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馬良和馬謖關係如何 三國時期馬謖為什麼會用計失敗
三國馬良和馬謖關係如何
馬良和馬謖是為一對親兄弟。馬氏兄弟共五人,分別為長兄馬伯常,次兄馬仲常,三兄馬叔常,而後便是馬良和馬謖。馬良,生於187年,逝於222年,字季常,因為其眉毛中有白色,所以人們都喜稱之為白眉馬良。馬良馬謖兄弟五人都有才華和名氣,馬良在五人中表現又最為脱穎而出,因此在民間流傳着一句話:“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馬良劇照
馬良和馬謖同為蜀國劉備效力,馬良憑藉其才氣和忠心從荊州從事的職務到一路披荊斬麻到擔任侍中的職務。初馬良和馬謖以其過人的才華被劉備賞識一同追隨劉備,馬良奉劉備之命出使東吳,以其謙恭的態度受到孫權熱情的接待,也為兩國友好關係付出了一定的貢獻。在劉備稱帝,馬良擔任侍中之後,在夷陵之戰中馬良不幸遇害身亡,年僅36歲。
馬謖與馬良相比,更受諸葛亮的器重,在劉備逝世後,諸葛亮不顧劉備臨終前的囑託:不要把重要的任務交託給馬謖。在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國時,將重任委託於馬謖,後因馬謖的一意孤行導致街亭大敗,而後獲罪斬首,年僅39歲。
馬良馬謖兩兄弟都雄才薄命,一生無法實現大展雄才之志。馬謖有過人的才氣,卻因為其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能委以重任。馬良雖有才氣和名聲卻沒有完全施展才能,最後在戰爭中成為炮灰,為世人嗟嘆。
三國時期馬謖為什麼會用計失敗
馬謖紙上談兵用的是韓信的計策,但是韓信的背水一戰成功了,馬謖的守街亭卻失敗了。身為歷史上著名的兩個戰役,結果卻是一勝一敗,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局呢?
馬謖劇照
其實兩者在戰術上都有共同點,都是先斷了自己的後路,讓自己的軍隊只能向前和敵人拼命,不是生就是死。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就是韓信在解釋自己為什麼在井徑口背水而戰時説的話;“人的潛力只無限的,有時候有了退路反而會讓人膽怯,一直在想着不勝利沒關係,但是把後路切了,就只能拼了!”馬謖在守衞街亭的時候也想這麼做,但是他沒有背靠水,而是靠着山,違背諸葛亮靠水紮營的軍令。他想製造軍隊危機感,想效仿韓信活捉趙王。
但是他沒有考慮時代環境,在秦末時期,是最不拿人命當回事的時代,秦始皇焚書坑儒大修長城死傷數十萬,項羽埋了二十萬秦軍,白起將數萬戰俘沉入江中……在那個年代,投降的軍隊是沒有好下場的,都是死路一條,所以哪怕不是背水一戰,要麼戰死,要麼投降之後繼續死,所以他們會拼命。
來看看馬謖在的三國時期,這是重視人才和軍隊力量的時代,除了董卓之外,幾乎沒有出現殺戰俘的事情。而且像孟達這樣的人可以幾次降而復叛,但是仍然在不同的陣營裏活得風生水起,所以這一招對於馬謖帶領的士兵來説,沒有威懾力。
孔明為什麼會選擇馬謖守街亭
無論是從北伐的目的還是從整肅軍紀,馬謖都必須要死,諸葛亮殺馬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殺了馬謖能夠換取全軍繼續北伐的腳步,這筆買賣還是很划算的。
馬謖劇照
諸葛亮六出祁山問鼎中原絕對不是要一直打到中原,因為曹魏的勢力太大了,這點諸葛亮很清楚,他知道蜀國和魏國的差距,光復漢室只是諸葛亮的一個響亮的口號罷了,真正要是出去,連長安城的大門都不一定能見到,但是他還是堅持要北伐了。這首先是因為北伐能夠轉移國內矛盾,並且藉機能夠奪了李嚴魏延的權利,所以諸葛亮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同意魏延的子午谷的計策,北伐之路是諸葛亮的一步好棋。
司馬懿是一個好對付的人麼?肯定不是,它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但是諸葛亮沒有派魏延趙雲或者是姜維而是選了馬謖。
我們都知道馬謖是諸葛亮的心腹之一,不管能力怎麼樣,人家忠心耿耿呀,他拍馬謖去就是為了在軍隊中安插自己的棋子,然後排擠魏延的人。有人説諸葛亮是一個心胸廣闊的人,但是看看他怎麼對待李嚴的。再加上馬謖表現的並不弱,他的計策平定了南中,反間計對付司馬懿,他對馬謖能夠守住接聽還是抱有很大信心的,因此不在乎劉備死前的囑託。
在街亭失守之後,蔣琬用晉文公的話來回答諸葛亮關於馬謖如何處置的問題,其實諸葛亮心裏也明白,魏延等人就等着這個機會呢,如果馬謖不死,難做的就是諸葛亮。
馬謖失街亭的原因都有哪些
馬謖,三國時期蜀國膾炙人口的官員將領,追隨於劉備,但在失街亭之後馬謖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轉折。馬謖由於其過人的才氣,擁有着完備的軍事謀略和作戰計劃部署,深受諸葛亮的欣賞,兩人常常從白天交談到晚上。兩人的深切交談使得彼此的瞭解也由淺至深,在諸葛亮看來馬謖是一個可用之才,而在劉備看來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在臨終前劉備也不忘叮囑諸葛亮,但是諸葛亮一意孤行認為劉備説的並不是對的。諸葛亮錯信馬謖,也是造成馬謖失街亭的原因之一。
馬謖
在劉備去世後,劉禪成為後主,在諸葛亮上諫《出師表》後,將平定中原的重任交託於自己的身上。由於諸葛亮一向器重馬謖,便將馬謖提拔為守街亭的主要將領,帶領軍隊據守城邑。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計劃,擅作主張放棄水源將兵力登上南山據守駐紮而放棄據守山下的城邑,任王平多次規勸馬謖都不改變主意。
敵方到達後包圍山上又採取措施斷絕山上的水源,沒過多久,馬謖的兵力由於缺水斷糧軍心不穩,敵方便乘此大舉進攻,馬謖的士兵四處潰逃,潰不成軍。王平見此情況命令自己的士兵鳴鼓自守使得敵方懷疑有埋伏而不敢進逼,王平也乘此有時間收拾殘軍並且率領殘軍撤回。由此,馬謖守街亭大敗,而馬謖失街亭的重要原因也正是他的用兵不利,沒有將兵力用在刀刃上,缺乏實際作戰的經驗,只是擅長於紙上談兵。馬謖失街亭的原因也成為後世談論之事。
蜀國馬謖為什麼不受孔明重用
劉備是一個具有長遠眼光的人,在用人上更是具有突出的才能,比如説他曾經向諸葛亮建議不重用馬謖,但是至於劉備為什麼不喜歡馬謖呢。馬謖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但是馬謖年輕狂傲,這犯了統治者的大忌。
馬謖劇照
劉備曾經向諸葛亮説過不要重用馬謖,讓諸葛亮好生觀察,但是諸葛亮沒有聽從。當時在戰爭國時期,天下諸雄爭霸,蜀國偏居一隅,本身的地理條件導致無論是文臣還是武臣比例都遠遠不如其他兩國,有才能的人本身就很少。
人都是有缺點的,比如關羽不聽從別人的建議,特別自負,張飛脾氣暴躁做事不經過大腦,魏延就更不得了,常常越級和領導討論工作,但是這些在大的方面都是有才能的人。馬謖也是與他們並稱五虎將,他知識淵博,勤奮好學,説起兵法更是爛熟於胸,史書上對他才能的誇獎不吝辭藻。五兄弟按説都應該同樣受到重用,為什麼劉備不喜歡馬謖呢?
首先就是馬謖太年輕,不懂的政治裏面的門道,無論在什麼時候,領導者需要的都是忠心耿耿的臣子,他尊敬下屬但是並不等於他樂意見到下屬走得太親近,馬謖就是和諸葛亮走得太近了。其次就是馬謖是荊州人,和諸葛亮是老鄉,劉備怕出現結黨營私的事情。還有就是馬謖也是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紙上談兵典範,劉備是一個實幹家,他不推崇死讀書而不實戰,軍事才華不是靠讀書讀來的。
三國蜀國將軍馬謖個人資料簡介
馬謖,三國時期蜀漢的將領,生於190年,卒於228年,享年39歲。字幼常,襄陽宜城人(今為湖北宜城南),為三國時期蜀漢侍中馬良之弟。馬謖共有兄弟五人,並在五人中年齡最小,但五兄弟個個都才氣過人,被人們稱為“馬氏五常”。
馬謖畫像
馬謖原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國,曾相繼擔任過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之職。又憑藉着他過人的軍事天資和謀略深得蜀國丞相諸葛亮的器重與喜愛,他們倆人時常一起討論軍事謀略,甚至時常從白天到黑夜,倆人忘乎所以。
而劉備對馬謖的評價與諸葛亮截然不同,在劉備臨終時對諸葛亮説:“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對馬謖如此評價並且告誡諸葛亮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以把重要的任務交託於他,並且要對他多加考察。而諸葛亮卻不這麼認為,違背了劉備的話,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不顧眾人的反對,將馬謖任命為北伐魏國的先鋒,予其以大任,但由於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計劃,不聽旁人勸諫,一意孤行,導致了這場戰爭以失敗告終。馬謖因此也獲罪,被諸葛亮揮淚斬首,年僅39歲。
雖然馬謖為人言語浮誇超過其實,但是他也有一定的才氣這是不可置否的,在諸葛亮南征孟獲之時,馬謖就以其過人之才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將為下”的戰略方針,使諸葛亮在南征孟獲中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