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專欄:從父母角度看日本職業青訓和校園足球的差別
虎撲10月02日訊 日本媒體《Football Zone》採訪了一對父母,想要了解他們的看法。他們的孩子經歷過J聯賽球隊的青訓學院,目前正效力於日本足球名門高中的足球部,可以説是經歷了職業足球和校園足球兩種培養模式。全文閲讀時間約為10分鐘。
【關注自己孩子的父母的聲音】兩個兒子就讀於豪強高中足球部的家庭實錄
對於熱愛着足球並夢想着進入職業聯賽的孩子,父母是如何看待他們的呢?東京都的那須川(化名)的兩個兒子都在足球名門高中就讀,他的家庭一直秉持着“不由父母決定孩子的前途”的理念。
目前分別在上高三和高二的兩個兒子都在小學的足球俱樂部裏接觸到了正式的足球訓練,之後又升上了高一等級的街道俱樂部。哥哥被特雷森制度選中,中學時期效力於J聯賽球隊的青訓學院(下略為青訓學院)。
譯者注:
特雷森制度即集訓制度,該制度並不是強化隊伍,而是以培養個體為目標,對能力強的個體給予良好的環境和指導,幫助個體突破上限,個體的範圍不僅是球員還有教練員。選拔範圍分為地區、都道府縣、地域、全國這四個層級(其中還會有細分),類比國內就是街道隊、區/縣隊、市隊、省隊、大區(華東、華南、華北等)、國家隊。
弟弟也在青訓學院中度過了初中的3年,直到現在還在參加高中的足球部。
在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人生前途的過程中,對青訓學院和校園足球各自的培養環境有着怎樣的印象呢?我們想從父母的視角來了解這件事。
父親和久(化名)在學生時代打的是棒球,而母親美惠(化名)則是游泳。這樣對體育充滿着熱愛的那須川一家,“最開始我不想讓兩個兒子搞體育”父親和久先生回憶道。
儘管如此,由於從小就儘量讓孩子們在外面活動身體的緣故,孩子們的興趣自然而然地就轉移到了運動上。作為遊戲的一環,讓他們接觸到了棒球、足球、籃球、羽毛球等各種各樣的運動,但並沒有早早就讓他們固定選擇了某項運動,而是在小學3年級之前讓他們自由地享受。
Q.從小就讓孩子們踢足球也是一種選擇,但是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父親:我是在“棒球田”摸爬滾打過的人,直到高一的夏天還在以成為職業選手為目標,但是因為胳膊肘受傷了就不得不放棄了。我非常明白,如果從小就專注於某一項運動,就經常會因為那項運動特有的傷病而哭泣。當然了,如果選擇太晚的話,技術上就趕不上其他孩子了,所以就等到了他們小學3年級的時候。
Q.孩子們選擇足球的契機是什麼呢?
母親: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單純只是因為周圍的朋友們都在玩,看起來很有魅力的樣子。小學3年級的時候,老大説想加入足球俱樂部,我就帶着他去了小學的足球俱樂部參觀學習,結果就是他告訴我這周就開始踢足球。我們不是單方面對兒子們説“你玩這個吧”的家庭,自己的路要自己決定。如果能堅持下去不放棄,就去做吧。但要保證不會半途而廢,無論做什麼事都尊重自己的意願。
Q.把決定權交給了孩子的原因是什麼?
父親:父母不可能永遠都活在世上,今後走上社會,萬一有什麼突發情況,卻無法立刻做出決定,這種狀況才是最可怕的。而且,我不希望他們帶着“我本來想做不一樣的事”這樣的想法生活着。
比如説,“孩子能成為優秀的球員都是父母的功勞”之類的榮譽對我們來説是不需要的。希望大家能切實感受到,這一切都是孩子選擇的結果,才有了現在的自己。雖然父母會提供一些人生的經驗,但做出決定的還是孩子自己。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要根據自己的意願去嘗試,所以我們才採取了這樣的教育方針。
參加J聯賽球隊的青訓學院和走校園足球的足球社團對於家庭的經濟負擔有何不同?
對足球痴迷的兩個孩子萌生了“想要踢得更好”的想法,於是哥哥在小學3年級的夏天,弟弟在4年級的時候參加了小學的足球俱樂部。
之後哥哥被選入特雷森制度的名單,小學6年級時就有2個青訓學院向他發出了邀請。他進入了其中一所,在初中3年時光裏全身心地投入到足球訓練中。
而弟弟雖然沒能通過特雷森制度的選拔,也沒能進入青訓學院,但還是進入了J聯賽球隊所屬的足球俱樂部。從家裏要花大約2個小時去俱樂部,在教練和朋友們的陪伴下度過了充實的每一天。
後來,兄弟倆都進入了足球名門高中的足球部,為了成為職業選手的夢想而不斷地磨練着。
Q.您認為在讓孩子投身足球這項運動的過程中,是否有着許多的負擔?比如在經濟方面,J聯賽俱樂部的青訓學院和中學的足球社團活動有什麼不同呢?
母親:從費用上來説,青訓學院每年都會發放隊服,只要交一次錢就行了。一線隊使用過的設備器械也會流下來。另外,即使是去客場,J聯賽運營方那邊也會給補貼,所以負擔比較小。
與此相比,足球部就會受到一些影響。有部費,還有去客場踢比賽就需要去客場的費用,另外得負擔路途中搭乘的公共交通的費用。而且,如果使用營養補充劑的話也需要支付費用。
Q.足球社團活動的經濟負擔很大嗎?
母親:説實話,有想過“居然要那麼多?”除了部費還有其他開銷。因為我們是把一年的費用全權委託給家長會的委員們,所以沒有什麼意見就那樣通過了。我覺得足球部在某種程度上來説是需要花相當多錢的。
Q.比較一下兩者的培養環境,有什麼發現或感想嗎?
父親:青訓學院所傳授的技術和理論都很出色。如果想要升上下一級梯隊的話,也會傳授到下一級梯隊所需要的東西。教練還經常説:“想成為職業球員的話就需要這樣的素質!”由於青訓學院的教練也是前職業球員,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能夠讓自己投入並努力工作的寶貴地方。
相反,如果要列舉出缺點的話,那就是梯隊升級這一關鍵的節點上,會讓孩子們嚐到挫敗感。升入高中後,能升上去的孩子和不能升上去的孩子是兩個極端。升不上的已經接近於“被拋棄”的狀況,所以必須考慮到這一點。無論父母還是孩子,如果不理解這一點,升入高中後就會感到非常痛苦。
從青訓學院轉到學校社團時會陷入“無法理解的狀態”
Q.反過來説,你有沒有覺得比起學校足球社團的環境,青訓學院的“太過於要求一致性”了?
父親:經常有人説J聯賽球隊青訓學院出來的孩子和學校足球部出身的孩子比起來“軟”,但我認為絕對不是這樣。在青訓學院中,有邁向勝利的姿態,也有想要獲勝的想法,當然還有踢好每一場比賽的課題。對於這些不需要精神論。最終,孩子們擁有了超越精神論的技術力。給我的感覺就是,青訓學院中有很多必須要做的事情,以至於沒有精神論介入的餘地。
只有教完技術,才會去談精神論的。總之,青訓學院裏技術方面的指導內容很多吧,孩子們為了跟上那個已經竭盡全力了,技術上的要求如果做不到就會遭到各種指責。
母親:但是,確實會有孩子對那個技術論抱有疑問。由青訓學院着了明確的理念,所以“從這個培養模式中跳出來也可以的吧”這樣的説法是不被接受的。
只要有一個疑問,就再也無法跟上了,有“這裏不適合我吧”想法的孩子從初中2年級左右開始出現了。還有很多孩子不喜歡一成不變的J聯賽足球,想嘗試其他路徑。我覺得這也是對的,不過到底哪個對就見仁見智了。
Q.另一方面,高中的足球社團,和青訓學院的培養環境有沒有什麼不同,或者説有沒有其特有的東西?
父親: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是青訓學院出身的孩子們如果進入高中的足球社團的話,我想不管是誰都會有違和感吧。除非是擁有優秀教練的足球社團,否則無論如何都會暴露出青訓學院技術論的薄弱,於是陷入無法理解的狀態。
Q.無法理解是什麼意思?
父親:“他們這裏不是錯了嗎?”青訓學院出身的孩子們不僅有技術,還有知識理論。就高中足球而言,我認為可以教授理論的好教練並不多。我覺得青訓學院出身的孩子們應該做好覺悟才能去踢高中足球。他們必須拋棄在青訓學院學習的理論。因為在高中有高中自己的足球,所以如果你不抱着去踢另一種足球的想法的話,是無法在高中足球部立足的。
即使孩子們對此提出質疑,但必須去習慣去談論它,還要儘量按照教練喜歡的方式去踢球。另一方面,他們迄今為止在青訓學院所培養的技術正在不斷下降。這就是為什麼高中足球對青訓學院的孩子們來説是危險的,難道不是這樣嗎?
説起來,能夠理解以職業為目標從青訓學院到高中踢球的孩子們想法的教練應該本來就不多。總而言之,很少有人能明白在青訓學院的意義。
我覺得如果因為是青訓學院出身的,就抱着“我的技術不錯”想法就完了。但其實很多人並不是這樣的,他們想法只有一個,就是以成為職業球員為目標。雖然這條路上夢想可能會改變,但打下的基礎放在那裏。升不上高級別的梯隊的,或者即使升上去了也要去踢高中足球的孩子,都是沒有放棄成為職業足球俱樂部的夢想。
Q.您認為校園足球的培養環境應該是怎樣的?
父親:我並不是説足球社團都是不好的。只要努力訓練達到一定的水平,並嚴格遵守教練的指示,就有機會開花結果,我覺得那是好事。
另一方面,我也希望教練們能在各種意義上繼續去學習。不僅僅是足球,也要帶着如何對待青春期孩子的想法去學習。要想在球員選拔中得到一個好好苗子,不僅要了解自己的球隊,還要了解社區俱樂部出身的孩子、中學體育聯盟出身的孩子、J聯賽球隊青訓學院的孩子以及其他各種孩子的心理,我認為這對高中足球來説是有必要的。
聽説也有青訓學院出身的孩子因為對高中足球不合理的踢球習慣抱有疑問而退學了。校園足球絕不能做破壞孩子人生的事。我認為高中足球有責任去努力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