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中超“U23之殤”,不僅折射出年輕球員的痛苦,更揭示了國足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根源!
昨晚,上海海港VS大連人,在顏駿凌上調國家集訓隊後,本以為阿布拉汗還能繼續首發,然而,在門將陳威上場後,這位好評如潮、實力與韌性俱佳的新疆球員,卻連替補都沒撈到……
本賽季,一些U23球員被人交口稱讚,比如國安的高天意、武漢的方昊、海港的阿布拉罕、泰山隊的郭田雨等。
這些球員憑藉自身的努力,加上U23的政策紅利扶持,一時間成了各自球隊不可或缺的主力。可不曾想到的是,當球隊人員發生變化時,第一時間失去位置的反而是他們這羣22、3歲的主力“小將”。
阿布拉汗是第一個,但絕不是最後一個!
時間倒退15年,那時的中超剛起步,沒啥大牌外援,更沒有各種各樣的限制政策,但好在國內球員給力,“年輕小將”不僅人數眾多,而且特色鮮明!
比如,蒿俊閔、陳濤、趙旭日、周海濱,馮瀟霆基本都在18歲就打上了中超主力;
郜林稍微晚一些,也在20歲迎來了中超首秀;
黃博文則更出色,不滿17歲就打入中超首球;
縱觀85-87一屆,讓人印象深刻的球員不少,不僅有毛劍卿、呂徵、董方卓等快馬好手,更有像盧琳那樣的定位球高手……
時間再往前,2004年魯能奪得聯賽亞軍,21歲韓鵬, 19歲周海濱都打上了主力,2005年,韓鵬成了替補,但周海濱、楊程、崔鵬等人依然是球隊的中堅力量!
時光荏苒,中超這個“鐵打的營盤”,不斷的完成更新換代,可時至今日,這批球員中有很多人依然是各自球隊的核心主力!
可即使我們擁有這樣一批天賦上佳的球員,依然在10,14兩屆世預賽中無緣10強賽,真的讓人費解!
隨着18年的驚險出局,以及裏皮的一再要求,足協終於痛定思痛,開始了聲勢浩大的“歸化運動”。
可讓人痛心的是,早在歸化之前,我們的年輕球員幾乎難以出頭,高水平的外援制霸了球隊中的關鍵位置,很多球隊基本以外援做中軸線,嚴重影響了年輕球員的生存空間。
這些年來,國內球員中,出色的往往集中在門將、後衞線,尤其是邊後衞,童磊、王燊超、李磊、王剛、甚至連張琳芃都是以右邊後衞見長。反觀中前場,只有武磊等極少數球員能夠嶄露頭角。
這就是中國足球的悲哀,職業化馬上30年了,中超也搞了17年,可依然沒能解決國內球員的基數和水平問題!
現在的中超,在大家印象裏,年齡在24-5都還算是小將,屬於年輕球員,比如韋世豪,楊立瑜、張玉寧、黃紫昌等人,依然沒能真正意義的成為球隊主力!
比他們還小的球員中,大多數都需要靠政策來確保上場時間,而這種情況,即便在未來的5-10年裏,我們依然難有改善,不禁讓人難過和心酸。
日本旅歐的球員有5-60人,而我們只有一個即將回國的武磊,以及一些夢想鍍金回國的無名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