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生而食,非為食而生。一日三餐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很多孩子在吃飯的問題上卻常常讓家長頭痛不已。
昨天端午節,帶着老公孩子回孃家過節。姐妹們都回家了,很是熱鬧。
中午,大家圍坐在桌子前,一邊享受美味的端午大餐,一邊和姐妹們閒聊。正當大家聊得開心,三姐的媳婦帶着孫子從隔壁桌過來,對三姐説:“軒軒不吃飯,非得奶奶喂。”
三姐一聽,還不得了,孫子只要自己餵飯,那還不得馬上接過飯碗?可是,小傢伙並不願意老老實實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吃飯,圍着桌子轉起了圈兒。三姐端着碗在後面追,我們看不下去了,讓三姐不要追着喂,可三姐無奈地説:“不追着喂,根本就不吃。他媽媽就不會將就他,常常都吃不飽飯。”
那如果給三餐一個儀式,會不會不一樣呢?
德國兒童心理專家、心理學碩士梅蘭妮·葛列瑟,聯合幼兒教育學校創始人艾克·霍佛曼出版的《孩子需要家庭儀式感》一書中指出:“用餐時間對一個家庭來説,是最適合用來實施全家性的儀式了,但前提的是所有人都一起用餐才行。”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和家人一起用餐的次數會影響到家人的健康和體重。那些每天都在家共進晚餐的人,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不會有肥胖的問題。這個數據關注的不是食物的質量,而是一起吃飯時運用家人所信賴的儀式帶來的平靜和安全感所產生的影響。
餐桌禮儀對每個人來説都不陌生,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在餐桌上有好的表現,但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得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需要有規範的家庭餐桌禮儀。
比如飯前洗手,家人們都要有固定的座位,吃飯的時候得做到自己的位置上;再比如嘴裏有東西時不要説話,每個在準備用餐和收拾餐桌時,都有各自固定的工作。
其次,幫助孩子用餐。
想要孩子在餐桌上表現優秀,避免吃得亂七八糟,就需要注意給孩子食物的方式。如果給孩子吃麪食,那就把面剪小一點,孩子就可以用湯匙吃而不會灑得到處都是;如果湯有點濃度的話,孩子吃起來就會比較容易一些。
刻意地訓練,能夠幫助孩子一天天地完美使用餐具,讓他獲得更多的自信和快樂。
然後,固定用餐時間。
按時就餐是保證身體健康的前提,當父母都遵守了固定用餐,即使有特殊情況也不要延遲太久,那麼孩子就會也習慣定時用餐。
如果想要孩子認真吃飯,在兩餐之間不要讓孩子吃太多零食,特別是吃飯之前。當然,如果孩子真的很餓,那麼也可以給他一些健康的食物,比如水果、蔬菜或者全麥餅乾等。
最後,設定一個髒髒日。
如果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孩子的餐桌禮儀還是需要再加強,那麼就可以試着和孩子約定一個“髒髒日”,也就是每個月有一天所有的人都可以用他想要的方式吃東西。比如用手抓食物,比如邊吃飯邊説話等,如果他喜歡,也可以一邊吃東西一邊發出聲音。
與“髒髒日”相反的,也可以約定一個“騎士日”,這天只能用手吃飯,而且説話的方式還要像騎士一樣。
除了約定的這一天,其餘的時間都必須得嚴格遵守餐桌禮儀,慢慢地“髒髒日”或者
“騎士日”都會變得多餘,因為被允許的行為很快就會失去吸引力。
如果孩子沒胃口,這個儀式還有用嗎?
孩子沒胃口常常是因為疾病或壓力,對成人來説偶爾吃少點並沒有關係,但孩子就不一樣了,如果孩子有一段時間幾乎什麼都不吃,那就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了。
作者指出首先就必須要找出孩子沒胃口的原因,再根據孩子的喜好準備一些“彩色的食物”,比如在煎餅或者餅乾的麪糊里加入孩子喜歡的顏色,或者在孩子的餐盤上擺出各種有趣圖案都是很不錯的方法。
“民以食為天”,從小教會孩子有良好的一日三餐禮儀,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對孩子一生的影響都十分重大。
在速食、外賣滿天飛的情況下,讓孩子認真吃飯,能夠有力地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而健康的身體才是生活幸福,快樂的基本前提。
願我們都能好好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