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選拔不出國家隊的人才不應怪中超商業化,而是選拔體制問題

由 聊素麗 發佈於 體育

近期,記者在一次節目中説到:“廣州恆大老闆許家印親自給球隊下達了指令,要求俱樂部“只出不進”,也就是隻會賣出球員,不會引進新援。”如今連昔日揮金如土的恆大都開始緊縮財政了,只進不出,沒有內外援的引進,只有挖掘梯隊內部資源。更糟糕的是中超近一半球隊面臨解散,是什麼導致球隊財政危機,想解散球隊的呢?是陳戌源推出的"中性化"改名政策,徹底堵死了投資者們進軍足壇的道路。

當然也有球迷會反駁“中超太過商業化,球員薪水太高,可是在國家隊層面卻沒有一位人才的出現!把資本花在一羣白斬雞身上值得嗎?資本退出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國家隊糟糕的戰績,才讓陳戌源推出的"中性化"改名政策,就是為了遏制那些高薪的足球運動員!可是這樣做有用嗎?選拔不出國家隊的人才真的是因為中超商業化導致的嗎?不,商業化不是根本原因,甚至可以説商業化與選拔人才的好壞根本不掛鈎,而是選拔制度導致的!

想想看中國有多少人從事職業足球人?也就5萬多!14億5萬多人從事職業足球人?這比例也太少了吧?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選拔制度!想想看中國的足球運動員怎麼得來的?體校,體校有一系列的選拔制度,這就淘汰了很多想踢足球的孩子!例如梅西,梅西的身高,別説國家隊了,校隊都進不去,因為體校選拔有一個條件就是身高。也就是説梅西、阿奎羅這樣的人才不可能出現在中國,身高就不行!因為體校的層層選拔制度,所以呢使得中國職業足球人越來越少,才5萬!

請問選拔制度和商業化有關係嗎?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呢因為沒法修改選拔制度,所以足協只能對商業化下手,於是"中性化"改名政策孕育而出,這下球隊老闆看到商業價值下跌,球隊虧本,只能撂下挑子不幹了。畢竟俱樂部可不能不斷的貼錢,人家運營也是有成本的。可見,所謂的足球選拔不出人才和商業化無關,現在反而導致更大的危機!如果真想中國足球崛起,應該學學歐洲那樣大力發展青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