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以9金4銀2銅的成績位列金牌榜第三,創造了冬奧參賽史上最好成績。放眼未來,中國冬季項目應充分利用“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的紅利,做好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推動包括競技體育在內的冬季項目可持續發展。
2月20日,遊客在河北省遵化市一家滑雪場遊玩(無人機照片)
補強雪上短板戰績超越歷史
本屆冬奧會中國代表團獲得的金牌和獎牌總數均創下了歷史最佳,冰強雪弱的局面有了很大改觀,還實現了15個分項全項目參賽,總體表現可圈可點。
在中國代表團獲得的9枚金牌中,有6枚來自短道速滑、花樣滑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速度滑冰等傳統重點項目,中國運動員在這些項目上的長期耕耘和積累再次得到了回報。
雪上項目成為中國代表團最重要的金牌和獎牌增長點。其中,谷愛凌在自由式滑雪的3個小項上貢獻了2金1銀,而蘇翊鳴在單板滑雪比賽中收穫1金1銀,閆文港在鋼架雪車項目上奪得一枚寶貴的銅牌,他們的出色表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中國代表團參加冬奧會時冰強雪弱的局面。此外,在一些原來的落後項目上,中國運動員也實現了突破,縮小了差距。
2月18日,谷愛凌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場地技巧決賽中
突破背後的多重因素
亞奧理事會終身名譽副主席、中國體育界元老魏紀中認為,從4年前平昌冬奧會的1金到北京冬奧會的9金,中國代表團成績的飛躍體現出我們為了特定目標、利用有限資源實現轉化的能力強。以前我們還不敢説自己是體育強國,因為在冬季項目上有短板。這次通過舉辦冬奧會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包括競技成績上的突破,這個短板正在逐漸補上。
2月15日,蘇翊鳴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單板滑雪男子大跳台決賽奪冠後慶祝
首都體育學院教授鍾秉樞表示,從北京冬奧會來看,中國優秀運動員的培養、選拔模式比以往更加多元,像蘇翊鳴、谷愛凌這樣的運動員都不是傳統模式培養出來的,這也為我們未來的發展打開了新的思路。
中國運動員取得佳績的背後也有科技力量的支撐,包括具有科技含量的服裝裝備、冰雪場地設施等等。據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介紹,這次冬奧會有200多項科技成果得到應用。在北京冬奧申辦成功以後,科技部就牽頭與相關部門一道組織科技冬奧相關項目的研發,包括運動比賽中的一些器具、運動訓練中的模擬訓練場景,以及在轉播、新能源、交通、運動員生活場地中的機器人等方面。
實事求是着眼可持續發展
包括朱承翼在內的一些冬季項目專家認為,中國代表團取得佳績可喜可賀,但也要客觀看待,中國冬季項目的整體實力與冰雪強國仍有差距。
朱承翼説,雖然這次中國代表團金牌總數位列第三、超過了美國,但還不能説我們已經是冰雪運動強國。整體來看,我們爭奪獎牌的小項還不夠多,在一些冰上重點項目上還面臨後備人才不足的問題。在北京冬奧會取得佳績的基礎上,我國應繼續擴大冬奧重點奪金項目佈局、加大優秀後備人才的培養。
2月5日,中國隊選手武大靖(右一)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短道速滑項目混合團體接力決賽奪冠後慶祝
朱承翼認為,谷愛凌和蘇翊鳴的成長給我們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的參考,發展冬季運動包括在競技層面不能像以前那樣靠政府包辦,而應當堅持國家、地方、政府、協會、社會、企業齊抓共管、多元化發展的備戰方式。此外,還要繼續加大科研力度和訓練方法的改革提高。
魏紀中表示,中國運動員在北京冬奧會上取得佳績,跟我們請外教、到國外訓練有很大關係。今後我們一方面可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繼續這麼做,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包括教練、訓練師在內的本土冬季項目專家。
他説:“不能只想着找幾個有天分的運動員。既然有了‘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的基礎,就要善加利用,在普及的基礎上做好提高,建立好人才培養、輸送的渠道,這樣才是長久之計。”
2月24日,孩子們在一所“全國青少年校園冰雪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冰雪運動體育課上做準備
鍾秉樞也認為,在“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的基礎上,還要把羣眾參與的基礎進一步夯實,讓興趣、愛好和生活方式成為人們參與冰雪運動的真正驅動力,這樣冬季項目才能有長遠、可持續的發展。
文/新華社記者 王鏡宇 何磊靜 汪湧
攝影/新華社記者 許暢 黃宗治 楊磊 唐奕 劉滿倉
編輯/徐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