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改名《憫農》,作者憑此詩出名,當官後曾送美人給劉禹錫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文|野史日記一首小學課本里的詩句,深深的刻在每一位讀過小學的人心中,就拿野哥自己來説,眾多古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文|野史日記一首小學課本里的詩句,深深的刻在每一位讀過小學的人心中,就拿野哥自己來説,眾多古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朗朗上口的《憫農》不知道教育多少人。很多人從孩童時就是從這首詩接受啓蒙的,勤儉節約,愛惜糧食,從此秉持一生。今天我們就説説《憫農》背後的故事。
三春不如一秋忙 鄉里鄉親一家人 俗話説 “遠親不如近鄰”。 在舊時農耕時代的中國鄉村, 每逢 “三秋大忙” 季節, 此時各種莊稼此起彼伏相繼成熟, 而各種冬季作物又要忙着搶種, 各家各户的勞
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左河水《秋分》《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9月22日21時31分標誌着秋季已然過半晝夜均而寒暑平的秋分將至“一夜冷一夜”“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分過後晝漸短而夜漸長晝夜
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隨着年紀的不斷增加,身體越來越不如從前,疾病也越來越多。很多人至此才感到遺憾,為何自己年輕時沒有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為何好不容易退休了,該享受天倫之樂了,卻又被疾病所纏身!其實,這所
近日,共青團中央發起的倡導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帶動大家珍惜糧食、吃光盤中的食物的“光盤行動”成了CNN等外媒對準的目標。 8月28日,CNN發表一篇標題為《在專制的中國,餐飲自由是一種奢望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作者竟然是個奸官!文/炎炎談歷史小時候大人常常用一首詩來教育我們愛惜糧食,那就是《憫農》,或者很多孩子學的第一首詩就是它。大家都認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作者肯定是體諒民間百姓
唐朝時,亳州出了一名大詩人,名叫李紳。李紳自幼好學,二十七歲中了進士,皇帝見他學識淵搏,才學出眾,招官翰林學士。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一屆
我是七哥。李紳,算是典型的士人大夫代表了,青年奔波,同情底層農民;跟隨李黨得勢,治理地方,百姓流傳有李紳的酷吏名號,但沒有李紳貪腐的傳言。説起李紳,他的憫農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四海無閒田
在羣星燦爛的唐朝詩人裏,若論哪位“名家”,常讓人有“人設崩塌”之感。那當屬以“憫農”著稱的李紳。 李紳,中唐“元和三子”之一,白居易劉禹錫的至交好友,“新樂府運動”的先驅。但他在唐朝詩壇最濃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