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裏咖啡館助“星星的孩子”融入社會

星空裏咖啡館助“星星的孩子”融入社會

  在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竹林巷,坐落着一家名為“星空裏”的咖啡館,店裏的工作人員主要是心智障礙者及其家人。5月13日,鈺潔(左)與丹丹(右)在成都星空裏咖啡館製作飲品。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新華社成都12月4日電(記者胥冰潔、盧宥伊)中國西南的冬日,空氣濕冷,但星空裏咖啡館內,琴聲帶來了別樣的温暖。楚暉彈着吉他唱着歌,一旁的子豪拉着大提琴合奏。

  楚暉和子豪表演的節目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他們都是“星星的孩子”。

  人們把自閉症兒童稱作“星星的孩子”——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是一個個孤獨的小星球。在第30個“國際殘疾人日”前夕,星空裏咖啡館和藝原美術館共同舉辦了一場名為“與星星同行”的藝術作品展,邀請了5名殘障夥伴共同參與,其中就包括楚暉和子豪。

星空裏咖啡館助“星星的孩子”融入社會

  5月13日,由殘障人士在成都星空裏咖啡館製作的陶藝產品。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星空裏咖啡館發起人楊娟説:“促進殘障者真實融入社會的第一步,就是要帶他們走出來,與大家在一起。”

  星空裏咖啡館是殘障者輔助性就業基地,由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殘聯與成都星空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於2019年初共同建立。這個基地通過社區崗位開發、就業孵化、崗位實訓的方式,提供“就業輔導員+殘障夥伴”的創新型融合崗位,扶持殘障者實現穩定而靈活的就業。

  星空裏咖啡館的店員主要是像楚暉和子豪這樣的心智障礙者及其家人。心智障礙者包括智力發育遲緩、唐氏綜合徵、自閉症譜系人羣等。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心智障礙者人數有上千萬,而就業年齡段的該人羣就業率不足8%。

星空裏咖啡館助“星星的孩子”融入社會

  5月13日,在成都星空裏咖啡館,鈺潔(左)在為客人上餐。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十三五”時期,中國不斷完善殘疾人就業扶持政策,城鄉新增約181萬殘疾人就業。《“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幫助有就業願望和培訓需求的殘疾人普遍得到相應的職業素質培訓、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

  成都大學特殊教育系主任莫春梅指出,長期以來,人們總認為心智障礙者存在溝通、學習及社會互動等方面的障礙,因而不願意接受他們。而實際上,通過就業輔導員的評估並反覆進行就業技能培訓,他們也可以掌握勞動技能,從而實現就業。

  34歲的自閉症患者建建是星空裏咖啡館的員工之一,他製作最拿手的飲品叫“十萬秒咖啡”。這款咖啡每次沖泡需要130秒,為記住製作方法,建建經過近一年的反覆練習,每天訓練至少3次,平均每月工作22天,累計學習時間已達102960秒。

星空裏咖啡館助“星星的孩子”融入社會

  5月13日,在成都星空裏咖啡館,丹丹正在幫顧客點單。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來星空裏咖啡館前,建建做了近十年的保潔員。因為記性不好,他不能完成太繁瑣的工作。如今,他早已把咖啡沖泡步驟深深刻在腦中,每次為顧客沖泡時,都會嚴格遵守每個步驟,並微笑着為顧客講解。

  在外人看來,重複做一件事可能會很無聊,對建建來説,這卻是一份快樂——“我在這裏學習了新東西,也得到了鍛鍊。”

  輔助性就業指導給殘障者的家庭也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可欣在小學一年級時確診了自閉症,她喜歡畫畫,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為了陪護可欣,她的爸爸辭去了工作。

  可欣的就業培訓及評估表現並不理想,但考慮到她的繪畫特長,星空裏咖啡館還是留下了她,並開設了“可欣繪畫工作室”。她的爸爸也成了咖啡館的一員。平日裏,爸爸在咖啡館工作,可欣就在一旁安靜地畫畫。星空裏咖啡館正嘗試將可欣的作品用於其周邊產品的包裝上,並向她支付版權費。

  走出自己的星球,在社會關愛下,“星星的孩子們”開始閃爍光芒。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47 字。

轉載請註明: 星空裏咖啡館助“星星的孩子”融入社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