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下完館子,留下一塊碎銀子就走,為何店小二從來不數錢?

不知道大家是否在影視劇中看到過這樣的橋段,富家子弟或者江湖中人在酒樓吃完飯以後,隨手扔下一塊銀子,並且還伴隨着一句''不用找了,剩下的賞給你了'',而這個小夥計就會滿懷笑容的對着這位''大爺''點頭哈腰的歡送。雖然讓人看着這位大爺是很大方,但是到底那塊銀子到底值不值那桌飯錢呢?畢竟從扮演的角色上來分析,大爺們點的菜應該都不是便宜的吧,那一塊小小的銀子到底夠不夠付飯錢呢?

古代人下完館子,留下一塊碎銀子就走,為何店小二從來不數錢?

在古代的時候,整塊的銀元寶就像是現代的黑卡一般,而在大眾當中所流通的貨幣一般是銅錢。無論什麼時期,平民百姓的數量都是遠遠超過富人的,在古代時期更是如此,他們的交易一般也是都由銅錢來完成,就連平時買塊肉也是用銅錢來計量。唯有買的東西特別多,或者某些貴重物品的時候,才會用銀子來計量。而大家又是怎麼來辨別銀子的真假的呢?

古代人下完館子,留下一塊碎銀子就走,為何店小二從來不數錢?

用牙齒咬一咬?或者放在手上掂兩下?不對,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被電視劇所誤導哦。前文中提到了用銀子的時候是購買某些大批量或者貴重物品的時候才用得到,比如酒樓,妓院,繡品坊等,這些地方都有專門給銀子稱重的戥子,就像是現代人專用的驗鈔機。

古代人下完館子,留下一塊碎銀子就走,為何店小二從來不數錢?

這時候就有人説了''既然用碎銀子這麼麻煩,為什麼不直接用整個的銀元寶呢,買賣雙方都不必這麼麻煩,還得來回換算,一會兒銀子,一會兒銅板的''。前文也説了,那個時候的銀元寶價值是非常高的,一兩銀子就能換兩千個銅板,最小的銀元寶也有五兩。假設某個人拿着一個銀元寶到酒樓吃飯,直接用一個銀元寶去結價值五百銅板的一頓飯錢,那麼他是要怎麼馱着他的九千多個銅板回去?

古代人下完館子,留下一塊碎銀子就走,為何店小二從來不數錢?

所以就有了碎銀子的貨幣流行。另外銀子的成色也分着等級,最好的就是紋銀,一般皇帝賞賜的''紋銀百兩'',就是最好的銀子了,最不好的就是低銀,銀子的成色也決定了銀子的價值所不同。

古代人下完館子,留下一塊碎銀子就走,為何店小二從來不數錢?

還有在一些劇作當中,我們會看到有的窮人家的人會説一句''把銀鐲子,銀簪子給溶了吧''''這把簪子足夠你買XX了'',這句話是真實的。古代人們會把這些銀首飾之類的拿到當鋪換錢,也有的直接拿着銀飾去購買東西。但是他們平時大部分是不會用到這些的,也就婚喪嫁娶的時候,才會用得到這麼大額的銀錢。

古代人下完館子,留下一塊碎銀子就走,為何店小二從來不數錢?

所以古人收到銀子的時候,是會非常慎重的用戥子來進行稱重,而不是簡單的用手或牙齒來辨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46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人下完館子,留下一塊碎銀子就走,為何店小二從來不數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