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生而食,非为食而生。一日三餐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很多孩子在吃饭的问题上却常常让家长头痛不已。
昨天端午节,带着老公孩子回娘家过节。姐妹们都回家了,很是热闹。
中午,大家围坐在桌子前,一边享受美味的端午大餐,一边和姐妹们闲聊。正当大家聊得开心,三姐的媳妇带着孙子从隔壁桌过来,对三姐说:“轩轩不吃饭,非得奶奶喂。”
三姐一听,还不得了,孙子只要自己喂饭,那还不得马上接过饭碗?可是,小家伙并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吃饭,围着桌子转起了圈儿。三姐端着碗在后面追,我们看不下去了,让三姐不要追着喂,可三姐无奈地说:“不追着喂,根本就不吃。他妈妈就不会将就他,常常都吃不饱饭。”
那如果给三餐一个仪式,会不会不一样呢?
德国儿童心理专家、心理学硕士梅兰妮·葛列瑟,联合幼儿教育学校创始人艾克·霍佛曼出版的《孩子需要家庭仪式感》一书中指出:“用餐时间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最适合用来实施全家性的仪式了,但前提的是所有人都一起用餐才行。”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和家人一起用餐的次数会影响到家人的健康和体重。那些每天都在家共进晚餐的人,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不会有肥胖的问题。这个数据关注的不是食物的质量,而是一起吃饭时运用家人所信赖的仪式带来的平静和安全感所产生的影响。
餐桌礼仪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在餐桌上有好的表现,但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得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有规范的家庭餐桌礼仪。
比如饭前洗手,家人们都要有固定的座位,吃饭的时候得做到自己的位置上;再比如嘴里有东西时不要说话,每个在准备用餐和收拾餐桌时,都有各自固定的工作。
其次,帮助孩子用餐。
想要孩子在餐桌上表现优秀,避免吃得乱七八糟,就需要注意给孩子食物的方式。如果给孩子吃面食,那就把面剪小一点,孩子就可以用汤匙吃而不会洒得到处都是;如果汤有点浓度的话,孩子吃起来就会比较容易一些。
刻意地训练,能够帮助孩子一天天地完美使用餐具,让他获得更多的自信和快乐。
然后,固定用餐时间。
按时就餐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当父母都遵守了固定用餐,即使有特殊情况也不要延迟太久,那么孩子就会也习惯定时用餐。
如果想要孩子认真吃饭,在两餐之间不要让孩子吃太多零食,特别是吃饭之前。当然,如果孩子真的很饿,那么也可以给他一些健康的食物,比如水果、蔬菜或者全麦饼干等。
最后,设定一个脏脏日。
如果我们已经很努力了,但孩子的餐桌礼仪还是需要再加强,那么就可以试着和孩子约定一个“脏脏日”,也就是每个月有一天所有的人都可以用他想要的方式吃东西。比如用手抓食物,比如边吃饭边说话等,如果他喜欢,也可以一边吃东西一边发出声音。
与“脏脏日”相反的,也可以约定一个“骑士日”,这天只能用手吃饭,而且说话的方式还要像骑士一样。
除了约定的这一天,其余的时间都必须得严格遵守餐桌礼仪,慢慢地“脏脏日”或者
“骑士日”都会变得多余,因为被允许的行为很快就会失去吸引力。
如果孩子没胃口,这个仪式还有用吗?
孩子没胃口常常是因为疾病或压力,对成人来说偶尔吃少点并没有关系,但孩子就不一样了,如果孩子有一段时间几乎什么都不吃,那就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作者指出首先就必须要找出孩子没胃口的原因,再根据孩子的喜好准备一些“彩色的食物”,比如在煎饼或者饼干的面糊里加入孩子喜欢的颜色,或者在孩子的餐盘上摆出各种有趣图案都是很不错的方法。
“民以食为天”,从小教会孩子有良好的一日三餐礼仪,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都十分重大。
在速食、外卖满天飞的情况下,让孩子认真吃饭,能够有力地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健康的身体才是生活幸福,快乐的基本前提。
愿我们都能好好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