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的父親是誰 司馬光的墓在哪

司馬光的父親是誰

北宋的司馬光出生於官宦之家,其父是被後世稱為一代賢臣的司馬池。司馬池是陝州夏縣人,當時司馬一族在陝州是非常顯赫的存在,司馬池家資鉅富,但他為了能夠安心讀書而放棄繼承大筆的遺產,將這些家產都送給了自己的族人。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

司馬池生於公元980年,自幼便十分的聰慧。司馬池於公元1005年即北宋真宗景德二年,高中進士。但司馬池考中進士的過程頗為坎坷,根據《宋氏》的記載,在司馬池第一次進京趕考時,他的母親不幸病逝。當時先得到消息的則是與司馬池一同進京趕考的同鄉,同鄉怕司馬池得知消息後會影響他考試的發揮,就將這個消息隱瞞了下來。可能是母子同心的緣故,司馬池預感到了可能自己的母親可能會有不測,到了晚上的時候一直不能入睡。他的同鄉見到司馬池的這個狀態後,無奈之下只能把信給了他。司馬池看到信後,立馬收拾東西返回家中。這樣可想而知,司馬池沒有參加考試。等到第二次應考時,司馬池正常發揮,一舉考中。

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池是一個非常有孝心的人,得知自己的母親病故了,不惜放棄四年一次的考試。

司馬池高中進士後,就踏入了仕途。司馬池的仕途比起他的兒子司馬光來,可以用順遂兩字來形容。司馬池中進士後,便被任命為永寧縣的主簿,後逐漸向上升,最後官至尚書兵部員外郎。

司馬光誠對買馬人介紹

一代名臣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司馬光在小時候便是有名的神童,七歲時就能背誦《左氏春秋》,這令他聲名遠播。而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在今天都被譽為美談,除了他砸缸救人的故事外,司馬光誠對買馬人的故事也廣為流傳。

司馬光雕像

有一日,司馬光想要將家中的一匹馬給賣掉,便將這匹馬交給了管家,讓管家牽着去集市賣。這匹馬,性情十分的温順,毛色也很純正,身姿矯健,算的上是一匹好馬。但這匹馬卻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它在夏季時會有肺病。於是,司馬光特別囑咐管家讓他一定要告訴買主這匹馬在夏季時會有肺病這件事情。管家聽後感到十分的不解,哪裏有人會將自己要賣的物品的缺點告訴買主呢?管家對司馬光説道:“我們賣的這匹馬外形看起來十分的漂亮,只要我們不説買主是不會知道這匹馬夏季會有肺病的。”司馬光聽後十分不認同管家的説法,司馬光認為做人就應該講誠信,這跟錢多錢少沒有任何關係。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誠信,那麼他的損失就會更大。管家聽了司馬光的話後十分的愧疚,認為自己不應該這樣做。於是,管家在集市賣馬時,誠實的告訴買馬的人,這匹馬在夏季時會生肺病。

從司馬光賣馬的這件小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司馬光是一個非常重視信譽的人,他認為做人誠實是非常重要的,這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司馬光的名言有哪些

司馬光除了擁有極其出眾的政治才能外,他的文學素養也是極其的高。司馬光一生筆耕不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這些名言在今天看來都有着一定的借鑑意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司馬光肖像圖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這一句在現今的流傳較為廣泛,也是辯證才與德的關係。司馬光認為一個人如果他單單隻有德,而不在意自己才能的培養,那麼這個人即使擁有一顆想要做好事的心,也是不會成功的;從另一方面來講,如果那個人光有才,沒有德的話,那麼他既會做好事,也會做壞事,只看他自己怎麼想了。如果無德,而他的才能又較為出色的話,那麼他可能做得壞事的概率就會越大。才與德,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除了上面的這一句,這句“與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在現今看來也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這句話的大意就是與一個德行差的人交朋友,還不如跟一個沒有什麼天賦但積極努力的人交朋友。這告訴我們,一個人德行差也會影響到身邊的朋友,兩人是相互影響的存在,所以選擇朋友時要擦亮眼睛。

在司馬光所寫的《資治通鑑》中,有一句“善可為法。惡可為戒”,這非常值得我們借鑑。司馬光認為要學習一個人的優點和長處,即使不能學習到,也要借鑑一下。除此之外,我們也要看到一個人的缺點,同時告誡自己要注意,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司馬光救友的故事

北宋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司馬光,從小便有神童之名。在他七歲那年,司馬光便能夠完整的背誦《左氏春秋》一書,並且能夠明白其中深刻的含義。這對一個七歲的兒童來説,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連成年人也不一定辦得到。但真正令司馬光揚名京城的則是他砸缸救友的行為。

司馬光救友

有一天,家裏的大人們在商談要事,就讓小孩子們去後院玩耍。這一羣小孩子正在好動的年齡,十分的調皮。在司馬光家中的後院裏,有一口蓄滿水的大水缸,大家就圍繞着這口大缸玩耍,但這種行為是十分危險的,一個不小心就會掉進水缸裏。

有一個小孩子趁着大家不注意,偷偷摸摸的爬到水缸的邊沿上,一個不小心,小孩子就掉進了水缸裏。水缸裏的水很深,高過小孩子的身高,如果不及時救出來,小孩子肯定是會被淹死的。一起玩耍的小孩子們,一見自己的小夥伴掉進了水缸裏都十分的驚恐,邊哭邊跑出去向大人求救。但司馬光一直很鎮定,他知道如果等大人來再救人,那麼小夥伴肯定是會被淹死的。司馬光看到不遠處有一塊大石頭,於是就跑過去用大石頭去砸水缸。水缸被大石頭擊中,瞬間就破開了一個大口子。水缸裏的水嘩啦啦的流了出來,掉進水缸裏的小夥伴也順利被救了出來。

等到其他小朋友喊來大人時,掉進水缸裏的小朋友已經順利被司馬光救了出來。大人們紛紛誇讚司馬光的機智,認為司馬光遇事能夠冷靜,想出好辦法。這就是司馬光救友的故事。

司馬光才德論介紹

在北宋司馬光所寫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中,其第一篇副論便是《才德論》,司馬光認為衡量一個人最基本的標準便是才和德。在《才德論》中,司馬光詳盡的闡述了自己對才德的看法和才德兩者之間的關係。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一書是由司馬光主持編撰的,一共耗費了他十九年的心血。而《才德論》更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篇副論。司馬光在《才德論》中寫了一個例子來證明才與德的辯證關係,那就是“智伯之亡”。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個叫智宣子的國卿,他在國中的地位很高。智宣子一共有兩個兒子,分別是智瑤和智宵。智宣子需要在兩個兒子中選擇一人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但智宣子一直以來都是偏愛大兒子智瑤的,所以他想立大兒子智瑤為繼承人。

智氏一族中,有一個叫智果的人,聽到智宣子想傳位給智瑤的消息後,很是惶恐。他跟智宣子講,如果一定要立智瑤的話,就應該將以後會發生的事情給考慮清楚,好好想一想是不是一定要立智瑤為繼承人。智果認為智瑤有相貌、有才華、做事很有氣魄、遇到事情也能夠很好的解決,但智瑤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他沒有“德”。智宣子最後還是立智瑤為自己的繼承人,結果智瑤繼位後導致了智氏一族的滅亡。

司馬光的《才德論》告訴我們,才與德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只有才德皆備者,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司馬光的墓

司馬光一共經歷過四代皇帝,是名副其實的四朝元老,一生為北宋這一王朝嘔心瀝血,貢獻良多。司馬光除了政治上的貢獻外,他在學術上也有着極大的造詣,主持編撰了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典籍。那麼,司馬光墓在哪裏呢?

司馬光墓

北宋名臣司馬光的墓位於山西省夏縣城北的鳴條崗,墓地主要有塋地、碑樓、碑亭、禪寺等幾個部分構成,規模龐大。墓地裏除司馬光墓外,還有司馬光族人的墓羣,呈有序狀排列。宋代時,為了保護司馬光墓的完整和安全,在司馬光墓前建造了一座餘慶禪寺,裏面現存一座明代的佛雕和宋代的一些碑文。這些碑文的內容對於研究司馬光的生平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

司馬光生於公元1019年即真宗天禧三年,是陝州夏縣人。司馬光自幼便非常的聰明,是當時有名的神童。司馬光於公元1038年即仁宗寶元元年高中進士,從此踏入了仕途。司馬光先後擔任過華州判官、開封府推官、起居舍人和同知諫院等職,最後官至宰相。在宋神宗年間,司馬光與王安石的政見相左,兩人經常發生衝突。司馬光後來更是一氣之下辭官回家,這一走便是十五年。在這十五年裏,司馬光主持編撰了《資治通鑑》一書,這是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等到宋哲宗繼位後,朝政被皇太后把持。皇太后本就是反對王安石新政這一派的,於是她召司馬光回朝主持大局。司馬光那是已經六十七歲高齡了,但他毅然回朝主持大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05 字。

轉載請註明: 司馬光的父親是誰 司馬光的墓在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