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證明跟別人沒不同 不喜歡“獨臂”兩個字

13歲的張家城是廣東雲浮的一名初一學生。5月30日,他應邀去珠海觀看一場籃球賽。比賽間隙,幾位球員邀請他單挑。這段視頻被現場觀眾傳上網,經庫裏、利拉德、塔克、易建聯等球星轉發後,瀏覽量超過千萬,引發了網友對“獨臂籃球少年”的圍觀。

張家城在家裏二樓做體能訓練。新京報記者王金淼 攝

這是一場特別的籃球單挑。張家城左手掂着籃球,緊盯着高出一個頭的防守球員,從三分線外一個單手背後運球,虛晃向左跨步,轉身後仰跳投籃,他右臂半截空蕩蕩的黑色衣袖隨身體揚起擺動,球中了。

張家城是廣東雲浮高村鎮中學的一名初一學生。5月30日,他應邀去珠海觀看一場籃球賽。比賽間隙,幾位球員邀請他單挑。這段視頻被現場觀眾傳上網,經庫裏、利拉德、塔克、易建聯等球星轉發後,瀏覽量超過千萬,引發了網友對“獨臂籃球少年”的圍觀。

隨之而來的媒體、球館和網紅公司打破了這家人平靜的生活。張家城收到了球鞋、簽名籃球,參觀了廣東宏遠籃球俱樂部,註冊成為了廣東省青少年運動員,他似乎離自己的籃球夢想“靠近了一點”。

但這一週裏,密集的採訪卻讓這個13歲的少年一度崩潰“哭了”。他每天上課和固定的練球時間被採訪侵佔,練球時也被打擾,有人甚至走到籃板下,湊近猛拍正和同學打球的他。

帶上“獨臂籃球少年”標籤的視頻和文章熱度居高不下。但張家城更希望被稱作“籃球少年”,“不喜歡‘獨臂’那兩個字”。

“我只想證明我跟別人沒有不一樣,我會努力地練籃球,生活中的事情都會去努力去做好。”

猝不及防走紅

5月30日,張家城受邀去珠海一家球館觀看籃球賽。去年,他打球的視頻曾在當地電視節目上播出,在當地籃球圈小有名氣。

接觸籃球的兩年裏,他在手機上看了不計其數的籃球賽視頻,現場看球賽還是頭一遭,熱烈的氣氛讓他感覺很不一樣,“很興奮”。

球賽間隙,球員下場邀請他單挑幾局。防守隊員站在面前,塊頭比他大得多,他感覺有點緊張,“他們蠻厲害的。”

他失誤了幾個球,運球時掉球和投籃沒進的情況都有。直到找到了運球的感覺,他的緊張心情才消失了,“不用怕他們”。

觀眾拍下了他表現最好的幾個球傳上網。43秒的視頻裏,他熟練地單手完成了多種胯下運球和背後運球疊加動作,突進上籃,最快能在5秒內得分。有球員跑過來擁抱了他,他才反應過來自己贏了,“贏了當然開心”。

張家城在操場上打球。新京報記者王金淼 攝

他轉了其中一段視頻到自己的抖音和快手裏,寫道,“要更加的努力”。

5月31日,常和他打球的同班同學黃景昊,跑去他家找他一起練球,黃景昊説,“家城你好厲害哦,成網紅了。”

在張家城看來,網紅代表着有很多粉絲的意思,他嘴角上揚,“會有點開心”。

走在廣東雲浮的小鎮街上,認識他的人越來越多。提起張家城,大家總會接上一句,“籃球打得很好的那個男孩”,他走在路上,會收到陌生路人的一句“加油”“打球挺不錯的”。

NBA球星庫裏在社交平台轉發了張家城在珠海打球的視頻,“這個孩子是誰?請幫我找到他!繼續努力吧,別讓任何人對你説不行。”

NBA球星塔克也在社交平台發聲:“感謝這位中國少年的堅強,希望你能每天堅持訓練,説不定會成為一位很好的運動員。”還給他抖音留言:給我你的碼數,我送一雙簽名球鞋給你,希望你繼續加油!

張北海卻對兒子的走紅感到有些猝不及防。平時沉寂的手機,從6月1日開始不停震動,大多是全國各地的媒體來電尋求採訪,最多時一天能有四五十個電話,“接不過來”。

張家城一家平靜的生活從此被打破。一波又一波媒體、球館和網紅公司找了過來。張北海在鎮上開了一間石材店,除了石板和機器,狹窄的過道坐滿了人。張北海沒法出門工作,夫妻倆不善言辭,燒了一壺又一壺水,招待來訪者,隔一會兒説一句,“喝茶,喝茶,天氣太熱了。”

張家城放學回到家,倒上一杯茶水,用粵語問爸媽什麼情況。有人用普通話喊他,他微微點點頭,沒什麼表情,右臂夾起籃球,左手端上茶杯,往二樓走。

路過的鄰居們起初都好奇地站在門口路邊瞧,問幾句情況。一位鄰居説,從沒看到這麼熱鬧的情況。“最多的一天中午過來吃飯的有兩個包間,一間七八個人。”一位開餐館的鄰居説。

出名後的一週裏,張家城和學校的籃球隊友會在上課時間被安排一場“友誼賽”。“有時是語文課,有時是數學課。”一位同學記得,他問過張家城覺得采訪煩不煩,他沒説話。

“訓練的時間比以前少了,學習沒有以前那麼集中注意力,會想着打球的事情。”張家城坦言。

幾個跟拍的人直接闖進球場三分線內,緊跟着張家城拍攝。無人機飛在操場上空,課間的四層教學樓走廊站滿了圍觀的同學。

張家城在操場投籃。新京報記者王金淼 攝

鏡頭一路跟拍,張家城走進教室,他走出教室;他走過小鎮商鋪,門口站着圍觀的居民;他步子越走越快,右臂袖子甩得飛快;他回到家顧不上摸摸趴在門口的狗狗,跑上二樓客廳準備關門練球。

往常父母和弟弟很少上去打攪,“一上去他就馬上會停下來練球”,張北海説,但這次,帶着攝像機的人跟着衝了上去。

“有天晚上他在房間裏哭了。”張北海説,密集的採訪讓張家城一度情緒低落,張北海夫妻才發現,“他的心理壓力這麼大。”

“會有點枯燥,不會辛苦,就練、練”

張家城是在5歲時失去了右手臂。當時他剛在雲浮市區上完幼兒園小班,到外婆家過暑假。外婆家在鎮上開着一間榨油坊,榨油的機器一整天都開着,大人忙活的時間,他把右手伸進了機器裏。

母親譚妙玲記得,兒子幾乎沒有哭,大人在他面前流淚,他還小大人似的説,“不要哭,我的手會長出來的。”

將近一個月時間,張家城都住在醫院,右手臂被包住。譚妙玲給他拿來筆和紙,等大家離開病房了,他才用左手拿筆畫畫,畫完了就藏起來不給別人看。譚妙玲偷偷看到,他畫了花、動畫片裏的動物。他之前就愛畫畫,也是畫這些,只不過是用右手執筆。

5歲的張家城變得不愛説話,譚妙玲只能待在家裏多陪陪他。他不適應用左手吃飯,五個手指握住勺柄才能舀起來。譚妙玲説,“一般事都讓他自己學,我們不怎麼幫他,遲早他都要習慣的。你不可能一天到晚跟着他,他會長大,他會出去。”

對張家城而言,出意外時他還太小,他在記憶的開始就失去了右手。夏天都穿着長袖,他接受了自己“和別人不太一樣”,右手成了這一家人都不會談及的話題。

五年級時,張家城和來自各個村小的同學到高村鎮中學讀書。新同學會好奇,他們直接問,“你的右手怎麼了?”張家城總沉默,很久不發一語。有同學看他背書包吃力,會上前幫他拉一把,他都會馬上走開,自己慢慢背上,他幾乎從不向別人求助。

幾乎所有的任課老師見到這個內向的“獨臂少年”,都會給予特別的關注和照顧。體育老師劉炳蘭回想,當時的“特殊照顧”似乎反而適得其反。

在五年級的體育課上,同學們跳繩時,劉炳蘭考慮他做不了,主動説讓他可以在旁邊先觀察一下,以後做一些腿部練習,“他站在邊上低着頭,不吭聲,可能會有點自卑,別人都能做,他做不了。”

兩年前的暑假,張家城第一次接觸籃球,是在鎮上一場公益籃球培訓上。他和黃景昊等幾個同學都報了名,才回家告訴了母親譚妙玲。

暑假培訓前,譚妙玲給組織培訓的政府部門和教練都打了電話,擔心兒子能不能打籃球,“如果去培訓時才發現不能打,被教練喊回家,這樣更受傷害。”説明兒子右手的情況後,“都説沒問題,可以打籃球”。

當時的籃球教練潘偉琨調整了訓練計劃,由他帶着張家城練。他把必須要雙手完成的籃球動作都取消了,能用一隻手完成的才保留下來。

2018年暑假,剛接觸籃球時的張家城,教練在教他動作。受訪者供圖

譚妙玲起初還是不太放心,偷偷去學校看過幾次。見他們練一會兒後幾個夥伴會湊在一起玩,她才放心。有幾天天氣太熱,她問要不要今天不去練球,張家城搖頭。

潘偉琨記得剛見到張家城時,20多個同學跑完步回到球場,五年級的他站在最邊上,“眼神怯怯的,也不講話,挺膽小和內向的”。

一開始練的是球感,單手拋一下球,接住,單手拿着球繞一下腿,再學一下投籃。球一拋上去,“它走哪裏我都不知道,很難把它控制好。”張家城回憶,他拋出的每個球掉下來,幾乎都會跑遠,他得全場跑來跑去撿球。有時撿得煩躁了,他太陽下呆站着過了幾秒,不想去撿球,看着一旁的同學在練習下一個項目。

“你不練,你就會更差,別人就會看不起你。只要練就不用害怕被人看不起。”張家城告訴記者,當時他對籃球還沒有這麼熱愛,他只是在重複做那些做不好的動作。

十幾天的訓練結束,譚妙玲給兒子買了個二三十元的籃球。張家城很開心,晚上都要抱着籃球睡覺,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摸籃球。

在之後的一年裏,他一直在練運球、投球。和同學打比賽間隙,他會在兩個球場中間的位置,來回練習運球的幾套動作,除了喝水,幾乎沒有離開過籃球。班主任黃柳紅記得,放學後同學們練完球休息了,他一個人還在籃板下練球,“他很刻苦”。

球場上運球要能過人成功,控球得穩,運球速度得快。潘偉琨説,對於只用單手運球的張家城,速度得練到是其他球員的兩倍,才可能實現差不多的效果。

缺失的右手臂給他帶來了諸多不便,投籃時,翻飛的半截袖子甚至會把球打偏方向。他的左手手指因練得太猛,時常會磨損出血,結成一個個厚繭。“會有點枯燥,不會辛苦,就練,練。”張家城説。

劉炳蘭再次在體育課上遇到張家城時,他上七年級了,變得開朗多了。她組織同學們做俯卧撐,正考慮要不要讓他在一旁學習,他主動提出,他能夠用單手完成俯卧撐。“他做得很標準,一看動作肯定有認真練過。”劉炳蘭説,“他的心態是比較好了,不會去在意這些東西。”

夏日週末的下午,張家城幾乎總是到球場最早的一個。他在家練球到2點就會出門,到太陽炙烤着的球場上,他把保温杯和毛巾放在一旁,球場開始響起“砰砰砰”聲。

抱着籃球的同學陸續加入,轉球分隊時,大家都想跟他一隊,他在隊伍裏打控衞,“家城太強了,他速度快,攔的時候我們不小心都會動作過大摔倒,做隊友就不用去攔截他。”

有時候,學校的男老師也會換上球服,加入他們。張家城踏着夕陽到家時,難掩興奮地告訴爸爸,“本來打完了,老師來喊我們打球,和他們打到這麼晚。”

“和比我厲害的人打才能進步。”他説。

“這個球就是他的命”

“砰、砰、砰”,籃球拍在地板上的聲音傳下來。

往常,這個聲音在中午和晚間都會持續一兩個小時,張家城在家裏二樓的客廳裏做運球和體能訓練。

張家城在家裏二樓的客廳裏做運球和體能訓練,滿臉是汗。新京報記者王金淼 攝

“他練球時都要鎖門,只有一起打球的幾個朋友可以進去,他説我們看着他,他不知道怎麼學動作。”母親譚妙玲解釋。

“他很愛練球,這個球就是他的命,一天沒有練球都不行。”譚妙玲説,只要兒子自己決定去做的事情,他都會用心去學。有時帶着他去親戚家做客,他都急着要回來練球。

去年春天開始,因為鎮上的兩個球場常常沒位置,張家城的同學就騎車載着他去3公里遠的老家村裏籃球場,在家時他就在客廳練球。

家裏二樓的客廳並不是一個練籃球的好場地。客廳不大,靠牆的兩排木質沙發隔出一米多寬的走道,牆上掛着電視,角落擺着冰箱和風扇。

起初籃球滿房間飛,“水桶、垃圾桶爛了好幾個”。父母有些反對,總唸叨,“你這樣鄰居要投訴你的,別把電視冰箱也砸了。”

樓板傳來的砰砰聲,幾乎從未間斷過一天。譚妙玲給他買了第一雙球鞋,花了五六百,叮囑他,“這麼貴的鞋,你一定要穿到過年。”過幾個月,那雙鞋磨破得不成樣子,他沒敢和爸媽提,“我們看到心裏很不是滋味,他爸就説省吃儉用也給你再買一雙。”

到六年級的暑假,張家城的籃球不再滿屋亂飛。他能在左手發球後,迅速到達球落地彈起的位置,接住球運往下一個點位。

要控住球,他得首先把左手的手臂力量練起來。他上網搜索訓練的視頻,照着練單手的俯卧撐和平板支撐,手機開着秒錶擱在地上,大滴的汗水順着臉頰滴落在地板上,形成一小灘水漬,橙色的長袖T恤被汗濕成深棕色,黏在身上。

張家城在家裏做單手平板支撐。新京報記者王金淼 攝

他跳起身,一把撈過搭在沙發上的毛巾,從額頭上下左右來回擦到脖頸,然後靠牆半蹲開始練習腿部力量。

休息時,他也會刷刷手機。他不自覺地會在搜索欄打出“庫裏”,詞條關聯出“尋找獨臂籃球少年”,他眉頭皺了皺,退出來又去庫裏微博,看了幾眼下面的評論,才又退出來點開視頻平台刷起來,平台推送的都是與籃球相關的短視頻。

他把手機放在窗台立着,拍下自己練球、打球的視頻。晚上練完球他會剪輯一下,看到做得不夠標準的動作細節,會繼續做一遍,再配上一句“籃球不是練一天兩天就可以變強的”、“初心不變,努力訓練”等文字,傳到視頻平台。這些話大多是他從網上看到記下,用以鼓勵自己,他也時常説給黃景昊鼓勵他練球。

他在快手、抖音兩個短視頻平台上有了近100萬粉絲。一開始收到的評論都是鼓勵的話,他“會有點開心,認識的人更多了”。慢慢他視頻下的評論裏也常有“獨臂”“一隻手也能打球?”之類的語句。“不喜歡‘獨臂’那兩個字。”他直言,“繼續努力,讓他們更加看得起自己。”

籃球夢想

張家城接觸籃球的這兩年,身邊人感受到,“他改變非常大”。

上學期,他主動舉手競選班長,也當了體育委員。這是他第一次擔任班幹部。班主任黃柳紅老師説,“我從來不覺得他膽小,他比以前更自信了,與同學們的相處也更好,很多同學看他打籃球,都很佩服,他號召力也會增強。”

“他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了,眼神很自信,可以打敗全世界的那個眼神。”潘偉琨教練看到張家城的視頻時,他翻出了兩年前的照片,“現在曬黑了,變瘦了,壯實了,能感覺到他對籃球的熱愛。”

張家城有了一羣因球結緣的好朋友,“有不開心的事情,打球打着打着就開心了”。他們會互相切磋球技。他會主動向投籃好的同學請教,在視頻刷到“飄逸”的運球技巧時,他會馬上拿起籃球練起來,等第二天去球場和球友實戰時,會展示給他們看。

張家城和小夥伴一起打球。新京報記者王金淼 攝

“據我觀察,同學們就是把他當成一個正常人來看待,可能這樣子,也是對他的一種尊重。”體育老師劉炳蘭説。週末和張家城打籃球的老師也説,“我們都得全力防守他,經常還防不住,和他對抗時,他左手能把我們大個子推開。”

張家城出名後,有鄰居會調侃,“可以讓家城賺錢了。”“他這麼小的年紀不是賺錢的時候,”張北海回道,“他好好讀書就行了,喜歡打球就打球了。”

父母對張家城最常説的,便是“你首先不要學壞,學習成績我們不會期望很高,只要一步步來。”譚妙玲説,“去年他成績進步了,還可以了,我們都比較滿意。”

6月4日,張家城完成2020年廣東省青少年運動員註冊工作,雲浮市中心體校也邀請他參加系統訓練。黃柳紅説,“我們和家長都有在幫他分析,他上體校接受正規的體育培訓,可能對他比較好,這也是他的愛好。”

體育老師劉炳蘭有不同的建議,“如果去普通高中的話,可能籃球提高會很慢,但興趣一直在,如果走職業化的道路,不一定能走下去。先把學習學好,以後才能有更多的選擇。”她強調,畢竟他才是個13歲的少年,未來的事情沒有人説得準,“先把這些東西暫時忘掉,做一個高村中學的普通的學生”。

潘偉琨教練表達了同樣的擔憂,單手打正式比賽會吃虧很多。“你防守時,他們專門進攻你沒手的地方;你跳起來接球,單手也很難接到,差別很大。”而當前提供給殘疾運動員的籃球賽項目,只有輪椅籃球和聾人籃球,這兩項張家城並不適合。

張家城尚未想清楚要怎麼選擇。但他的生活似乎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見到了自己的籃球偶像易建聯,在廣東宏遠隊體驗了一把職業籃球運動員的訓練,還與宏遠新鋭徐傑現場“一對一單挑”。他感覺離自己“成為職業籃球運動員”的夢想“更靠近了一點”。

但他尚未參加過任何專業比賽。他覺得自己“水平蠻菜的,訓練強度也不夠,會想到自己要更加地努力才行。”他希望能和自己的另一位偶像,NBA球星歐文一樣,控球練得更好,走出雲浮,“可以跟更厲害的人打更多的比賽”。

張家城也希望生活迴歸平靜,沒有媒體採訪,沒有人跟拍,他能自在地和小夥伴練球,球場外的觀眾偶爾會給他們幾聲歡呼。週末的時候買點涼粉回家,煮給同學吃。

有時,他會刷出其他獨臂籃球愛好者的視頻。他會看看他們打得怎麼樣,點讚道,“有些蠻厲害的。”他在評論裏寫,“加油,一起努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427 字。

轉載請註明: 想證明跟別人沒不同 不喜歡“獨臂”兩個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