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承東駕上「華為雲」,路向何方?

餘承東駕上「華為雲」,路向何方?

面對阿里雲這樣的目標,華為雲的「減法」能否有用?

餘承東執掌雲計算業務後,其首秀留給了華為雲的開發者們。

4 月 25 日,華為開發者大會 2021(Cloud)(簡稱 HDC.Cloud 2021)上午 Keynote 環節,最大的亮點之一是身兼數職的餘承東首次以華為雲 CEO 身份正式對外亮相。餘承東能給華為雲業務帶來什麼改變?作為舵手,華為雲業務又將駛向何方?華為終端的傳奇能否延續到雲業務上?成為外界普遍關注的核心焦點。

2021 年 1 月末,華為內部發文,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華為常務董事餘承東將在原崗位上,兼任華為雲與計算 BG 總裁。這是繼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調整至消費者 BG 後的又一重大調整。

緊接着,華為 2020 年業績發佈會後,華為雲再次發生變動。華為雲與計算 BG 撤銷,重回 BU,服務器、存儲等業務劃分到 ICT 產品解決方案部門。華為輪值董事長之一徐直軍擔任華為雲董事長,餘承東擔任華為雲 CEO,華為消費者雲服務總裁張平安任命為華為雲 BU 總裁。

無論是徐直軍,還是餘承東都是華為功臣級人物,華為雲突然之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方面,華為雲從 BG 降級為 BU,一些硬件業務拆分到其他部門,更加突出了雲業務的軟能力,同時,華為雲又集結了華為集團的精英智囊團。兩股看似互斥、相互矛盾的「力量」真的能讓華為雲的未來更具想象空間嗎?

餘承東駕上「華為雲」,路向何方?

華為常務董事、華為雲 CEO、消費者業務 CEO 餘承東發佈 6 大創新新品及服務|華為雲

首次亮相後,餘承東帶來了什麼?

開發者大會前兩天,華為雲傳出好消息。

國際調研機構 Gartner 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2020 年華為雲在全球 IaaS 市場上排名升至中國前二、全球前五名,在主流雲廠商中增速最快。

華為開發者大會 2021(Cloud)發佈會上,餘承東在演講開篇就提及華為雲困境下「逆風飛翔」,華為雲增速 168%,全球主流雲廠商排名第一。鯤鵬、昇騰增長了 6 倍,存儲業務中國市場份額第一,全球前四。合作伙伴方面全球超 2 萬家,開發者超 240 萬。

餘承東堅定地看好雲計算的未來。

「雲一定是未來的趨勢。全面雲化勢不可擋,雲將是 ICT 產業的未來,是每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底座。」Gartner 一組支撐數據顯示,到 2025 年,企業傳統數據中心將關閉 90%,全球企業雲技術使用率將達 100%。

雲業務增速向好,雲未來走勢清晰,餘承東將其餘所有時間留給了華為雲六大產品、服務。正式發佈了華為雲 CCE Turbo 雲容器集羣、CloudIDE 智能編程助手、GaussDB(for openGauss)數據庫等產品。面向開發者,提供技術支持,並提升開發效率和質量。

六款產品無一例外指向 AI 人工智能和雲原生兩大基礎能力。比如,華為雲 CCE Turbo 雲容器集羣從雲原生技術之一容器的維度,加速網絡、計算與調度;華為雲盤古大模型則側重 NLP(自然語言處理)和 CV(機器視覺)兩項 AI 能力,解決企業複雜場景,通過小樣本數據達到高精度的效果。

2018 年,華為雲提出「黑土地」理念,即所有的應用都孕育、生長在雲計算的土地上。隨後華為又先後提出「普惠雲」、「智能體」概念。在華為雲未來的發展計劃軸線上,餘承東此次依舊延續了先前華為雲的調性和策略,即雲解決方案、雲服務商業模式、雲夥伴優先;強化軟件能力;繁榮生態,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尤其是生態方面,開發者大會邀請來 SaaS、ISV 等夥伴,還通過「沃土雲創」計劃、鯤鵬眾智計劃、昇騰眾智計劃等,提供資金、資源、商業推廣為產業夥伴的支持。

但是這些依然不夠,華為雲更希望經過一系列調整翻盤市場,實現絕地反超。畢竟,雲市場因馬太效應,強者更強,絕大部分利潤屬於行業第一名,所以,雲市場只有第一名,沒有第二名。

華為攜手夥伴發佈沃土雲創計劃|華為雲

集結中的華為,瞄準了誰?

有意思的是,在華為雲公佈全球市場排名時,阿里雲也在幾乎同一時間公佈了其全球雲服務排名,全球第三,亞太第一。

一直以來,華為雲避免不了外界將其與阿里雲,甚至是騰訊雲進行正面比較。與阿里雲、騰訊雲的互聯網基因不同,華為以硬件基礎設施起家,華為雲算是「半路出家」,真正意義上進入市場時間較晚。此外,早期華為進入雲計算市場,因與自身部分硬件業務,與上游運營商客户等存在競爭,華為對待雲計算的姿態也與阿里雲、騰訊雲有所差異。

華為 Cloud BU 總裁、華為消費者雲服務總裁張平安在會後接受採訪時,認為華為的專長的確是硬件基礎設施,但在數字時代,這不是華為雲的缺點,反而是優勢所在。因為,數字時代有大量的硬件基礎設施投入。

「華為在計算、存儲、連接做了很多年工作和積累,移動智能技術異軍突起,以及近期的智能自動駕駛,關於車的一系列技術和部件,都是有別於其他雲廠商的特點;第二,華為三十多年來,一直服務於運營商在內的政企客户,對政企客户的需求理解深刻;第三,華為雲這次調整包含了 C 端的調整,把華為移動互聯網 C 端的經驗,如 HMS(華為移動服務)生態、華為帳號、支付、音頻、視頻等,與 IT 數字化轉型流程經驗結合、協同起來,開發者可對 C 端、B 端服務能力共享。」張平安對記者補充了調整後華為雲的三大具體優勢。

儘管如此,調整後的華為雲和國內第一阿里雲、全球第一名亞馬遜 AWS 走向了戰略的差異路口。無論是阿里雲,還是亞馬遜 AWS 一直都在做業務加法,相反,華為雲一直在做減法,分拆了服務器和存儲等業務。

舉例來説,阿里雲在去年上半年提出「雲釘一體」,為了能讓雲與 SaaS 更緊密的結合,將釘釘、辦公協作軟件 Teambition、數字政務中台事業部等業務打包併入阿里智能雲事業羣。除了 SaaS 層面,在端的層面也進行了一系列整合,阿里雲又提出「雲端一體」,端既包括各種芯片,也包括各種 IT 端和 IoT 端。

AWS 同樣如此,強調從芯片、服務器、計算、存儲、網絡、數據庫等等一整套能力,去年 Q3AWS 上線最後兩個雲存儲服務後,集齊雲存儲全套服務,甚至打出「存儲強,則雲強」的標籤。

不過一位 IT 行業知情人士卻認為,儘管華為雲強調軟件能力的大方向,但實際上,並沒有把硬件拆分,而是與公有云相關的軟件分到雲部門,和硬件相關的業務分到計算部門,如數據庫、操作系統等軟件 OpenGauss、OpenEuler 跟着鯤鵬計算拆走。

「主要是考慮到,拆分前,服務器和雲業務在互相搶生意,包括領導層面,鄭葉來和侯金龍存在一些矛盾,所以,需要餘承東出面協調工作。」他向極客公園透露。

以上説法,與 4 月 12 日徐直軍在華為分析師大會上的説法不謀而合,「華為雲和計算、存儲業務合併在一個部門,不僅沒有協同運作,反而消耗了大家的精力,因此,決定拆分,讓雲 BU 集中精力發展雲服務。」

不可否認的是,華為雲正在集結中,無論是通過拆分業務集結,還是通過人事變動集結,目標不過是在雲市場中,站穩腳跟,獲得更好的利潤。如張平安所言,「無論用什麼樣的形式,都是為了讓華為雲有更好的發展,更多的機遇,但對於實現路徑內部依然在探討中,沒有特別定論。」

雲市場投資週期長且重,利潤回報常常不對等,已經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曾經華為雲提出「對標亞馬遜,超越阿里雲」,重大調整後的華為雲,不妨把目標再聚焦,先對準阿里雲,成為國內第一名。

本文作者:趙晨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11 字。

轉載請註明: 餘承東駕上「華為雲」,路向何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