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明月山翠峯如簇,明月湖碧波萬頃。
湖畔,一場名為“協同創新·智匯兩江”的明月湖科技產品發佈會正在以網絡直播的方式舉行。
“這是雲大腦5G無人車,可完全實現自主行駛。”鏡頭前,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志傑化身“傑主播”,熱情地推介“兩江基因”科技產品。
除雲大腦5G無人車外,光催化噴霧、智能機器人及核心部件、水脱感光防護油墨等一系列“硬核”科技也悉數亮相,瞬間點燃“雲端”。
“我們什麼時候能用上這些‘硬核’科技”“怎麼聯繫這些產品的負責人”……直播間的網友討論得熱火朝天。
轉方式調結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根本上要靠創新。當前,重慶正聚焦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加快搭建重點產業技術研發創新平台,積極建設各類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試驗驗證平台,打造科技創新引擎。
作為代表的兩江協同創新區正深入推動“產業、人才、生活、生態”四個協同,讓這裏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匯聚全球創新要素的集聚高地、促進大學大院大所聯合開展協同創新的合作高地,成為科技創新及產業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
高起點打造協同平台
在創新引領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兩江新區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選址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並於2018年7月23日廣發“英雄帖”——面向全球公開徵集具有前瞻性與創新性的規劃設計理念和方案。
來自全球建築行業的頂尖專家、知名設計單位翹楚齊聚兩江,“最強大腦”激烈碰撞。
最終,英國查普門泰勒公司拔得頭籌。
“我們設計的理念是,除了景美外,生活也要很便利,這是一個產城景融合的典範。”查普門泰勒董事邁基禮稱。
儘管起點很高,但兩江協同創新區在建設初期也遇到過諸多質疑。
“因為相關部門在建設主體上有所爭議。”建設管理部工作人員王德慶回憶道,“是成立一個公司,一個部門,還是讓龍興公司來統籌開發建設?大家眾説紛紜。”
直到2019年7月4日,這樣的質疑聲才有所消減。
這天,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公司的成立,無疑給眾人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大家鉚着一股勁,持續推動金御大道、普福大道以及明月湖大壩的建設。
“完全是‘白+黑’‘5+2’,有時凌晨1點還打着手電筒到現場監管。”王德慶稱,“原本需要一年半的建設工期,我們10個月左右就完成了。”
道路的通暢,極大方便並縮短了高校、科研院所前往核心區調研的時間。
與此同時,一系列利好消息也在不斷傳來——今年5月8日,市委書記陳敏爾在兩江新區調研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工作時指出,要“堅持全域覆蓋、重點突破,以‘一城多園’模式,統籌推進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和兩江協同創新區規劃建設”。
“為此,兩江新區成立了指揮部,舉全區之力以戰鬥姿態,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加快推進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王志傑説。
如今,上千畝的明月湖、創新“西格瑪”空間已經建成,西北工業大學重慶科創中心、日月同輝等在建項目環繞四周,真正實現了城在山水間,山水在城中。
高匹配度提速協同創新
2019年4月23日,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落户兩江協同創新區。
緣何選擇這裏?
“因為我們的優勢學科與重慶產業發展高度契合。”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副主任胡善清稱。
作為中國共產黨創立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與重慶的淵源頗深。
2004年成立的北京理工大學重慶校友會,已有1000餘名成員,且不少人位居重點企業的核心管理層。此外,北京理工大學的優勢學科包括車輛工程、先進製造、新一代電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化和大數據等等,與重慶的產業佈局十分匹配。
在此基礎上,得益於政府層面的各種政策支持,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成為目前引進的21所高校及科研院所中最大的平台——學校過來了5個優質學科。
其中,汽車毫米波雷達項目是研究重點之一。
“雷達也是北理工的傳統優勢學科,一般運用於軍事,我們也在找尋新的應用領域。”胡善清稱。
這個新的領域就是汽車行業。
近年來,無人駕駛汽車成為熱門話題,這意味着汽車要有自己的“眼睛”。
而傳統的攝像頭,在夜晚或者天氣環境險惡的情況下,傳輸的圖片存在一定差異,所以這雙“眼睛”必須是多種傳感器的融合——雷達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優勢。
但汽車毫米波雷達的產品大部分被國外的汽車配件巨頭所壟斷,成本較高。
於是在政府的協助下,長安汽車智能化研究院找到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希望進行深度合作。
“我們從2018年開始研究相關技術,可是此前和車企的合作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胡善清稱,“科研成果最終要轉換為產品,與車企合作能夠在更加複雜的應用場景中對產品進行測試。”
如今,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已經與長安汽車、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等多家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其自主研發的第一代毫米波雷達產品已進入小批量推廣當中,預計3年內產值將突破1億元。
在兩江協同創新區,像這樣實現協同創新的並不止一家。
同濟大學重慶研究院,與中國船舶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出機組功率10兆瓦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目前雙方正合作開發風電制氫技術、拓展海上風電產業鏈;由重慶魯汶智慧城市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帶來的基於BIM的PPP項目自動化評估決策系統,提高和解決了現階段工程建設項目中前期的評估自動化問題……
據悉,預計到2022年,兩江協同創新區將完成科技成果轉化100個,為新區支柱產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大動力。
高端人才匯聚無限可能
6月5日,農曆芒種。
在這個播種希望、收穫喜悦的日子裏,兩江協同創新區熱鬧非凡,面向全球的首場“雲引才”活動在這裏啓動。
這場直播,在線觀看人數達到551.7萬人,來自安徽的姚輝就是觀眾之一。
畫面裏,兩江新區的發展讓姚輝熱血澎湃:“直播活動讓我進一步瞭解了這裏。”
姚輝履歷豐富——本科和碩士均就讀於北京理工大學,博士就讀於中國科學院,博士後在英國就讀,歸國後在安徽一家事業單位工作數年。
姚輝凝視着手機屏幕反覆思量,隨即,心中有了決意,將簡歷投遞至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
年近不惑的姚輝經歷了多次選擇。在他看來,這次是最為鄭重的,有眷戀、有不捨、有隱痛,但他還是決定搏一搏。
幾乎同一時間、不同地點,還有數百人與姚輝經歷着同樣的忐忑與期待:軟件工程師楊浩、新能源研發工程師範一鳴……甚至還有海外知名高校的碩士、博士留學生。
無一例外,他們都把座標瞄準了重慶,不約而同選擇了兩江協同創新區,滿懷期望,把夢想的種子播在了明月湖畔。
據數據顯示,此次“雲引才”活動吸引了近600名碩士、200名博士投遞簡歷,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選擇落户兩江協同創新區。
這片土地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由此可見端倪。
作為“一城多園”西部科學城的“首園”,兩江協同創新區功能及發展定位明確,無疑讓該區域成為各類優惠政策、資源、資本及項目的“富集地”,為在更大範圍內吸引海內外各類高層次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可以自豪地説,其他地方能給的政策,我們都能給。”兩江協同創新區公司總經理張中稱。
譬如為人才打造專業化、精細化、個性化的綜合服務體系,對人才的户籍、子女入學、醫療保險等方面,實行“一站式”受理服務。
同時,秉持“生態+科技”的協同發展理念,以明月山、明月湖為生態依託,規劃建設500多萬平方米創新創業創造空間,與萬畝生態空間交相輝映。
科技與生態相得益彰,產業與人才相互促進。
在兩江協同創新區,產業、人才、生活、生態共生共榮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一座“近者悦、遠者來”的創新之城、智慧之城正在悄然崛起,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系列鏈接
搶灘新基建①|做好“儲備糧”,在數字經濟浪潮中乘風破浪
搶灘新基建②|新基建“領頭羊”,5G建設按下“快進鍵”
搶灘新基建③|智能計算,為數字經濟提供“硬支撐”和“軟實力”
搶灘新基建④|築牢工業互聯網的“安全底座”
搶灘新基建⑤|轉型重塑,為“重如大象”的企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搶灘新基建⑥丨建設“最強大腦”,讓城市更“聰明”
搶灘新基建⑦|築牢“科學地基”,突破基礎研究“卡脖子”瓶頸
【來源:七一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