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皇帝如何度過沒電炎炎夏日
夏天,熱浪襲人,酷暑難耐。做現代人挺好的,熱了把電扇打開,再不給力就打開空調吹吹,可是在古代,皇帝們是如何度過沒電的炎炎夏日呢?每到酷暑來臨,宮裏的能工巧匠就會想出種種辦法。這些傳統的方法雖然沒有現在的設備效果顯着,卻也是巧妙利用自然之物的奇思妙想。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揭秘皇帝們的納涼妙招!
建築的秘密
明朝以後的政府出台建築規制,“檐步五舉,飛椽三五舉;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這表面看似簡單的建築法式,裏面卻隱藏着奧妙。
那時人們已經善於運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説的太陽高度角,北京地區冬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為27°,夏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為76°),來設計出檐的角度。宮內的北房有了這個角度的屋檐,就能夠在夏至前後,屋檐遮陽;到了冬至前後,陽光滿室,使得房間內有冬暖夏涼之感。
沐浴消暑
沐浴消暑是最直接的降温方法,建於地下室的御用澡池,水温在夏天極為涼爽。直接泡個透心涼的澡別提有多舒適了,只是此法也只能換來短暫的清涼,不能久用。
林蔭消暑
宮裏營造人工陰涼的方法也不少。比如,屋檐前面懸掛簾子,一方面可以遮擋陽光,另一方面也可保持通風。簾子何時掛何時收,當然不是隨隨便便掛的,都有相關規定的。
簾子按照尊卑還有等級之分,最高級別是用斑竹、香妃竹編織的,飾有各種圖案,下等級別的是用葦箔編成的席子。道光皇帝曾在《湘簾》詩説:“一桁垂銀蒜,編成翠竹籮。篆煙留細處,草色看時多。月下纖無影,風前動有波。湘江遺趣在,夏永靜如何。”
大點的遮陽工程是搭涼棚,就是在宮殿頂上和院裏搭個頂蓋來遮蔽陽光。棚匠們用簡單的圓木作為支架,搭好後上邊鋪上葦蓆,並用繩子捆紮好。這種涼棚可卷可展,烈日當頭的時候展開遮擋陽光,早晚時再收起來通風。搭涼棚一般在陽曆5月份就搭上了。
古代的奢侈品——“冰箱”
清代的冰箱,這玩意估計比外國的冰箱發明還早呢,那時,不是一般人能買得起的。清代宮內儲存冰塊的器具被稱為“冰桶”、“洋桶”,樣式和功能類似於今天的冰箱,其多用名貴稀有的紅木、花梨木、柏木為內胎,也有用黃金、白銀為胎的。形制呈鬥狀,口大底小。蓋多采用很厚的木板,兩腰部都有銅環,方便搬運。有四條腿足,足下還裝有託,用來防止潮濕。這種宮廷“冰箱”比起現在的冰箱太過簡單,但是構造合理、實用。當時的“冰箱”主要有兩個用途,一個是用來冰鎮飲料和時鮮水果,因為箱體內採用鉛或錫為裏,能起到較好的隔熱作用,且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冰桶另一個用途是降低室內的温度。箱蓋上設有透氣孔,因此排出的冷氣還能起到“空調”的功效。
防暑利器——“冰盤風輪”
古代普通人家納涼一般都是用竹扇,但達官貴人家就有了罕見的依靠人力轉動的風扇。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繩索,由僕人拉動軸心上的繩索,扇葉就能旋轉,帶來習習涼風。
皇宮裏用的是更高級的降暑方式叫“冰盤”,效果絕對不遜於今天的空調。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放在一個大的陶器中,冰塊上放置一個可以旋轉的扇形道具。旋轉時,讓冷氣擴散到整個房間裏。此物堪稱古時的“空調”。
清涼牀品來助眠
玉枕接觸頭部,可以調節體温。玉石內豐富的礦物質和磁場,能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通百脈,助安眠!再配上玉席,皇帝們絕對可以安然入睡了。
另覓一片清涼地——“避暑山莊”
很多皇帝都修建了自己的避暑行宮,環境清幽、樹木林立,或建在山間,或建在水邊。大自然清爽的氣候才是最舒適的,尊貴的皇帝們常常在這兒忘記了夏天的煩熱!清代從康熙皇帝以後,歷任皇帝每年夏季都會離開故宮到頤和園、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去避暑消夏。
皇帝們巧妙的避暑妙招,也無處不體現了我們祖先們的智慧!回想現在,我們能享受空調的涼爽,冰鎮水果和飲品的暢快,聽聽美妙的音樂,夏天還是很美好的。就讓我們一起忘記夏季的煩憂吧!
古代帝王如何用美女消夏解暑
小周後酷愛綠色,無論梳妝打扮,還是行動起居,都“綠”成了“化不開”。每到盛夏,南唐宮中,綠意濃,春意更濃,李煜最喜歡的,就是醇酒婦人,還有他那一筆絕妙的詞令。
盛夏難捱,古代帝王也無法倖免。漫漫長夜,既沒有冷飲,也沒有空調,在深宮裏一呆,可怎麼熬呢?其實,他們各有各的“玩法”。挑選三位著名的帝王及其身邊的美女,看看他們如何宮闈之中,快活地消夏。
先説吳王夫差和美女西施。南朝梁任在《述異記》中寫道“吳王三年築姑蘇台,圍牆綿延五里,宮妓千人。又別立春宵宮,為長夜飲,造千石酒缸……”看來,美人在側,夫差已經相當滿足了。為了應付江南酷暑,他很為自己的心肝寶貝廢了一番心思。其一,先在姑蘇城建“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天天和西施為“水戲”。大概,在水裏玩,多少能體味一絲涼意。其二,又建“館娃閣”“靈館”,這些豪華的設施,只供西施做表演歌舞。據説,西施善於跳“響屐舞”,裙袂生風,勾魂攝魄,於是,夫差慷慨地修了一道“響屐廊”——上鋪地板,下沉幾百口大酒缸,酷似現代巨大的音箱。這樣,在涼爽的地板上翩翩起舞,便可回聲連綿,樂音飽滿。
後蜀皇帝孟昶的寵妃就是著名的“花蕊夫人”。她原姓徐,也有説姓費的,祖居蜀地青城人。歌妓出身,善作詩詞,曾著《花蕊夫人宮詞》百餘首。可惜,紅顏薄命,一度淪為風月場中的歌伎,孟昶四處選秀的時候,把她弄進了皇城。孟昶絕對是花花公子,《新五代史·後蜀世家》裏説他“好打球走馬,又為方士房中術,多采良家子以充後宮。”恰巧,新進宮的徐小姐,也非常會玩。她的姿色和才藝令孟昶流口水,自此,兩人開始挖空心思,尋歡作樂。比如,種牡丹。孟昶四處選擇優良品種,命民間廣泛種植。還在皇宮開闢“牡丹苑”。他揚言“洛陽牡丹甲天下,今後,蜀地牡丹甲洛陽。再如培育紅梔子花兒。道士申天師進獻了一個稀有品種,只有兩粒花種。花色斑紅,花瓣六層,清香襲人。人們將其畫在團扇上,競相效仿。成都芙蓉盛開,沿城四十里,乃有“芙蓉城”。
另外,花蕊夫人還是烹調高手,她發明了“月一盤”,似乎就是今天“麥當勞店”薯片之類的玩意兒。還能別出心裁地製作了“緋羊首”。吃喝俱備,自然心情愉悦。為了避暑,這對發燒友親自主持,建造“水晶宮”。他們選擇一大片月白風清的湖面,在水上大興土,以極其珍貴的金絲楠木為棟樑,以海中的巨大珊瑚為門窗,再鑲嵌五彩珠翠,四周細紗高挑,花蕊夫人陪伴孟昶飲宴歌舞,頗為舒爽。
小周後,即南唐後主李煜的第二個老婆周薇(950—978年),錢塘人。她和李煜相識,年僅15歲。968年,小周後剛剛18歲,歡天喜地地嫁給了多才多藝的李煜。南唐滅亡之前,小兩口着實過了幾年聲色犬馬、花天酒地的好日子。小周後不但可以和皇帝寫詩作詞、唱歌飲宴,還抱着極大的“潔癖”到處薰香。她發明的“鵝梨蒸沉香”是顛鸞倒鳳的必備品,起碼可障蔽汗味,增加牀笫之間的浪漫情調,因其可刺激性慾,又名“帳中香”。小周後酷愛綠色,無論梳妝打扮,還是行動起居,都“綠”成了“化不開”。每到盛夏,南唐宮中,綠意濃,春意更濃,李煜最喜歡的,就是醇酒婦人,還有他那一筆絕妙的詞令。
漫漫長夏,依舊能千方百計地紙醉金迷。他們具備奇特的想像力,真是人才!
揭秘古代皇帝特製的四大噴血淫樂工具
説起來,中國古代皇帝大都後宮擁有三千佳麗,因此歷史上很少有不風流成性、荒淫無度的皇帝。皇帝面對三千佳麗,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如此這般地召幸嬪妃感到十分厭倦,於是,便千方百計地特別打造一些淫樂工具。
縱觀二千多年的帝王史,這些專為皇帝打造的淫樂工具千奇百怪,但是最讓人噴血的有四種:第一種是為選擇臨幸嬪妃的專有工具,名叫“羊車”;第二種叫做“任意車”,是隋煬帝寓性生活於娛樂之中的特殊工具;第三種是“骰子”。唐玄宗決定夜晚侍寢人選的特製工具;第四種叫做“綠頭牌”,是清朝皇帝選擇嬪妃同房的通用工具。這些都是具備特殊功能的裝備,都是皇帝喜歡的特殊淫樂工具,一旦擁有,便樂此不疲,即便是“明知花下死”,皇帝們也並不在乎。下面介紹的就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最讓人噴血的四大皇帝淫樂工具。
一、羊車:晉武帝為選擇臨幸嬪妃的專有工具
晉武帝司馬炎窮奢極欲,荒淫無度,一登龍位,即選徵天下美女以充後宮,結果先後竟然選徵了一萬多名宮女入宮。後宮有了這麼多的佳麗,晉武帝便把一門心思撲在女色上。這些美女無不玉骨冰肌,嬌柔美豔,令人消魂,竟讓晉武帝眼花繚亂,無從下手。於是,他靈機一動,發明了“羊車召幸法”,就是自己坐在羊拉的御車上,遊歷宮苑,不管走到了什麼地方,只要羊車在那個嬪妃宮前停住,就臨幸那個嬪妃。
整個後宮,就只有晉武帝這一個男人,那成千上萬的美女無不整日整夜地期盼着與晉武帝一度良宵。但是,大多數嬪妃對於侍寢只能抱以聽天由命、無可奈何的態度。當然,也有不少宮中女子對侍寢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以種種方式爭取侍寢,以圖獲得帝王的寵愛。於是,其中有些聰明的美女想出一個辦法,將竹葉子插在門口,地上灑了許多鹽汁。羊生性喜歡吃竹葉,又喜歡吃鹹的東西,因此就停下來不走。這些美女就得到了晉武帝惠顧臨幸的機會。
不久,宮裏的美女都知道了這個辦法,便紛紛仿效,以至於户户門前都插上了竹,地上都灑了鹽,誰知道羊比人還聰明,也變得刁猾起來,隨意地走隨意地停,不再被這些竹鹽所誘惑。美女們沒有辦法,只好聽天由命了。但是,晉武帝依然坐在羊車上,遊歷宮苑,日日笙歌,夜夜消魂,直弄得筋疲骨軟,身心衰頹。
二、任意車:隋煬帝寓性生活於娛樂之中的特殊工具
隋煬帝楊廣發明的這種“任意車”並不同於晉武帝的羊車。“任意車”是煬帝專門用來臨幸童女的小車。小車上暗藏機關,可以縛其手足,讓童女無法動彈。由於所縛童女一點也不能動彈,因而行幸時既可以毫不費力,還可以增加樂趣。
明代編著的《隋煬帝豔史》第三十一回就有關於隋煬帝得到此車後感到妙不可言的描寫:他就把一個只有十二三歲的名叫月賓的女孩子哄上了車,謊稱要陪她去各處遊玩。月賓不知是計,方才上去早有許多金鈎玉軸將她的手足緊緊攔住,煬帝看着大笑道:“有趣,有趣。今日不怕你走上天矣。”
隨將手來解她的衣服。月賓先猶不知,見煬帝來解衣,忙伸手去搪,卻哪裏動得一毫?這才心慌起來。煬帝見她這樣更覺歡暢,哪裏顧得她死活,便解了衣服恣意去尋花覓蕊,痛得月賓驕喘不遞,渾身香汗沾沾……此刻她“含顰帶笑,一段楚痛光景,就像梨花傷雨,軟軟温温,比昨夜更覺十分可人”。
更為殘忍的是,這個女孩子被蹂躪一兩個時辰後,“月賓抽出手來,便不管一二,竟連身子倒入煬帝懷裏説道:‘萬歲也太狠心,便不顧人死活。'”她在經歷瞭如此的折磨以後居然還能調情與賣乖,這確實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文字!有了這點乖巧,煬帝才會抱住她笑道:“顧了你的死活,朕的死活卻叫誰顧?”説完這些話,二人偎依了一會,方走下車兒,依舊同到繡闥中去玩耍。其實,這不過是隋煬帝蹂躪宮女一個普通的特寫鏡頭。
三、骰子:唐玄宗決定夜晚侍寢人選的創新工具
所謂侍寢,就是俗話所説的古代皇宮中嬪妃們侍候皇帝睡覺。這是嬪妃獲得皇帝寵幸的必由之途,也是皇帝與嬪妃們的寢宮之樂。古代皇帝后宮中的嬪妃眾多,也正因為嬪妃太多,皇帝為了決定侍寢人選,嬪妃為了邀寵爭幸,就發生了許多令今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傳説。
按説唐朝曾制定嬪妃陪侍御寢的順序制度,按照月圓月缺來確定。每月的前十五日為漸滿,後十五日為漸缺。所以從初一到十五就由地位低的輪到高的,十六到月底前則反由地位高的輪到低的。但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做皇帝時,這樣制度卻被他束之高閣,成為了過時的“黃曆”。他認為按照制度定規讓嬪妃侍寢了無樂趣,於是,他就想出用“骰子”來決定夜晚侍寢人選。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詩句。唐玄宗李隆基的後宮美女之多由此可見一斑。在楊玉環未入宮之前,唐玄宗還沒有專寵哪一個妃子。但是,面對那麼多嬪妃宮女,這位風流皇帝終日都要為為擇妃侍寢而勞神費力。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既輕鬆又方便的辦法,就是命人專門特製了一個骰子,用擲骰子來確定當晚待寢的嬪妃。以致於開元年間,宮人都將這種骰子稱作“媒人”。
相傳,骰子的發明人是三國時代的文學大家曹植,最初用來做占卜的工具,後來竟演變成唐宮中皇帝選妃的淫樂裝備。曹植髮明骰子時,骰子上的點穴塗的是黑色,而到了唐玄宗時已經描成紅色的了。唐朝詩人温庭筠的《新添聲楊柳枝詞》中就説:“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除了擲骰子來確定當晚待寢的嬪妃,唐玄宗還發明“蝶幸”法。他讓嬪妃們在頭上插滿鮮花,然後將親自捉來的蝴蝶放飛,這個蝴蝶停在誰的頭上,誰就能得到侍寢皇帝的待遇。另外,還有諸如讓嬪妃擲金錢的“投錢賭寢”法,誰先投中誰侍寢;使嬪妃競相撲捉流螢,以先得螢蟲者受幸的“流螢得幸”法;有向嬪妃發射香囊,以中者得幸的“香囊中幸”法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但這些選妃法都只不過是唐玄宗即興玩的遊戲而已。
四、綠頭牌: 清朝皇帝選擇嬪妃同房的通用工具
清朝時期,綠頭牌在皇宮內一般有兩種作用:一是選秀女,二是選嬪妃。清宮在挑選秀女時,這種綠頭牌子上一般要寫明這名女子的旗籍、父名、本人年齡等內容。如果這名女子通過了初選,就稱之為“留牌子”。
如果落選了,便稱之為“撂牌子”。而在平時,皇帝每晚召幸嬪妃時,同樣要用綠頭牌來決定。就是在皇帝晚膳時,總管太監要遞上擺滿寫着嬪妃名號的綠頭牌的盤子。皇帝要將一個綠頭牌子翻過來,翻到哪位嬪妃的綠頭牌子,就決定當晚召幸這位嬪妃。這就是許多清宮電視劇中所説的“翻牌子”。
據有關史料記載,每天皇帝晚膳時,凡是可以備幸的嬪妃,敬事房的總管太監都為她們的綠頭牌,放在一隻大銀盤中,準備晚膳時呈進,所以也叫做膳牌。
等到皇帝吃完晚飯以後,值班太監就舉着盤子跪呈在皇帝面前。皇帝若無所幸,則説:去。若皇帝有所屬意,即取牌翻過來。總管太監退下後,便把這個牌字交給負責此事的值班太監,這就是專門負責馱着妃子進御的太監。屆時皇帝先已躺在御榻上,被子下端散開。
馱着妃子的值班太監,待這名妃子把上下衣全部脱光,用大氅裹好她的胴體,背到御榻前,去掉大氅,妃子赤身裸體由被子下端逆爬而上,與皇帝交合。
在此期間,敬事房總管與值班太監都在窗外立候。如時間過長,總管太監則高唱:是時候了。皇帝如不應則再唱。如此三次,皇帝命值班太監進入寢處。
值班太監則從皇帝腳下把妃子後拖而出,仍用大氅裹好,馱之而去。然後,總管太監跪而請命道:留不留?皇帝如説:不留。總管太監就到剛才被臨幸的妃子住處,輕按其後股穴道,精液隨之盡皆流出。皇帝如説:留。總管太監則執筆記之於冊:某月某日某時,皇帝幸某妃。就此作為受孕之證明,以備日後查考。
如此這般一系列的過程,是清朝紫禁城宮禁中祖宗的定製。如果皇帝住在圓明園,那麼此類儀注就都臨時取消了,皇帝可以隨時臨幸皇帝心儀的嬪妃,如同一般人家。
可是綠頭牌呈御製度仍然照舊執行。由此可見,綠頭牌在後宮的招幸制度不可或缺,而翻牌子其實是皇帝為晚上臨幸嬪妃熱身的一種淫樂前戲。
重口味皇帝:沉迷姐弟戀 妃子比自己大17歲
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或作成化帝,明英宗長子,明朝第八代皇帝。憲宗於天順八年(1464)登基,初年為于謙平冤昭雪,恢復景帝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
在位末年,好方術,終日沉溺於後宮與比他大17歲的宮女萬貴妃享樂,並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成化二十三年(1487),萬貴妃去世,八月,憲宗過於悲痛而駕崩,時年41歲。葬於北京昌平明茂陵。
透過上述介紹,我們可以看出,萬貴妃在明憲宗眼裏地位至高無上,無人能比。是什麼原因使得明憲宗一生鍾愛大他17歲的萬貴妃呢?按説,在中國古代社會,封建帝王后宮佳麗三千、妃嬪無數乃是常態。作為後宮中的女人,要從眾多佳麗中脱穎而出,得到皇帝的寵愛,已是不容易做到的事,而要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並且還能獨受皇帝恩寵幾十年,就更是非常困難的。
然而萬貴妃做到了,這個生活在明英宗和憲宗時期的謎一樣的女人,留給了後世研究者無數的問號。她既沒有驚人美貌,也沒有顯赫家勢,更沒有花季一般年齡,她究竟憑藉什麼獨受恩寵二十年呢?
我們還是先從她的基本情況開始説起。萬貴妃(公元1430-1487年),小名貞兒,原籍青州諸城(今山東益都縣一帶)人,父親萬貴為縣衙掾吏,因犯法被流配邊疆。萬貞兒年僅四歲便被選入孫太后宮中,充入掖庭為奴。明憲宗朱見深兩歲時被孫太后立為太子,與此同時,時年19歲的萬貞兒做了他貼身侍女。
公元1465年,英宗皇帝去世,朱見深繼承了皇位,改元成化,成為明朝第八位皇帝。第二年,萬貞兒為憲宗生下一子,憲宗大喜,遂封萬貞兒為貴妃。可惜不到一月,皇子夭折,此後萬貞兒再無生育。
然而,朱見深傾其一生都對這個比自己大17歲的女人格外地寵愛和忍讓,一直到萬貞兒去世。明朝文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篇》中對萬貴妃所受的恩寵感慨道:“自古妃嬪承恩最晚、而最專最久者,未有如此。”
另外,有史料記載,年僅18歲的憲宗大婚不久,就撇下年輕貌美、才華橫溢的吳皇后,夜夜就寢於萬貞兒所住的寧貞宮,這足以説明萬貞兒在憲宗心中的地位。據清代張廷玉等人所修《明史》記載,經歷喪子之痛,萬貴妃開始對其他懷孕的妃嬪或已經降生的皇子大加謀害,而憲宗卻對這個女人無計可施,未加責罰,相反卻是一再的退讓。
明憲宗與萬貴妃的“姐弟戀”熱烈持久寬容到如此程度,不僅前無古人,也後無來者,不能不説是一種特例、一樁個案。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一,朱見深具有強烈的俄狄浦斯式戀母情結。
據正史記載,朱見深自兩歲開始就由萬貞兒陪伴。英宗土木堡之變之後被困瓦剌,朱見深的叔父趁機搶去皇位並罷免他的太子職位,從此他便跟隨萬貞兒住在後宮,直到英宗捲土重來。在朱見深這段人生中最黑暗最艱難的日子裏,萬氏一直守護在朱見深身邊,始終如一,不離不棄。
由於古代主子和侍女之間的特殊關係,萬貞兒在朱見深心目中就有了母親、姐姐兼情人的多角色的朦朧定位。這是憲宗朱見深一輩子對萬氏都非常寵幸的最大原因。畢竟人在最落魄最寂寞的時候,是最需要温暖需要呵護的,加上朱見深有些口吃和內向,總是萬貞兒在呵護與照顧。
明憲宗小時候的這種境遇,肯定會使他增加對萬貴妃的戀母之情、鍾愛之心。
其二,萬貞兒頗有長遠眼光懂投明憲宗所好。
萬貴妃儘管青春不再、貌不驚人,卻深諳男人心理、官場規則。由於萬貞兒對明憲宗從小就陪伴照顧長大,對朱見深的性格特點、為人原則一清二楚,即便是個性弱點也瞭如指掌,可以輕易地玩弄他於股掌之中,利用他來達到自己“擅寵”的目的;加上她在後宮多年,潛移默化參透了政界規則,把握和掌控一位比她小17歲的皇帝,能力手段都綽綽有餘。
古代皇帝入洞房時鮮為人知的私密習俗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台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這是北宋着名詩人蘇軾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春宵一刻值千金”,對於普天之下尋常的黎民百姓是如此,而對於那些“一朝選入君王側”皇后嬪妃也概莫能外。尤其是那些入選為正宮的皇后,更是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婚時刻的洞房花燭之夜。
一個美麗的女人進入皇帝的後宮而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與民間百姓結婚在程序上大體相同,一般也要遵守《禮記》中約定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親迎。不同的是,皇家的大婚儀式更為隆重和講究。被選為皇后的女方,也能接到皇帝派人送來彩禮,但皇帝絕不會親自去迎親,而是讓皇后的孃家人隆重地送上門。皇帝即便想多結幾次,也是不是那麼隨便的,要花大價錢的。
皇后與皇帝結婚時也要進“洞房”,但與民間洞房的習俗不一樣,皇后與皇帝結婚的洞房並不在皇帝自己原來的寢宮內,也沒有固定的洞房,一般都把舉行儀式的地方當作大婚之夜的洞房。
明清兩朝皇帝結婚一般在坤寧宮舉行。坤寧宮是皇宮中後三宮的第三宮,在明朝是皇后的寢宮,清朝時將東面兩間設為皇帝大婚時的洞房,西面五間則改為祭祀薩滿教的神堂。清朝皇帝大婚迎娶皇后的禮儀相當隆重,也極為講究。新婚的皇后要從大清門被抬進來,經天安門、午門,直至後宮。而一般妃嬪進宮,只能走紫禁城的後門,即神武門。
晚清貴為天后的慈禧太后,也未能從走大清門,這成了她心頭一生的痛。慈禧當初僅是嬪妃,1851年以秀女被選入宮,號懿朱紫,因得咸豐天子寵幸,1854年進封為懿嬪。固然母以子貴,親兒子載淳後來做了天子,但也改不變了她與咸豐的婚史。所以,後來,兒媳婦阿魯特氏,也就是同治的皇后,一句“奴才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的話,惹惱了慈禧太后。同治死後不久,慈禧便逼她自殺殉葬。
一、皇帝和皇后洞房花燭之夜,首先要做什麼?
皇帝和皇后洞房花燭之夜,必不可少的就是所謂的“合巹禮”,即民間所謂的“喝交杯酒”。行合巹禮後,下面該上牀了。但是皇帝當新郎官,那牀可不能隨隨便便就上的,要分先後順序的。唐朝皇帝納皇后入洞房是這樣上牀的:尚儀北面跪,奏稱:“禮畢,興。”帝、後俱興。尚宮引皇帝入東房,釋冕服,御常服;尚宮引皇后入幄,脱服。尚宮引皇帝入。尚食徹饌,設於東房,如初。皇后從者餕皇帝之饌,皇帝侍者餕皇后之饌。
而在清朝,皇后入洞房不久,皇帝亦身穿龍袍吉服,由近支親王從乾清宮伴送至坤寧宮。揭去皇后頭上蓋巾後,皇帝與皇后同坐龍鳳喜牀上,內務府女官在牀上放置銅盆,以圓盒盛“子孫餑餑”恭獻。這“子孫餑餑”是一種麪食,就是一種特製的小水餃。
然後設坐褥和宴桌,公主、女官恭請帝、後相對而坐,由福晉四人恭侍合巹宴。合巹宴上,帝、後對飲交杯酒。這時殿外窗前,有結髮侍衞夫婦用滿語唱《交祝歌》。合巹禮成,然後坐帳。晚上,內務府女官、福晉等侍候帝、後吃長壽麪。面吃完了,皇后按規矩先脱光衣服上牀,然後皇帝再脱衣上牀,這樣皇后與皇帝才能開始享受男女的魚水之歡。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早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此乃人生四大樂事也。但對皇后而言,大婚往往是一種政治婚姻,有時很痛苦,也很無奈,難以體會到洞房花燭之夜的魚水之歡。
天子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意思是老婆多多,後宮可供性交的美女多多。但是,固然天子有這麼多女人,一般一生也只能結一次婚,此即所謂“大婚”。不過,也有例外,假如天子離婚了,把應該成為皇后的老婆給廢黜了,有可能再結一次婚。如清順治天子,由於原配博爾濟吉特氏“與朕志意不和”,降之為靜妃後,他又與另一個女人結了婚,這後一女人便是孝惠皇后。天子身邊的嬪妃再多,也是享受不到結婚排場的。如順治天子,固然他敢把原配給廢黜了,但對寵愛無比的董鄂妃,也只能靜靜地“迎接”進宮,而不是“迎娶”,連冊封都不敢逾制,冊封時“不設鹵簿,不奏樂,王、貝勒、貝子、公等,不次朝賀禮”。所以,做天子的女人,除了皇后外,其他都是二奶、三奶的份。
皇帝找老婆與民間在程序上並沒有兩樣,一般也要遵守《禮記》中約定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親迎。不同的是,儀式更為隆重和講究。為了娶媳婦,天子也要給老丈人家送彩禮,但不是親身去,而是派適合的臣子去,也不會親身去上面迎娶,是老婆外家人送上門的。
這彩禮對天子的老丈人來説,是一份真正的厚禮。如在漢代,僅黃金要送萬斤以上。東漢桓帝劉志娶權臣梁冀的閨女時,照着孝惠天子納後的例子辦,“聘黃金二萬斤,納采鴈璧乘馬束帛,一如舊典”,禮金翻了一倍。實際上,在完成“六禮”的每一個過程中,天子家都要送彩禮。天子即便想多結幾次,也是不是那麼隨便的,要花大價錢的。
二、皇帝大婚的洞房是怎樣精心佈置的?
皇帝與皇后的洞房比尋常百姓家的要高檔豪華多了,但也不能免貼紅雙喜、喜慶對聯的習俗。洞房的主題也是大紅色,形成紅光映輝,喜氣盈盈的氣氛。牀前會掛“百子帳”,鋪上會放“百子被”,就是繡了一百個神態各異小孩子的帳子和被子;牀頭懸掛大紅緞繡龍鳳雙喜的牀幔,帝王之家也希望“多子多福”。隋唐時,皇宮大內的洞房不僅要鋪設地毯,而且要設置多重屏障,龍鳳大喜牀的四周有布幔,可見,當時皇宮洞房的私密性很好。皇后與皇帝的大婚自然沒有鬧洞房的規矩,但禮節是少不了的。
在清朝,洞房一般設在坤寧宮的東暖閣,牆壁都是用紅漆及銀殊桐油髹飾的。洞房門前吊着一盞雙喜字大宮燈,鎏金色的大紅門上有粘金瀝粉的雙喜字,門的上方為一草書的大“壽”字,門旁牆上一長幅對聯直落地面。從坤寧宮正門進入東暖閣的門口,以及洞房外東側過道里各豎立一座大紅鑲金色木影壁,乃取帝后合巹和“開門見喜”之意。
洞房內金玉珍寶,富麗堂皇。東暖閣為敞兩間,東面靠北牆為天子寶座,右手邊有象徵“吉祥如意”的玉如意一柄。前檐通連大炕一座,炕兩邊為紫檀雕龍鳳,炕几上有瓷瓶、寶器等陳設,炕前左邊長几上陳設一對雙喜桌燈。東暖閣內西北角安放龍鳳喜牀,喜牀上鋪着厚厚實實的紅緞龍鳳雙喜字大炕褥,牀上用品有明黃緞和硃紅綵緞的喜被、喜枕,其圖案優美,繡工精細,富貴無比。牀裏牆上掛有一幅喜慶對聯,正中是一幅牡丹花卉圖,靠牆放着一對百寶如意櫃。現在故宮開放了,有機會大家可以去看看這間天子的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