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現在的小學生最流行什麼,答案必須是陳奕迅的《孤勇者》。
《孤勇者》:兒童歌曲失聲
愛你孤身走暗巷 愛你不跪的模樣
愛你對峙過絕望 不肯哭一場......
《孤勇者》在小學生市場究竟有多火?
睡覺懶牀叫不醒?一首《孤勇者》讓孩子瞬間清醒。
成年社牛想和小學生套近乎?一句“愛你孤身走暗巷”暗號,必能俘獲小學生停駐的目光。
學校要辦文藝匯演?10個節目7個唱《孤勇者》。
孩子害怕拔牙?醫生唱《孤勇者》緩解情緒,聽完變得更勇敢了。
作文沒素材,憋不出金句?一首《孤勇者》填滿素材庫。
《孤勇者》既統治了小學生的音樂領域,也統治了小學生的知識領域,讓不少90後網友感慨:沉睡的《逆戰》記憶正在攻擊我。
曾經,張傑的《逆戰》一出,學校裏的暴風少年就閃亮登場。
從《逆戰》到《孤勇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曲記憶,為何小學生都在唱流行歌曲,是兒歌不香了嗎?
其實不是兒歌不香了,是孩子們越來越成熟,兒歌正在消失。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成熟,背後離不開短視頻和網絡平台的影響。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未成年網民達1.83億人,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為94.9%,超過1/3的小學生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
孩子們對音樂的認知基本都來自於短視頻平台,而這些以輔助畫面為作用的音樂,往往又是短副歌無限循環的形態出現,被動填鴨洗腦下,網上流行什麼,孩子們就唱什麼。
流行音樂佔據小學生的曲庫榜首,不僅是小孩子越來越成熟,更是兒歌的稀缺。
我們有許多耳熟能詳的兒歌,八十年代我們有《黑貓警長》《舒克與貝塔》等動畫同名主題曲,90年代後,我們有中國台灣引進大陸的《世上只有媽媽好》和《小螺號》,2000年之後,兒歌創作逐漸陷入疲軟。
除了《喜羊羊與灰太狼》少數動畫片仍在創作使用兒歌主題曲,其他則趨向流行音樂,比如《神兵小將》主題曲是王心凌《夢的光點》,《寶蓮燈》主題曲則是李玟的《想你的365天》。
中文兒歌失聲的原因多樣,有人才斷層、缺少足夠的曝光渠道等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收益太單薄,變現困難。
兒歌出版研究人員曾透露,國內消費者缺乏文化產品的版權概念,互聯網上大量可免費下載的資源,改變了目標消費羣體的購買意願,再加上兒歌演唱大多講究原生態,人工成本極高。
如果一張兒歌CD定價10元,半價賣給經銷商,出版社能回收5塊錢,5元中至少4元是成本,而這4元成本中,屬於創作者的酬勞最多5角,有的兒歌創作者甚至只能“義務勞動”。
微薄的收益讓很多音樂人逐漸放棄兒歌創作,因為兒歌不能帶來名氣,也不能帶來實際性的利益,那些堅持下來的兒童歌手,費心費力創作出來的兒歌又因為傳播渠道過窄、宣傳經費不足等原因難以真正浸入到孩子們之間。
流行歌曲受歡迎不是原罪,但孩子們若只能或只願意唱流行歌,就是我們的社會正在忽視兒童了。
《孤勇者》:孩子的英雄情結
兒歌市場需要關注,但《孤勇者》的爆火,有點兒不一樣。
《孤勇者》原是《英雄聯盟》動畫的BGM,如果説只是因為遊戲才走紅太過於片面,那它究竟為何能俘獲小學生的心呢?
武漢一所小學以徵文的形式,向孩子們進行了提問:
有同學説,喜歡這首歌是因為一句歌詞:誰説站在光裏的才算英雄,可以鼓勵那些處於低谷期的人們,給予他們奮鬥拼搏的力量。
也有同學説,聽《孤勇者》,會讓全身充滿力量,和國歌一樣振奮人心。
還有同學説,《孤勇者》能讓他和現實生活聯結,外賣小哥、母親和緝毒警察都是“孤勇者”,是沒有站在光裏的英雄。
或許有人看了會覺得這只是作文中的讚歌,不一定是孩子的真實想法,這樣想的人其實有一種高高在上的過來人刻板印象。
成年人看不起《孤勇者》,説:小孩子懂什麼音樂?
其實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懂音樂的人,成為童謠,本身就是對一首歌最大的肯定。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裏,一羣“問題少年”,因為馬修老師和他的合唱團,在音樂中找尋到了自我價值,得到了救贖。
可以説,音樂是叫醒靈魂的鬧鐘,音樂的力量,就是人類情感的力量。
看似已經被小學生唱爛的《孤勇者》,其實展現了他們內心的那份情感:英雄主義情結。
沒有一個人在小的時候,不崇拜過英雄,那是兒童時期對正義的渴望和對拯救的神往。
除了《孤勇者》,小學生還喜歡唱“乾坤撼動,一嘯破蒼穹”的神曲《踏山河》。
從《逆戰》到《孤勇者》再到《踏山河》,這些歌都充滿了敍事的熱血和戰鬥的英雄:
《逆戰》是千百熱血的戰士和捍衞世界的勇士,《踏山河》是孤身縱馬、殘騎裂甲的亂世英雄,《孤勇者》則從宏大的人物敍事,直接下沉到滿身污泥、深處暗黑的平凡英雄,這是孩子們對英雄定義的認知變化。
曾經眼中的英雄,是無所不能需要仰視的,現在孩子心中的英雄,則變成了一個個普通人。
《孤勇者》最膾炙人口的一句歌詞是“誰説站在光裏的才算英雄”,我們以為幼稚的孩子們,並不是什麼都不懂,他們在被敍事包圍的“故事型歌曲”中,能夠描繪出不向困難低頭的平凡英雄形象。
戰鬥、勇氣、不畏困難的向上精神,是完全符合兒童心理狀態的。
《孤勇者》在小學生羣體中傳唱,它的作詞者唐恬抗癌的經歷,也被很多小學生熟知,放在作文中當素材舉例。
曾寫出《體面》、《追光者》的唐恬,在29歲被確診為鼻咽癌,嗅覺、視覺漸漸失靈,在抗癌的黑暗日子裏,她咬牙堅持了下來,從此她的歌詞不僅唱人,更是唱心,《孤勇者》就是普通人唐恬死裏逃生的的悲壯自白。
你説小學生不懂唐恬的孤和勇嗎?
我想他們有人懂,也有人不懂。
等他們成年踏入社會處在某個低谷時,時隔很久又偶然聽到這首歌,還是會喚醒已經沉睡在身體裏的記憶,給自己鼓氣:誰説站在光裏的才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