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朔迷離的歷史真相,不為人知的塵封往事。歡迎進入大古的歷史奇妙屋。
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
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例如,《楚辭·招魂》中説:“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最早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
行棋兩方,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塞有二枚。
棋子是用象牙雕刻的。下棋之前,雙方先要投箸,以決定先後。
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
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
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象徵了戰鬥,是模擬戰爭的一種遊戲。
三國之後,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
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經過幾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這種模式下有棋子32枚,棋盤上有河界,將在九宮之中等。到了南宋時期,象棋已經家喻户曉,一時間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
象棋各子有其固定的走法,比如馬走“日”字、相飛“田”型,而“帥”和“士”只能在九宮走。“炮”隔子可以吃對方子,卒子過河不回頭。
當然,還有其他規定,比如誰可以過河,誰不能過河。基於這些基本的走法,象棋的變化才生出無數,把它益智的魅力全部展現出來了。
象棋在元明清時期,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
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金鵬十八變》、《桔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象棋譜》等。
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湧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
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1956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1962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
40多年來,由於羣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棋手們的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湧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羣、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大家接觸象棋多久了,歡迎在評論區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