品牌調性”,不需要附和別人,形成自己的文化價值主張,要不斷重塑——從視覺、嗅覺,海報的文案行動指令,各方面強化;這樣才能有差異化,更容易找到自己的核心用户。

讓用户越是到了某個時刻,離得時間越近,心理越能產生激動澎湃的效果,你的營銷就會越成功。

如果品牌能把“營銷”做到這個層面,你還會每年都鋪天蓋地的打廣告,與頭部玩家搶佔流量嗎?

我想不用了,因為到了那個時刻,你的核心用户會記住“美滿的場景”、“期待那個場景的到來”、“期待自己或者家人是那個像是被聖誕老人選中,被祝福的人”。

品牌的本質就是“播傳”,我們把VI視覺,標語,玩法等這些元素打包,統一的寄生在“生物鐘的營銷”當中,就會出現神奇的效果。

當這個節日不管過了3年、5年、10年,用户依然會默默的打開你的平台APP,找到你的門店,購買你的商品,因為你給它留下的深刻的記憶。

四、IP延伸,加碼品牌週期

在互聯網圈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梗,阿里收購的品牌,都有自己的寵物IP,然後嘲笑阿里開了一家“動物園”。

那麼為什麼品牌到了一定的年限,要用IP延伸的形式來進行推廣呢?

其一IP更利於建立與用户之間的情感,其二IP的延伸是無限的,它可以用在任何場景下;而品牌的LOGO是冰冷的,放錯了地方就顯得“調性不符”。

1. IP賦能,從人設和動物挖掘

近些年我們逛街,經常看到商場裏面大的“玩偶”,網紅淘氣熊、皮卡丘、小豬佩奇、超級瑪麗、神偷奶爸。

這些IP形象出現在商場總能夠吸引住大人或者小朋友來拍照,這些本質從品牌建設層面,都屬於免費的公關傳播。

每個品牌都有IP屬性,核心在於如何挖掘,有些品牌的名字諧音寓意就和IP延伸掛鈎,比如雲集的小雞、天貓商城延伸“貓”、飛豬旅行的“豬”、蝦米音樂的“蝦仔”。

這些品牌的創始人或許在品牌創立之初就有IP的意識,然而在後期的延伸上面,也就成了順水推舟的事情了。

IP的形象就在於,它可以一秒鐘突破用户的消費防線,快速的拉近彼此的感情,讓人喜歡上他,百看不厭,淘氣又略帶可愛。

那麼那些名字與IP不符的品牌該如何挖掘呢?就要從品牌的文化,所在的行業,創始人初心開始了。

人類的原型就是“高級動物”,在世界上動物有很多種,呆萌、滑稽、可愛;有的時候,通過創始人的性格,日常做事風格就可以類比找出“原始形象”。

那麼在“原始形象的基礎之上”,我們要通過手繪的形式加以優化出最簡單,直觀以接受的視覺事物,不斷的打磨;讓他可以作為頭像、LOGO、卡通的形式露出,那麼慢慢的就逐漸從品牌衍生為IP了。

2. 賦予IP生命,發揮價值最大化

IP就是一個帶流量的“推銷員”,我們要給它賦能生命、設定人設、配置性格脾氣,這樣才能彰顯活力;如果沒有人設,一個IP形象就成了簡單的擺設。

品牌延伸的角色只是IP化的一個符號,其背後人設、思想、性格、行為等都能吸引到不同的用户。

假設我們將一個品牌,延伸出來一個狗的形象,那麼如果不給狗去注射價值觀等相關東西,用户的理解就會偏差。

因為狗有多重性格:哈士奇的放蕩不羈、玩世不恭;柯基犬的嚴肅專注、熱愛生活;金毛的温順、智商超高;泰迪的活潑可愛、嬌氣任性;癩皮狗的滿臉褶子、又懶又蠢等。

這些都是品牌延伸出來需要被塑造的,當然從原型上面,每一筆的手繪線條,符號都要和整體感覺調性相似,都有它特定的意義。

從耳朵、眼睛、尾巴、姿勢、嘴巴等,其實這一切的核心打造的並不是一隻讓所有人喜歡的IP;而是隻服務調性相符的人,當然如果品牌為了擴大份額,就可以在IP的性格上面做功夫。

那麼性格的傳輸就需要通過TVC、短視頻、海報、圖片的方法去延伸,多數的品牌會喜歡借力大型節日營銷;我們也經常看到某些品牌利用卡通寵物拍照的形式傳播,比如華為、書單狗,就是典型的案例。

如果品牌延伸出來的IP,形象一開始不能讓用户喜歡,後期的運營推廣成本就會加重。

切記的是IP的姿勢也很重要,一個IP它在不同場景,會展現不同形態,比如睡覺、喝咖啡等,這些都可以展現在海報上的,海報是傳播最小單元。

推廣層面,IP沒有創意,所有的品牌策略都是0;不管是做地鐵、話題、社區廣告、微博搜索,這些都是冰冷的方法論,而激發人性的是“IP所帶來的性格特徵”。

所以重塑品牌,給品牌加碼,節省傳播成本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找到特定符號”、“做好品牌最小單元”、“梳理內部文化”、“建立生物鐘營銷”、“加碼創新IP”,這樣你之後的傳播就會顯得輕而易舉。

核心觀點:

品牌的命名在於給“特定的商品,特定的平台“賦能更節省成本的傳播價值,而不是成為“負重資產”。

傳播的本質在“播”,沒有口與口語言交際的影響,就不會有不斷的“傳”。

當“生物鐘營銷”、“最小單元品牌資源包”做好,公關與廣告就是一個火把,丟過去,自然就會燃燒起來。

作者:王智遠 公眾號:王智遠(Z201440)

本文由 @王智遠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