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存玲
截至5月23日晚,甘肅舉辦的一場馬拉松比賽導致21名選手遇難。這些遇難者在賽前怎麼也想不到,“跑馬”跑的竟是一條黃泉路。一場172人蔘與的比賽怎麼會造成如此大的傷亡?組織方的後勤保障、賽事安排有沒有問題?在高海拔、天氣多變的環境舉辦比賽,有沒有和氣象部門充分溝通,進行有效的天氣預警?事發後的救援組織是否有力?從目前通報的消息來看,事故主要原因是突變的極端天氣。然而,只有對這些問題刨根問底,才能真正弄明白這到底是一場天災還是一起人禍。
眾所周知,馬拉松賽事具備很強的開放性、羣眾性和參與性,是一個專業運動員和業餘選手同台競技的舞台,是全球最具魅力和吸引力的跑步類比賽。從市場規律出發,有需求者就會有生產者,對於馬拉松賽事來説,有愛好者就會有主辦者。據統計,2019年中國大陸共舉辦各種規模的馬拉松賽事1828場,參賽人數突破700萬。
我們樂見馬拉松賽事拉動區域經濟,也樂見馬拉松賽事帶動全民健身。馬拉松比賽能引發媒體報道,增加城市和景點的曝光率;能收取各種贊助費和報名費,能帶動旅遊、餐飲、住宿等行業。然而,過多過濫的馬拉松賽事也帶來眾多問題。頻繁封路讓賽事舉辦地羣眾不堪其擾,賽事產生的垃圾增加城市清潔成本。作為一項長距離户外跑步項目,馬拉松對賽事組織、選手服務、安全保障、後勤補給等有極高的要求,操作不當極易引發安全問題。
亂象背後是馬拉松賽事組織不規範問題。2014年,中國田徑協會取消馬拉松等賽事審批,馬拉松開始井噴。從當前賽事組織來看,經省級田徑協會認證,地市級體育部門指導,縣區級人民政府、縣區級體育局就可以主辦一場馬拉松比賽。賽事的泛濫,也“養活”了眾多做“馬拉松生意”的體育公司,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鏈條。
在賽事過多、亂象叢生的局面下,中國田協、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有必要在“放”的基礎上,加大“管”和“服”的力度,強化審批手續、嚴格審批標準,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提升馬拉松賽事的規範性。對於馬拉松賽事主辦方來説,應多一些體育精神,少一些功利思想;對馬拉松愛好者來説,要多一些理性參與、少一些盲目跟風。如此,才是對馬拉松精神的弘揚,才是對全民健身的真正推動。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