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屆奧運會,正是展現地球上的所有人,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都去努力做同一件事,為同一個目標,去達成夢想。通過世界傳媒,通過我們的報道,希望能夠讓更多人在電視上、屏幕前看到運動員們的表現,自身也會受到影響、得到激勵,會想到自己也要努力,要在各自的賽場上,超越自己。
關鍵詞:應變;技術;素材
記者楊嶺在東京奧運會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前方演播室拍照留念。
寫下這行標題,人已在西安,即將投入第十四屆全運會的採訪報道—— 一項大賽的結束,意味着另一項大賽的開始——體育記者的作息安排,就是這樣與賽事、與運動員密切相連。時間往回調,8月8日,疫情之下推遲一年舉辦的2020東京奧運會宣告落幕,亞奧理事會用詞“Outstanding Success”(傑出的巨大成功)加以評價,對主辦工作充分肯定。結束奧運報道,8月10日我隨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報道團隊回到祖國,先在大連隔離21天。隔離期間,既是緊張工作後的片刻休閒,也是一段對過往經歷的很好梳理。我抓緊安排好個人時間,抽空觀看了一部78分鐘的紀錄片《雙面奧運》——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從運動員、媒體、觀眾、賽事參與者等不同角度,再現東京奧運會在特殊時期、特殊條件下,舉辦、參賽、報道、組織,諸多不易。片尾有句疑問——“東京奧運會舉辦的意義是什麼?”這句話十分發人思考,也成為我今天提筆的原因。
01
挑戰前所未有,兩個方面作好“儲備”
毫無疑問,東京奧運會推遲,影響最大的是運動員;但其實,對於媒體記者、比如第四次採訪夏季奧運會的我來説,也是前所未有的經歷,更加充滿變數與挑戰。為了作好東京奧運會的採訪報道,前前後後我投入了兩年時間,主要在體能與專業技術領域兩個方面進行更加充分的準備。先説第一個,體能。可能讀者不太瞭解,體能,這有什麼好準備的呢?其實不然。奧運會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綜合性體育賽事,歷來就是新聞媒體最看重的“戰場”,世界各大媒體派來報道奧運會的可都是最強力量、各單位的精兵強將。為了贏下這場“媒體大戰”,為了不被“殘酷”的賽程、賽制拖垮,作為記者,首先你要儲備充沛的體能,在大賽關鍵時刻,身體不掉鏈子;其次,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的一位出鏡記者,你要注重保持積極、良好的出鏡形象,用眾所周知的話説,“對得起觀眾”。因此,我從去年夏天開始健身,結合自身特點,重點練習了跆拳道、跑步等有氧運動,通過燃脂、增肌的方式塑造自身形象。我是報道中國女排的記者,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在另一塊場地上,與隊員們一起“備戰”奧運。經過前後一年多的堅持和努力,我的腰腹贅肉明顯減少,從一年前跑200米氣喘吁吁,到現在跑10公里不在話下,體能有了顯著提升,整個人也更有能量,不懼怕奧運會超高的新聞採訪壓力。可以説,健身、鍛鍊改變了我,也成為我將一直保持的習慣。
記者楊嶺在奧林匹克五環前錄製出鏡報道。
除了體能,再有就是技術,作為體育記者,技術就是你的活兒、你的業務能力。跟蹤報道排球項目十多年,我深知東京奧運會是中國女排的“黃金賽場”,是重點發力的“衝金時刻”。那麼,16天的時間,如何作好中國女排的奧運報道?關注哪些人和事?如何放大重點場次?有限的採訪條件下如何問出最關鍵的問題?這一系列疑問,都要落實在筆頭上,提前做好預案、備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方寸不亂。應領導要求,我從2020年5月開始草擬第一版中國女排東京奧運報道計劃,此後由於疫情暴發、賽事推遲,隊伍、對手的信息撲朔迷離、且不斷變化,於是我在隨後的一年中,不斷嘗試與隊伍接洽、爭取跟隊拍攝的機會,並綜合繁紛複雜的信息,先後更新、修改了三版報道方案,直至今年6月、世界女排聯賽結束,中國女排即將出徵奧運之前,才最終定版。做好報道方案只是一方面,圖的是心中有數,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刻畫好奧運會上的人物、挖掘故事背後的內涵,過去的兩年中,我花費大量精力,重新歸集、整理了自2016年裏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奪冠至今五年內所有自拍的中國女排重要素材,統統存儲進一張大容量的移動硬盤裏。當我把這些素材攥在手上、帶着它登上前往東京的飛機,那心裏就一個詞,踏實!
02
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如何在報道中“應變”
疫情下的東京奧運會究竟什麼樣?相信對每一個媒體工作者來説,心裏都是帶着疑問。但是7月16日落地,除了成田機場通關用去5個多小時、檢驗檢疫手續較為煩瑣外,實際進入東京奧運城市後,管理並不像想象中那麼“死板”,日本人的防疫舉措,更多是憑自覺。我們總枱報道團隊分批分撥入駐了當地四家不同的酒店,我住的酒店房間極小,超不過12平方米,兩個行李箱只能塞入牀下,否則難以“轉身”;抵日之後,前14天需要隔離,除工作地外哪都不能去,吃飯只能靠便當充飢;但是吃住行所有困難,一切的一切,適應起來都不費力,我們的關注重心都在工作上,奧運會開幕迫在眉睫。
中國女排是7月19日抵達賽區的,我當天去報道接機,第二天一早,便來到中國女排專門租用的一家訓練館裏,拍攝球隊第一堂訓練課。衞冕冠軍、國人期待,中國女排賽前狀態如何,絕對牽動人心。但是就在這堂訓練課上,主教練郎平透露給我一條揪心的消息,隊長朱婷手腕有傷,扣球時不太敢發力,攔網動作也有較大影響。我注意到,郎指導説到這時,面部表情揪到了一起。但是同時,她十分堅定地表示,球隊會竭盡全力克服困難。
我當時心裏就“咯噔”了一下。可以説,中國女排想要在東京實現衞冕,朱婷是決定性因素,她如果有傷,影響發揮,一切簡直不敢想象。但是很快,我就冷靜下來,心中告訴自己,比賽還沒有開始,不能受到任何不利因素的影響,一定要把隊伍整體積極向上的一面一如既往地報道給觀眾,況且隊伍哪一次都不是一帆風順,哪一次不都是迎着困難往上上?
記者楊嶺與主教練郎平在中國女排3比0戰勝阿根廷隊比賽後留下告別合影。(左圖)
中國女排主攻張常寧與記者楊嶺一起擦乾眼淚,微笑面對,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右圖)
回到新聞中心,我第一時間將瞭解到的情況向領導進行彙報,得到的答覆也是一致的,在衝擊奧運的關鍵時刻,一定要突出隊伍克服困難,弱化隊伍自身困難。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的記者,要學會正確地引領輿論導向,突發事件面前,更要冷靜、客觀。畢竟,我們不是網絡上的不知名寫手,我們必須為隊伍負責任,為廣大觀眾負責任。
03
做好“不好做”的報道,失利是對球隊與記者的雙重考驗
本屆奧運會,我和同事崔嘉兩路記者負責中國女排的報道。其中,崔嘉負責在單邊點出鏡,賽前、賽後連線;我在ENG混合區進行採訪,製作新聞、專題。女排小組賽第一場失利後,我在混合區採訪隊員時,明顯感覺難度較大。輸球后誰的心裏都不好受,大多數隊員都是擺擺手、快速離開,這時能夠有隊員,比如張常寧,勇敢地留下來接受採訪,第一時間面對你的鏡頭、道出失利原因,你在心裏真是由衷地想為她豎個大拇指。
都説勝利時的採訪相對好做,因為贏球之後高興啊,問什麼都會願意配合;但是輸了球則不然,一方面隊員心情不佳、不願多説,另一方面採訪者如何提問,怎樣與隊員、觀眾“共情”,都是很大的學問。本屆奧運會,誰能想到中國女排開賽“三連敗”?這樣“不好做”的採訪,我們在場的所有記者,接連趕上了三次。
但是即便採訪困難重重,我還是在第二場中國女排負於美國隊遭遇兩連敗、第三場負於俄羅斯隊、出線形勢岌岌可危的比賽結束後,火速趕回國際廣播中心IBC,製作了兩條女排失利的專題報道,我還借鑑里約奧運先抑後揚的歷史,為大家打氣。因為我知道,在有女排的比賽日,除了日常新聞(兩三分鐘的賽事新聞)外,觀眾肯定覺得不過癮,希望多看到中國女排的報道,多瞭解失利背後的原因。勝,我們一起歡呼雀躍;敗,我們也要一同面對問題。這次奧運會的女排報道給我最大的啓示,就是要適應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思路,減少從結果出發、過分談論勝敗得失。三連敗期間,我曾在一次出鏡報道中説,中國女排曾經帶給我們一次次歡笑、一座座獎盃,或許大家會習慣性地以為,成功很容易,獲勝是理所當然,但這次的經歷告訴我們,奧運會很殘酷,每一場勝利都要全力拼搏,每一場勝利都來之不易!作為現場採訪的媒體,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的記者,我們應該與女排同在,應該在輿論導向上,作出應有的“貢獻”。既然球隊遇到了困難,比賽結果不理想,那麼我們就應該跳出去,更多關注過程、關注隊員們這些年走到這,所邁出的每一步、克服的每一層困難。哪怕一些觀點不能在有限的節目時長中充分釋放,但也要在出鏡、評論中加以引導,不能被網絡輿情、或一些不良聲音左右。
04
紮紮實實記錄,積攢下的素材“永遠”寶貴
儘管中國女排在東京奧運會上表現不佳,但是平心而論,從始至終,我和我的攝像搭檔,都在用最大的熱情與百倍的責任心對待本次工作。我們體育新聞部一向對中國女排的報道非常重視,比如本屆奧運會,安排我和崔嘉兩路記者進行跟拍,就可見一斑。
由於是兩路攝像同時拍攝,每場比賽結束後,我都會從兩位搭檔的手中收集拍攝素材。除了拿到IBC趕製新聞、專題外,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後半夜回到酒店後,重新對當天的素材進行整理和歸集。
對待奧運新聞,每一位攝像都是用心創作,在整理素材的過程中,看到好的拍攝內容,你會不由得為你的搭檔鼓掌。舉個例子,7月21日中國女排第一次走進有明體育館進行官方訓練,郎指導在訓練開始前,先拿出一張白紙測試空調風向,這樣的好細節,就被我的搭檔準確地捕捉到了。有了這一細節,當天整條新聞報道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各大網絡平台上都被充分轉載。
奧運期間,兩位攝像搭檔非常敬業,我每場比賽都能從他們的勞動成果中,整理出不低於一個小時的有效素材。女排五場小組賽,就是5個小時;再加上前期訓練拍攝,以及我用手機的輔助性捕捉,7、8個小時的中國女排東京奧運拍攝記錄,將成為我最後掌握在手中的最寶貴的影像資料。電視記者,永遠要靠畫面説話,里約奧運會時,我們在場邊記錄下的許多女排奪冠珍貴鏡頭,都在2020年的《征程》系列節目,以及2021年的《人在奧運年》系列節目中得到充分釋放。好的素材,毫無疑問是永遠寶貴,永不過時,我非常期待着巴黎奧運會中國女排能夠王者歸來,到時候在東京積攢下的重要素材,將一定會派上大用場!
在女排無緣小組出線後,我被領導安排到田徑賽場,協助同事冬日那進行田徑賽事的採訪報道。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總枱的田徑比賽單邊採訪區域,這次位置極佳,正對着運動員通道,所有選手上、下樓梯經過採訪區,第一個先到的就是我們的位置。環顧左右,在我右側是日本NHK、美國NBC、奧林匹克頻道和Discovery探索頻道,在我左側是法國Channel Sport、英國BBC、加拿大CBS、澳大利亞seven等一系列頂級媒體。與這些最優秀的媒體同行並肩而立,既是我學習的良機,也是我努力工作的動力。我不僅要作好運動員的採訪報道,而且要與OBS採訪經理搞好關係,對中、外運動員都作好積極、正面的宣傳報道,展示我台甚至我們國家的形象。在田徑比賽中,中國健兒捷報頻傳,每當看到運動員在賽前不曾想到的領域,比如三級跳遠、標槍、女子七項全能等這些曾經的“弱勢”項目上取得突破、創造佳績,我的內心也備受鼓舞,工作起來更加有激情和勁頭。我會竭盡全力多提一些既讓觀眾感興趣,又能讓運動員道出心聲的問題,傳遞正能量,展現中國健兒的良好風貌。這次與田徑賽事的短暫接觸,對我來説十分特別,更是一份幸運,除了教會我工作方法,更激發了我對這個項目的興趣。
記者楊嶺正在採訪獲得東京奧運會第六名、創造歷史最好成績的中國女子4*100接力隊。
由於疫情原因,東京奧運會多數比賽是在空場條件下舉行的,無論女排,還是更大、更宏偉的田徑賽場,幾乎沒有觀眾。東京奧運會究竟為誰舉辦?她的意義何在?我想,開篇的疑問,此刻已不難找到答案。本屆奧運會,正是展現你我、地球上的所有人,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都去努力做同一件事,為同一個目標,去達成夢想。通過世界傳媒,通過我們的報道,希望能夠讓更多人在電視上、屏幕前看到運動員們的表現,自身也會受到影響、得到激勵,會想到自己也要努力,要在各自的賽場上,超越自己。
生活艱難,只要充滿希望;新聞無常,適應才是根本。東京奧運會如此特別,為我的第四次夏奧採訪,留下深深的啓示。
(作者為中央廣播電視總枱記者)
本文刊於《全媒體探索》2021年9月號
編輯|陳衍焜
美編|張雅楠
歡迎訂閲
全年12期,每期18元,郵發代號:24-6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發行部電話:0531-85196449 85196457
國內各地郵局均可隨時訂閲
掃描二維碼獲取
更多精彩
全媒體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