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開國大印出自誰手,你知道嗎?新中國第一印不為人知的故事

由 納喇曉枝 發佈於 奇聞

大家好,我們的小鬍子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最近“工匠精神”一詞非常熱門,其發源自日本,主要説的是一輩子做一件事、把那件事做到極致的精神。
哪怕所做之事再平凡、再不起眼,可貫徹一生、甚至往往是代代相傳地做到極致,就是登峯造極的境界。
做傢俱,哪怕是人數寥寥的小團隊、完全不用任何機械設備協助生產,其製造的傢俱依舊能熱銷全球、質量足以百年相傳。
做壽司,有“壽司之神”之稱的小野並沒有什麼秘訣,就是誠心、踏實。幾十年如一日的早起,前往生鮮市場採購最高品質、最新鮮的食材;為了保護捏壽司的雙手,哪怕睡覺也要戴着手套。
煮飯,一輩子鑽研煮飯的秘訣,水、米和時間的簡單搭配,卻有着無數種可能性、和口感最佳的黃金組合。連吃米飯的“老祖宗”中國人都要向這位“煮飯仙人”討教煮飯的技法。
很多人對這種一輩子做一件事的“工匠精神”並不看好,他們認為一輩子時間只做一件事太浪費青春、浪費生命、浪費自己無限的可能性。
但事實呢,絕大多數抱有這類想法的人,最終卻是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氣來,放棄了自己的“詩和遠方”,只剩“眼前的苟且”。
誠然,生命的可能性是無限的,但我們的一生何其短暫,能全情奉獻、將本就如葦草般飄搖的生命投入一件事中,這樣的人是幸福的。
那些總想着自己啥都能幹的人,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一輩子連一件事都幹不好。全能的天才終究是少數,但即便是這種天賦異稟者,在特定領域的成就也不可能超過在這領域投入畢生精力的人。
對絕大多數人來講,“精騖八極,心遊萬仞”是渺茫不可求的,踏踏實實選一件事、用一輩子把它做到極致,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心神一貫,大道始焉”,説的就是摒棄多餘而不切實際的想法,做個一輩子的“匠人”,一輩子的“大師”。
“國之重器”
歷朝歷代,象徵統治者權威的印璽,永遠是權力中心的“國之重器”。封建時代用的是玉璽,而我們新中國成立時也鑄造了一枚開國大印,但一改之前的體制,用的是銅印。
新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有別於之前幾千年的封建體制,因此國家制度也要在開國大印上有所體現,其規制理所當然與曾經的玉璽大有不同。
開國大印是方形圓柄的銅印,印面邊長9、章體厚2.5、柄長10.9釐米,銅胎鑄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並且一改歷代玉璽的篆體,改用繁體宋字。
開國大印的整體造型嚴謹、厚重而有氣勢,刻印的字體雋秀而不失規整,展現了新中國傳承悠久同時煥發新生的面貌。之後中央人民政府頒發發令等都要加蓋國印,象徵着國之律法的執行。
當時這枚規制嚴整、氣勢不俗的開國大印,卻不是機器雕刻,當時沒有那麼先進的機械設備,全靠刻印匠一人的手筆。
這位負責鑄造雕刻開國大印的知名刻印匠就是張樾丞,開國大印不是他的成名作,卻是他一生最自豪、最用心的作品。
小村裏走出來的刻印匠
張樾丞是農村出身,從小就飽嘗生活的壓力。他只上過幾年村塾,算是略通文墨,但讓村塾先生都感到意外的是年幼的張樾丞就寫得一手好字,這可謂是無師自通,也為他後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14歲的張樾丞徒步跋涉,從河北省一直走到北京謀生。他身無所長,就是寫得一手好字,對於農村孩子來説他也多 認得幾個字,因此選擇去琉璃廠益元齋刻字鋪當學徒。
所謂工匠精神,那就是做一件事不把它簡單地當做職業、當做飯碗、當做謀生工具,而是把它看作是畢生的熱愛和值得奉獻與投入的事業。
如果張樾丞只是把刻印匠的活計當作是飯碗,那他斷斷沒法做到日後的成就。
年紀輕輕的張樾丞作為學徒工,吃苦耐勞不説,更是抓住一切機會努力學習篆刻技藝,趁着年少時候記憶力最好,張樾丞日夜揣摩前人印譜,吸收學習其精髓。
加上他本就寫得一手好字,長此以往張樾丞大有所得,無論寫字還是刻印進步都很大。
年滿18歲後,張樾丞正式出師開業治印,店號同古堂。那個年代並沒有太多的廣告宣傳,靠的就是硬碰硬的本事來征服客人,張樾丞的同古堂開業沒多久,他的精湛刻印本事就一傳十十傳百,在老北京口口相傳中攢下深厚的口碑。
張樾丞雖然年輕,但自小吃苦的他有着成熟的心智,並沒有因為自己的篆刻有口皆碑就開始驕傲自滿。張樾丞繼續着他的鑽研和精益求精,加上日復一日的篆刻實操,他的技藝甚至比幾十年老師傅都來得老練、更受顧客認可。
後來技藝精湛、刻印供不應求的張樾丞接下了一筆“大單子”——給宣統皇帝鐫刻八方印。八方印的成功更讓張樾丞名聲大噪,至民國年間,張樾丞已然成為篆刻界蜚聲海內外的泰斗級人物。
國印的份量
新中國成立時,需要作為法律威嚴象徵的開國大印由誰來鑄造,成了當務之急。
初步確定下開國大印是銅印後,各位治印大師紛紛推舉銅印篆刻第一人的張樾丞,而張樾丞也欣然應承下這份重擔。
他先是回家翻資料、找印譜,初步規劃好四張印樣,分別用隸、宋、漢篆、秦篆四種字體篆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張樾丞將印樣交給負責人審閲,一週後得到的答覆是偉人選定了宋體字的印樣,張樾丞本人更是高興極了。
“偉人這個人真了不起,歷朝歷代的國印都是篆書字體,他卻定為宋體。宋體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認。”
接下來就是正式鑄造和篆刻了,在那個沒有精密機械鑄造的年代,承接下開國大印這一“重活”的張樾丞絲毫不敢馬虎。即便他已是成名數十載的刻印泰斗,國印的份量依舊讓他心潮澎湃。
“新中國是法制社會,這印就代表了法律的重量,一筆一畫都不能出半點差錯。”
定模、化銅、澆鑄、打光、銼磨,最後再手工把做細的木炭磨光。
完成上述工序後,張樾丞再畫上原先定好的宋體字印樣,最後一刀一錐地仔細雕刻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這十五個字。
為了這枚開國大印,張樾丞先生傾注了自己太多的心血,但一貫低調的他甚至此後都沒炫耀過此事,以至於知道張樾丞就是開國大印篆刻者的人並不多。
而當時工作人員前來取印時一併給他帶來了高額的酬金,但愛國的張樾丞先生卻死活不肯收,他説能為國家雕刻開國大印已經是莫大的榮幸,要是收錢就玷污了這份心意。無奈,工作人員只好把錢又帶回去。
這國印的份量,也正是其上承載的工匠精神的份量。
誠然,當今我國的精密儀器製造之先進,別説是鑄造這麼一枚銅印,就是微米級別的精雕又有何難,“中國製造”四個字代表的質量和速度,足以讓全世界震撼。
“中國製造”從粗製濫造、假冒偽劣的代名詞轉變為世界領先的生產製造技術代表,這一天翻地覆的變化,離不開每個兢兢業業的製造業從業者傾注心血、奉獻青春。
無論是純手工鑄造雕刻開國大印的張樾丞,還是如今具備科學知識、藉助先進設備完成生產製造的新時代人才,中國的匠人精神從不缺乏、從未斷絕。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