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四時全詩翻譯 陶淵明是什麼派詩人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四時 陶淵明
《四時》是東晉詩人陶淵明著作的,這是一首描寫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變幻的詩歌。陶淵明喜愛大自然是眾所周知的事,他對大自然中的各種美景變化、季節更替抓捕的非常準確,並借對大自然的描寫來抒發個人的情懷。
《四時》詩陶淵明
《四時》原文:“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峯;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寒松”。這首詩把四季的描寫的非常美,四季的過渡銜接委婉;特別是“滿”、“多”、“揚”,“秀”四個字運用得恰當好處,分別突出了每個季節的特點。
春天來臨,萬物復甦,温暖的春水溢滿了整片翠綠的田野和水澤;炎炎夏日,暴雨即將來襲,天地間風雲變化莫測,那遠方的雲就像奇駿的山峯豁然起立;秋日炎涼,古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玄月高掛天際,世間的景物在皎潔月光的照射下都蒙上了一層縹緲迷離的感傷色彩;“忽如一夜寒風來,萬千枝頭梅花開”,在寒冷的冬日,梅花傲然綻放,遠處的高山峻嶺上的青松也無謂嚴寒,盡情挺立着,任它寒風也刮不走“我”的勃勃生機。陶淵明藉助四時景色的描寫,讚美歌頌自然,渲染的氣氛統領全詩,表達了陶淵明對大自然的熾愛和個人情懷。
《四時》詩的語言自然樸質,讓讀者感受到真切的美意,勾勒出自然的美好與動盪不安的社會相沖撞的意境,揭露了對社會黑暗的鄙棄,充分體現了詩歌抒情言志的作用。
陶淵明是什麼派詩人
陶淵明是田園派詩人,是我國文學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嚮往追求隱居的田園生活,任職期間著作了許多發表心聲、想過安逸生活的詩詞,辭官歸家後更是創作了大量的田園詩歌。今有《陶淵明集》。
田園派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留世的作品一共有125首詩歌,散文辭賦12篇,全部編入《陶淵明集》中。《陶淵明集》一共有七卷,第一卷是四言詩:《停雲》、《榮木》、《勸農》等;以此類推,卷二是五言詩:《形影神(並序)》、《歸園田居五首》、《於王撫軍座送客》等;卷三五首詩:《還舊居》、《止酒》、《有會而作》;卷四五言詩:《擬古九首》、《擬輓歌辭三首》;卷五賦辭:《閒情賦》、《歸去來兮辭》;卷六記傳贊述:《桃花源記》、《扇上畫贊》及卷七疏祭文:《自祭文》、《祭程氏妹文》。
作品類型分為四大類:飲酒詩、詠懷詩、田園詩和散文辭賦。其中田園詩是主要組成部分,其數量多,成就也是最高,對後世影響深遠。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創始人。他以質樸的語言、深遠的意境打破了南北朝時期駢文獨霸文學的格局,開闢了新的文學格局。田園詩中對田園風光的描寫隨處可見,大量的田園詩歌也表明了陶淵明純潔質樸的品德節操;表現了陶淵明對舒適安逸的田園隱居生活的嚮往及熾愛;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和憧憬。
陶淵明趣事
陶淵明的趣事之“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故事表現了陶淵明高傲的人格氣節。他不甘與貪污受賄之伍同流合污,在充滿誘惑、黑暗的官場與世俗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終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
陶淵明圖像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發生在義熙元年。陶淵明剛度過不惑之年,在家中閒適着。後來在好朋友的勸説,再次出仕擔任彭澤縣令官職。在任三個月後,朝陽派人下來陶淵明所在的彭澤縣檢查公務,受使命前來的人是督郵劉雲。督郵劉云為人凶神惡煞,專門趁公務之職撈取油水、收刮民間的油脂油膏。檢查公務結束後,他收穫的賄賂不下千金。而且,如果當地的百姓、縣令不給他獻上“禮物”,他就以此為由栽贓陷害。因此,督郵劉雲在彭澤縣臭名遠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陶淵明不願意忍受督郵劉雲的壓迫和欺詐,就不去見他,自己推卻了官職迴歸家鄉。此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趣事被大眾流傳。
除了這件趣事之外,陶淵明還有兩件小趣事,不過這兩件小趣事都與酒有關。
陶淵明趣事之葛巾漉酒。郡將前來看望陶淵明時,陶淵明正在釀酒。正好就煮熟了,陶淵明隨意將頭上戴的葛布取下來漉酒,漉完之後又戴回腦袋上,弄得頭髮滿是酒星子。陶淵明也不在意,隨後接待了郡將。
陶淵明趣事之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淵明與人家交往,不分貴賤。只要是來拜訪他的,他都會以酒待客。若是在客人先前醉了,他就會説》“我已經醉了,想睡覺休息一下,你可以離去了”
從這兩個趣事中,可以看出陶淵明是個隨性率真、不拘小節的君子,對酒亦十分喜愛。
山海經陶淵明
陶淵明著作的《讀<山海經>》一共有十三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十首。詩歌中描寫的是精衞和刑天的故事,通過他們頑強鬥爭的行為來寄喻詩人不滿社會黑暗、憤慨不平的心情和意願。
陶淵明《讀山海經》之刑天圖
《讀<山海經>》第十首:“精衞銜微木……良辰詎可待”。原文講述的是上古炎帝的女兒精衞被東海給淹死了,死後化作名叫“精衞”的鳥兒。為了報復東海,精衞每天都要銜很小的木塊去填補東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不間斷。刑天,上古人物,他在與天帝爭奪權力的時不幸落敗。天帝把刑天的頭給砍了,埋在常羊山。刑天雖然落敗,但仍不肯屈服天帝。即便頭部被砍埋在異處,他還是始終堅持着一股堅毅的鬥志,揮舞着手中武器要與天帝抗爭。同樣是死於非難的悲哀人物,帶着心中的怨念轉化成異物也絕不後悔。如果生活中沒有這樣堅毅的品質,哪呢美好光明的未來怎麼會來臨呢?
我國古代神話傳説中最具有強烈鬥爭和反抗精神的就是精衞和刑天。陶淵明對當時昏暗的社會政治充滿憤慨之情,特意藉助這兩個人物形象來表達心中的不滿和抗議。這首詩的寫作手法隱喻深藏,寫作的風格和情調都與其他詩歌反差較大。但是始終仍然保持了陶淵明託物言志、簡單幹練、理趣合一的特點,豪放之中隱現憤慨反抗之心與追求安適沉穩、自由自在的精神追求。
陶淵明怎麼死的
陶淵明是在飢餓病痛中去世的。晚年生活貧困,夏季捱餓,冬季受冷,年邁的身體經受不住這等折磨,被疾病纏身。病重之際還為自己寫下《擬輓歌辭》,以示自己看淡了生死之命。不久就病死了。
陶淵明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迴歸田園生活。回到了家鄉,陶淵明與妻子翟氏一直過着自耕自給的安適生活。剛回到家鄉是,兩人生活還算富餘,悠然自在,還在屋子旁種了大片大片的菊花。陶淵明每日坐在成片的菊花旁,欣賞着菊花的綻放,喝着小酒,再昏昏然沉睡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的生活寫照。
好景不長,陶淵明居住的地方發生了失火事件,家裏被燒得一塌糊塗。陶淵明只好拖家帶口遷移到慄裏。因原先的家產都被燒盡了,陶淵明在慄裏生活得十分困難,只能靠種田勉強度日。遇到豐收季節還好,一家人可以吃飽喝足;遇到水旱災害,收入減半甚至顆粒無收,這一年就只能喝西北風了。
陶淵明淪落到如此境地,好友勸他重返仕途,陶淵明寧死不肯。隨着年紀的增長,陶淵明無力耕種,生活愈加的困難。有些朋友看他可憐,就送錢救濟他。家裏實在揭不開鍋的時候,他也會上門去借錢。這樣貧困的日子讓他飢寒交迫,疾病纏身,幾度躺在牀上起不了身。不久,就染上了重病。
427年,陶淵明病死在家中。死後安葬在陶家墓地。