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故事 | 他們創造冬奧場館裏的“暖和光”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3日電(記者 安俐)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將拉開大幕。當前,各項籌辦工作已進入最後衝刺的關鍵階段,有這樣一羣人正在加班加點,全情備戰。他們是各行各業最平凡的勞動者,也是保障冬奧會、冬殘奧會順利進行的最不平凡的奉獻者。他們創造着冬奧場館裏的“暖和光”,也和億萬民眾一起期待着冬奧聖火點亮的燃情時刻。一起走進他們的冬奧故事!

  “我在零下十度的賽場測試冬奧制服”

中國人的故事 | 他們創造冬奧場館裏的“暖和光”

  一月的延慶,氣温已降至零下十度。凜冽的北風呼嘯而過,吹得人睜不開眼。這一天,北京冬奧會與冬殘奧會系列制服設計師、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奧運服飾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博士生導師賀陽與冬奧組委的工作人員一起,身着冬奧制服樣衣,登上了位於延慶小海坨山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最高處,他們要在這裏進行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制服裝備的測試工作。

中國人的故事 | 他們創造冬奧場館裏的“暖和光”

  賽時,大部分工作人員要在室外低温環境下工作,因此冬奧制服的保暖性、舒適性十分重要。冰天雪地裏,作為設計師的賀陽不僅要關注穿在自己身上的冬奧制服樣衣是否能抵禦嚴寒,更要關注制服上運用的顏色是否與周圍環境、景觀相和諧。

  為何要在冬奧比賽場地測試製服顏色?設計師賀陽解釋道:“同樣的一個顏色,在陽光下,在陰暗環境下,在雪地裏,每換一個地方,顏色的感覺都不一樣,我們要在不同環境下測試,選出最合適的顏色。”

  技術官員制服的主體顏色採用了中性沉穩的長城灰色,外觀上融合了中國傳統山水畫與冬奧會核心圖形雪山圖景,通過顏色深淺的變換營造出飄逸靈動之感。但在賽場實地測試的過程中,賀陽發現,中午時分,陽光經白雪反射,會讓周圍環境變得非常亮,飽和度低的灰色,在強光照射下會變得更淺,無法達到醒目、易識別的效果,顏色還需要調整。

  返回工作間,賀陽和學生們將冬奧制服標準色由深到淺逐一打樣,反覆調整、比對。“不光要用肉眼觀察不同環境下顏色的深淺,還要用攝像機看,確保在任何情況下制服顏色都是醒目的。賽場上,制服是最明顯的身份標識,是流動的風景線,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賀陽説。

中國人的故事 | 他們創造冬奧場館裏的“暖和光”

  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賀陽就承擔了奧運會、殘奧會系列制服以及火炬接力服裝的設計工作,她深知,比賽制服設計是一道“命題作文”。款式、標準色、核心圖形都由奧組委規定,所有的設計都要在既定選題下發揮,“命題作文”如何寫出新意,賀陽與團隊下了一番苦功夫。

  大年二十九,人們穿梭在商場、超市忙於置辦年貨,但對於賀陽來説,這只是一個普通又繁忙的工作日。距離冬奧制服交付國際奧委會只有不到幾天的時間了,志願者制服的設計還未通過審核。

  最初版的志願者制服,長城圖案是平直襬放的,視覺上與核心圖形“賽區山形”不統一,賀陽傾向於把長城元素也做傾斜設計。幾番調整過後,制服圖案雖不再僵硬死板,但賀陽依舊不太滿意。“山形的尾部再虛化一點,這樣會有滑雪時從山上俯衝下來的速度感。”書房裏,賀陽一邊細緻地在稿紙上畫出修改草圖,一邊在屏幕上飛快地打字,與學生交流修改意見。

  “我們一家人都從事設計工作,我先生負責設計冬奧會獎牌,春節我們兩個人在家裏趕工。疫情減少了親友間的聚會,我們用工作填滿了這個特別的春節。”賀陽説。

  2008年北京奧運會,賀陽如願讓靈動的祥雲圖案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2022年北京冬奧會,在設計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獨具中國水墨畫韻味的筆觸勾勒出連綿的雪山,再次將傳統文化和冰雪運動巧妙融合。穿越時空,年輕人與傳統美學的共鳴,在這一刻被喚醒。

中國人的故事 | 他們創造冬奧場館裏的“暖和光”

  如今,國風國潮是最受年輕人們歡迎的時尚表達之一。無論是將漢服作為日常穿搭,還是將古韻古樂與流行音樂結合加以改編,歸根結底都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嚮往。“近幾年來,我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愛上傳統美學,這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漢服、國潮,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回望。不光是滿足個性,將傳統文化進行創新轉化的過程,更加深了年輕人對於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就像這次冬奧制服的核心圖形——賽區山形,我們想表現的不只是山水本身,更是一種博大包容、仁者之風的情懷。講好中國故事,不光是用文字去表達,還能通過意象、通過設計來體現。”賀陽説。

  冬奧大幕即將開啓,當身着“天霽藍”的志願者穿梭在賽場時,當身着“霞光紅”的工作人員用熱情打破冬日的冷寂時,那閃耀的文化自信之光,輝映於心。

  “賽場上,0.01秒的差距也許來自服裝和裝備的不同”

  人類對速度的追求從未停止。

  2000年悉尼奧運會,伊恩·索普穿黑色連體緊身泳裝,宛如碧波中前進的鯊魚,劈波斬浪,一舉奪得3枚金牌,他身穿的鯊魚皮泳衣從此名震泳界。

  同樣的法寶也出現在冬奧賽場上。

  1974年,瑞士選手弗朗茨身着創新連體速滑服進入賽場,這位平時名不見經傳的選手竟滑進了前8名。自此,能夠有效減小風阻的連體速滑服風靡世界。

  2004年索契冬奧會上,短道明星查爾斯?哈梅林在男子1500米比賽中,身着根據空氣動力學設計的連體服氨綸緊身衣,一舉奪冠,再次讓世界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追逐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奧運紀錄的一次次刷新,離不開運動員的努力與天賦,也離不開硬件設施的加持。運動員的“戰袍”早已不只是一件衣服那麼簡單,更是科技實力的體現、綜合國力的縮影。

  在北京服裝學院的國家冬季運動服飾裝備研發中心裏,國家體育總局備戰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中國冰雪科學家劉莉正在與師生們一起,研究一種新型的短道速滑服裝面料。運動員們在做最後的衝刺訓練,劉莉和她的團隊也進入了比賽服的最後設計調試階段。

中國人的故事 | 他們創造冬奧場館裏的“暖和光”

  短道速滑項目是中國隊的優勢項目,這支隊伍被稱為“王者之師”。2002年的鹽湖城冬奧會,中國選手楊揚在女子500米短道速滑決賽中勇奪冠軍,為中國實現了冬奧金牌“零的突破”。2010年温哥華冬奧會,中國女隊更是包攬了女子短道速滑比賽全部金牌,創造了歷史。比賽中,運動員滑行時速超過50公里,如風一般飛馳,決勝在秒的千分位。戰術千變萬化,運動員位置排列密集,極易發生肢體衝撞,因此對服裝要求極高,既要減小阻力,又要解決防切割問題。

  探索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我國冰雪運動起步較晚,大部分運動員裝備依靠國外進口。隨着中國成功贏得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權,大眾冰雪運動時代宣告開啓,冬季運動基礎設施逐步完善。“2020年,國家體育總局出資建成體育風洞實驗室,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歷年品牌贊助、海外定製的一批比賽服拿過去進行測試。”劉莉説。現實的結果擺在眼前,國外的供應商並沒有把最好的科技應用在中國運動員的比賽服中。在這種情況下,科研人員們下定決心,一定要自己掌握核心技術,一定要自己解決關鍵難點。

  突破研發困局的第一步,是要建立系統性的研發體系,這需要各個單位羣策羣力。清華大學、武漢體育學院做服裝的減阻機理設計,東華大學做減阻面料設計,廣東德潤紡織有限公司負責織造面料,安踏(中國)有限公司負責進行整體服裝製作,北京服裝學院執行風洞測試與效果反饋,並進行比賽服整體功能設計,整體研發鏈條形成上下游緊密的合作關係。劉莉介紹:“風洞測試極其耗時,總測試時長超過900小時,科研人員要花費2-3倍的時間在測試上。白天,運動員們需要進行風洞訓練,所以服裝風洞測試大多數在夜間或休息日進行。參與測試的工作人員以女性居多,雖然看起來瘦瘦小小,但扛起比自己還要高的人台來,毫不猶豫,説走就走。我們常説這是腦力和體力的雙重鍛鍊。”

中國人的故事 | 他們創造冬奧場館裏的“暖和光”

  2021-2022中國杯速度滑冰精英聯賽中,中國運動員高亭宇以33.83秒刷新了本賽季速度滑冰男子500米世界最好成績。傲人紀錄的背後,科技的助力不容忽視。為製作高亭宇的賽服,從模型入手到面料製造,劉莉和科研團隊曾經對比過56種服裝結構,單是帽型就做了21種,篩選出最適合中國運動員技戰術特點的比賽服結構,經風洞測試將阻力下降超過了10%。

  “在冬季競速類比賽中,0.01秒就可以決定一塊金牌的歸屬,這0.01秒的差距也許就來自服裝和裝備的不同。”這是劉莉與科研團隊的堅持,也是奧運精神的另一種解讀。“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意味着永不滿足、勇攀高峯,也意味着征服自然的束縛、爭取更大的自由。以科技換時間,當科技之光閃耀冰雪賽場,世界將感受到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脈搏。當科技元素融入全民冰雪運動,大眾燃情參與,“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的目標,將從願景走向現實。

中國人的故事 | 他們創造冬奧場館裏的“暖和光”

中國人的故事 | 他們創造冬奧場館裏的“暖和光”

  冬奧聖火即將在“雙奧之城”北京點燃。“兩個奧運”的背後,我們看到了時代的飛速發展,祖國的日益強大。弘揚奧運精神的路上,無數普通人都在散發着光亮。他們創造冬奧場館裏的“暖和光”,他們的付出匯聚成這座“雙奧之城”最樸實動人温暖的煙火氣,他們,是這座“雙奧之城”的底氣和信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6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人的故事 | 他們創造冬奧場館裏的“暖和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